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0、七證法:即七漏盡力(七種滅盡煩惱者所具之力)。①漏盡的比丘,對于一切諸苦、集、滅、味、過(超過)、出要(出離),都能如實而知見(知見四聖谛);②觀察欲貪有如火坑,也如刀劍,知欲而見欲,而不貪于欲,心不住于欲(對于欲的正知正見);③漏盡的比丘,逆順的觀察,如實而覺知,如實而正見後,對于世間的貪嫉、惡不善之法,已不漏不起(貪嫉惡不善之法之不漏不起);④修學四念處,多修多行(四念處的修行);⑤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力的修行);⑥七覺意(七菩提分);⑦賢聖八道之多修多行(八聖道的修行)。
八、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難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證法。
1、八成法:即八因緣,未得梵行而所得的智慧,得梵行之後,其智將會增多。哪八種呢?①比丘依世尊而住,或者依師長而住,或者依有智慧的梵行者而住,而生慚愧之心,有愛,有敬,這就是所謂初因緣,爲未得梵行,而得智慧,得梵行後,其智慧乃增多。②依世尊而住,而能隨時請問世尊而說:“此法是何意義,此法所皈之處在那裏?”這時,諸尊長們,就會爲之開演甚深的義理,這就是第二因緣。③既聽聞其教法後,身心就會樂于靜寂,這就是第叁因緣。④既樂于寂靜後,就不會爲遮道的無益的雜論。他到了大衆當中,或者自己說法,或者請他人說法,仍然不再會舍棄賢聖的默然,這就是第四因緣。⑤多聞廣博,守持而不忘。對于深奧的諸法,上中下(初中後時)都是善的,其所闡述的道理,都是真實不虛的,具足了梵行的教法,聽後能入于內心,見解不會散亂,這就是第五因緣。⑥精勤的修習,而滅惡增善,勉力堪任,不舍棄此法,這就是第六因緣。⑦有由于智慧,而知起滅之法,爲賢聖所趣的,都能盡苦際,這就是第七因緣。⑧觀察五受陰(五取陰,執取于色受想行識之事物與煩惱,故爲五取陰)的生相與滅相,謂此爲色、爲色之集、色之滅,此爲受、爲受之集、受之滅,此爲想、爲想之集、想之滅,此爲行、爲行之集、行之滅,此爲識、爲識之集、識之滅,這就是第八因緣。爲未得梵行而有智慧,得梵行後,即智慧增多。
2、八修法:即八正道,此處不再贅述
3、八覺法:即世間的八法。①利,②衰,③毀,④譽,⑤稱,⑥譏,⑦苦,⑧樂。
4、八滅法:即八邪。①邪見,②邪志,③邪語,④邪業,⑤邪命,⑥邪方便,⑦邪念,⑧邪定(和八正道相反的邪道)。
5、八退法:即八懈怠法。爲什麼叫做八懈怠呢?比丘出去乞食時,而得不到食物,便作如是之念:①我在于今天,進入村裏去乞食而不得食物,弄得身體非常的疲勞,已不能堪任于坐禅與經行了,現在應該臥息爲宜。懈怠的比丘,就這樣的便于臥息,不肯精勤于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之法,這就是低層次的懈怠。②懈怠的比丘,如得既足的飲食時,便會作如是之念:我在于朝晨進入村裏去乞食,得食已過于滿足,身體已沈重,已不能堪任于坐禅與經行了,現在應宜于寢息。懈怠的比丘,就這樣的便于寢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之法。③懈怠的比丘,假若少執事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我今天執事,身體已弄得非常的疲勞,已不能堪任坐禅與經行了,現在應該宜于寢息,懈怠的比丘,就這樣的便于寢息。④懈怠的比丘,假若欲執事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明天當執事,必定會非常的疲勞,現在不得去坐禅與經行,應該預先臥息才對。懈怠的比丘,就這樣的便于去臥息。⑤懈怠的比丘,假若有少行而來,便會作如是之念:我朝晨行來,身體已非常的疲勞。已不能堪任于坐禅與經行了,我現在應該要臥息。懈怠的比丘就這樣的便于臥息。⑥懈怠的比丘,假如欲有少行,便會作如是之念:我明天當行,必定會有非常的疲勞,現在不得坐禅與經行,應該豫作寢息。懈怠的比丘就這樣的不久便去寢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之事了,這就是第六懈怠的比丘。⑦假如遇到患小疾病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我已得重病,已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與經行了,應該須要寢息。懈怠的比丘,便隨時去寢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之事了。⑧懈怠的比丘,所患的病疾已瘥時,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瘥好不久,身體還是羸瘦,不能堪任坐禅與經行,應該宜自寢息,懈怠的比丘,不久便去寢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之事了。
6、八增法:即八不懈怠法,它和八懈怠法正好相反,所以又叫八精進。什麼叫做八精進呢?比丘進入村裏去乞食,不得飲食物而還來,就作如是之念:①我的身體非常的輕便,少于睡眠,應該可以精進而坐禅與經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獲者能獲,未證者能證。于是,
這位比丘就這樣的去精進,這就是第一精進的比丘。②乞食而得到滿足的食物時,便作如是之念:我今天進入村裏去乞食而得飽滿,氣力非常的充足,應宜勤于精進坐禅、經行,以期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于是這位比丘就這樣的去精進。③精進的比丘,假如有執事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我剛才去當執事,使我廢棄行道不少,現在宜于精進坐禅、經行,使未得者能得,未獲者能獲,未證者能證。于是,這位比丘就這樣的去精進。④精進的比丘,如果將當執事的話,便作如是之念:明天要當執事,會廢棄我的行道的時間,現在應該精進坐禅、經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獲者能獲,未證者能證。于是,這位比丘就這樣的便去精進。⑤精進的比丘,假若遇有行來,便作如是之念:我從朝晨從遠地行來,已廢棄我的行道不少,現在宜加精進坐禅、經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獲者能獲,未證者能證。于是,這位比丘便去精進。⑥精進的比丘,假若欲行來,便作如是之念:我明天將遠行,會廢棄我的行道,現在宜加精進坐禅、經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獲者能獲,未證者能證。于是,這位比丘便去精進。⑦精進的比丘,假若遇有患病之時,便作如是之念:我得重病,或者會命終,現在宜加精進,以期未得者能得,未獲者能獲,未證者能證。于是,這位比丘便這樣的去精進。⑧精進的比丘,其病患得小瘥時,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剛瘥,如果再于更增動作的話,就會廢棄我的行道,現在宜加精進坐禅、經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獲者能獲,未證者能證。于是,這位比丘就這樣的去精進坐禅、經行,這就是所謂八精進。
7、八難解法:即八不閑妨修梵行(修行梵行的八種不適當的時候或處所,因爲它們會妨礙梵行。即所謂八難處: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邊地、世智辯聰、聾盲瘖痖、佛前佛後)。那八處呢?①墮于地獄之中,這就是不閑處(不合法則,不適當之處,因只覺苦,無間學法),不得修學梵行。②衆生轉生于畜生道中;③餓鬼道中;④長壽天中;⑤邊地無識(野蠻而沒有智慧),沒有佛法之處,這就是其不閑處(不適宜的地方),不得修學梵行。⑥雖然出生在于中國(文明彙聚之地),然卻有邪見(世智辯聰,聰明還被聰明誤),懷顛倒之心,惡行成就的話,必定會墮入于地獄,這就是不閑處,而不得修學梵行。⑦雖然出生在于中國,可是身爲聾盲、瘖痖,不得聞法,不能修行梵行,這就是不閑處,而不得修行梵行。⑧雖有衆生出生在于中國,其諸根(六根)也具足,堪以納受聖教,然而卻生不逢佛,也不得修行梵行。以上就叫做八種不閑處。
8、八生法:即八大人覺(大人一般專指佛陀,此處泛指證道後的聖人),即大人覺知思念的八法(少欲、知足、寂靜、正念、正定、精進、正慧、無戲論)。①少欲,如多欲的話,並不是道。②知足,無厭足爲非道。③閑靜,如喜樂于衆多人之處,乃爲非道。④自守(不戲論),如戲笑的話,就不是道。⑤精進,如懈怠的話,就不是道。⑥專念(正念),如多忘的話,就不是道的了。⑦定意(正定),如亂意的話,就不是道的了。⑧智慧,愚癡就不是道。
9、八知法:即八除入(又稱八勝處,八種起勝知見處——定。定能除煩惱,境與觀涉入,故名除入)。①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初除入;②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二除入;③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叁除入;④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四除入;⑤內無色想觀外色青,五除入;⑥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六除入;⑦內無色想觀外色赤,七除入;⑧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八除入。
10、八證法:即八解脫。①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初解脫;②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二解脫;③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叁解脫;④空無邊處解脫,四解脫;⑤識無邊處解脫,五解脫;⑥無所有處解脫,六解脫;⑦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七解脫;⑧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滅盡定,八解脫。
《漫說《長阿含》(卷九)~B 五成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