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长阿含》(卷九)~B 五成法▪P2

  ..续本文上一页0、七证法:即七漏尽力(七种灭尽烦恼者所具之力)。①漏尽的比丘,对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超过)、出要(出离),都能如实而知见(知见四圣谛);②观察欲贪有如火坑,也如刀剑,知欲而见欲,而不贪于欲,心不住于欲(对于欲的正知正见);③漏尽的比丘,逆顺的观察,如实而觉知,如实而正见后,对于世间的贪嫉、恶不善之法,已不漏不起(贪嫉恶不善之法之不漏不起);④修学四念处,多修多行(四念处的修行);⑤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力的修行);⑥七觉意(七菩提分);⑦贤圣八道之多修多行(八圣道的修行)。

  

  八、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

  

  1、八成法:即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所得的智慧,得梵行之后,其智将会增多。哪八种呢?①比丘依世尊而住,或者依师长而住,或者依有智慧的梵行者而住,而生惭愧之心,有爱,有敬,这就是所谓初因缘,为未得梵行,而得智慧,得梵行后,其智慧乃增多。②依世尊而住,而能随时请问世尊而说:“此法是何意义,此法所皈之处在那里?”这时,诸尊长们,就会为之开演甚深的义理,这就是第二因缘。③既听闻其教法后,身心就会乐于静寂,这就是第三因缘。④既乐于寂静后,就不会为遮道的无益的杂论。他到了大众当中,或者自己说法,或者请他人说法,仍然不再会舍弃贤圣的默然,这就是第四因缘。⑤多闻广博,守持而不忘。对于深奥的诸法,上中下(初中后时)都是善的,其所阐述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的,具足了梵行的教法,听后能入于内心,见解不会散乱,这就是第五因缘。⑥精勤的修习,而灭恶增善,勉力堪任,不舍弃此法,这就是第六因缘。⑦有由于智慧,而知起灭之法,为贤圣所趣的,都能尽苦际,这就是第七因缘。⑧观察五受阴(五取阴,执取于色受想行识之事物与烦恼,故为五取阴)的生相与灭相,谓此为色、为色之集、色之灭,此为受、为受之集、受之灭,此为想、为想之集、想之灭,此为行、为行之集、行之灭,此为识、为识之集、识之灭,这就是第八因缘。为未得梵行而有智慧,得梵行后,即智慧增多。

  

  2、八修法:即八正道,此处不再赘述

  

  3、八觉法:即世间的八法。①利,②衰,③毁,④誉,⑤称,⑥讥,⑦苦,⑧乐。

  

  4、八灭法:即八邪。①邪见,②邪志,③邪语,④邪业,⑤邪命,⑥邪方便,⑦邪念,⑧邪定(和八正道相反的邪道)。

  

  5、八退法:即八懈怠法。为什么叫做八懈怠呢?比丘出去乞食时,而得不到食物,便作如是之念:①我在于今天,进入村里去乞食而不得食物,弄得身体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该卧息为宜。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卧息,不肯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法,这就是低层次的懈怠。②懈怠的比丘,如得既足的饮食时,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在于朝晨进入村里去乞食,得食已过于满足,身体已沉重,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宜于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法。③懈怠的比丘,假若少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今天执事,身体已弄得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该宜于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寝息。④懈怠的比丘,假若欲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明天当执事,必定会非常的疲劳,现在不得去坐禅与经行,应该预先卧息才对。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去卧息。⑤懈怠的比丘,假若有少行而来,便会作如是之念:我朝晨行来,身体已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我现在应该要卧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卧息。⑥懈怠的比丘,假如欲有少行,便会作如是之念:我明天当行,必定会有非常的疲劳,现在不得坐禅与经行,应该豫作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不久便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这就是第六懈怠的比丘。⑦假如遇到患小疾病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已得重病,已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了,应该须要寝息。懈怠的比丘,便随时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⑧懈怠的比丘,所患的病疾已瘥时,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瘥好不久,身体还是羸瘦,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应该宜自寝息,懈怠的比丘,不久便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

  

   6、八增法:即八不懈怠法,它和八懈怠法正好相反,所以又叫八精进。什么叫做八精进呢?比丘进入村里去乞食,不得饮食物而还来,就作如是之念:①我的身体非常的轻便,少于睡眠,应该可以精进而坐禅与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

  

  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这就是第一精进的比丘。②乞食而得到满足的食物时,便作如是之念:我今天进入村里去乞食而得饱满,气力非常的充足,应宜勤于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③精进的比丘,假如有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刚才去当执事,使我废弃行道不少,现在宜于精进坐禅、经行,使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④精进的比丘,如果将当执事的话,便作如是之念:明天要当执事,会废弃我的行道的时间,现在应该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便去精进。⑤精进的比丘,假若遇有行来,便作如是之念:我从朝晨从远地行来,已废弃我的行道不少,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去精进。⑥精进的比丘,假若欲行来,便作如是之念:我明天将远行,会废弃我的行道,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去精进。⑦精进的比丘,假若遇有患病之时,便作如是之念:我得重病,或者会命终,现在宜加精进,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这样的去精进。⑧精进的比丘,其病患得小瘥时,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刚瘥,如果再于更增动作的话,就会废弃我的行道,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坐禅、经行,这就是所谓八精进。

  

  7、八难解法:即八不闲妨修梵行(修行梵行的八种不适当的时候或处所,因为它们会妨碍梵行。即所谓八难处: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世智辩聪、聋盲瘖痖、佛前佛后)。那八处呢?①堕于地狱之中,这就是不闲处(不合法则,不适当之处,因只觉苦,无间学法),不得修学梵行。②众生转生于畜生道中;③饿鬼道中;④长寿天中;⑤边地无识(野蛮而没有智慧),没有佛法之处,这就是其不闲处(不适宜的地方),不得修学梵行。⑥虽然出生在于中国(文明汇聚之地),然却有邪见(世智辩聪,聪明还被聪明误),怀颠倒之心,恶行成就的话,必定会堕入于地狱,这就是不闲处,而不得修学梵行。⑦虽然出生在于中国,可是身为聋盲、瘖痖,不得闻法,不能修行梵行,这就是不闲处,而不得修行梵行。⑧虽有众生出生在于中国,其诸根(六根)也具足,堪以纳受圣教,然而却生不逢佛,也不得修行梵行。以上就叫做八种不闲处。

  

  8、八生法:即八大人觉(大人一般专指佛陀,此处泛指证道后的圣人),即大人觉知思念的八法(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①少欲,如多欲的话,并不是道。②知足,无厌足为非道。③闲静,如喜乐于众多人之处,乃为非道。④自守(不戏论),如戏笑的话,就不是道。⑤精进,如懈怠的话,就不是道。⑥专念(正念),如多忘的话,就不是道的了。⑦定意(正定),如乱意的话,就不是道的了。⑧智慧,愚痴就不是道。

  

  9、八知法:即八除入(又称八胜处,八种起胜知见处——定。定能除烦恼,境与观涉入,故名除入)。①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初除入;②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二除入;③内无色想观外色少,三除入;④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四除入;⑤内无色想观外色青,五除入;⑥内无色想观外色黄,六除入;⑦内无色想观外色赤,七除入;⑧内无色想观外色白,八除入。

  10、八证法:即八解脱。①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初解脱;②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二解脱;③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三解脱;④空无边处解脱,四解脱;⑤识无边处解脱,五解脱;⑥无所有处解脱,六解脱;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七解脱;⑧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灭尽定,八解脱。

  

《漫说《长阿含》(卷九)~B 五成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