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明白诸法的真理,没有真正精通,放不下!即使放下了,也不是真正的放下。明理很重要。明白道理了,心量自然就打开了;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
丑四、教诫代受:
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
如是于众生,当习悲护心。
前面也有类似的偈颂。对自己而言,纵然是如出言不当等微乎其微的事,也会谨慎防护。也许只是一句不太礼貌的话,自己不爱听就会生气,甚至跟别人打架,这是爱护自己(其实,这都是真正的损害)。
一句不礼貌的话或者一句不中听的话,对你没有任何伤害,但是你却小心翼翼、慎重地防护自己。那么,对他众也要这样修爱护心、慈悲心。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他人,像慈悲自己一样地慈悲他人,因为自他是一体的,都是有情众生。
怙主观世音,为除众怖畏,
涌现大悲心,加持自圣号。
大慈大悲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心情非常急迫,她用尽了一切办法,最后没有其他的路了,就加持自己的名号,即发愿:忆念三次我之名号者,愿彼于轮回中无有恐怖感。
她把自己的名字做了这样的加持:谁能忆念我的名号,就能消除恐惧。也许很多人认为,哪有那么多恐惧?其实六道众生时时不离恐惧,只是有时候能感觉到,有时候感觉不到而已,但都是不离恐惧的。观音菩萨发的是清净的愿,只要忆念她的名号三次,就能消除一切恐惧。
也许很多人在想:“我也念过,而且不止念三次,我天天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没有消除恐惧啊!”观音菩萨发的是清净的愿,你只有以清净心才能和她相应。所谓“忆念三次”,是指以清净心做忆念。
观音菩萨发的是清净的愿,她的愿已经圆满了,她已经成就了,所以现在不论何种众生,只要这样做,就一定能远离一切恐怖,也可以说当下就可以解脱。但是,必须要有这种清净的心、虔诚的心。虔诚的心也不离清净的心。有清净心,才有虔诚,之前不可能有虔诚。因为有我执的掺杂,就有自私,有我执或有自私,就不能说有虔诚。
很多人都说:“我虔诚祈祷,一心祈祷……”做到一心,难啊。如果是一心,就好了。一心本身就是加持,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加持;一心本身就是力量,是真正的力量!但是,恐怕做不到一心啊!你心地不清净,能做到一心吗?能一心祈祷吗?“一心”是不怀疑的意思,不怀疑是没有疑惑的意思,那完全是净土。登地的时候,初次要断的就是惑。有惑就没有一心;断了惑才是一心,一心的同时就见性了,就登地了。诚心也是一样的,这是诚心诚意、一心一意的意思。诚心诚意、一心一意忆念观世音菩萨,才能获得加持,才可以获得如是的功德,之前是不可能的,不要怀疑。“我念了那么多观音菩萨的圣号,我天天祈祷观音菩萨,但是你看,我还这么倒霉,还天天这样遭受痛苦。”这是因为你自己的心不够清净。
成就没有那么容易,但有的人把它想得太简单了。在讲这些名号、咒语的功德的时候,讲的是法的功德、法的利益,法能没有那些功德与利益吗!但是,这个法能不能入你的心,能不能融入你的相续,这是最重要的。若是你把这个法真正融入你的相续了,你才能获得这些功德,因为法和你的相续成为一体了,这个时候才具有功德,才能得到利益,之前是不可能的。
若要法融入相续,自己就要先成为法的法器,这就难了。比如说我们今天要闻法,闻法有闻法的方式,你按闻法方式去做,若做到了,就成为闻法的法器了,你才可以得到闻法的功德和利益。除了闻法之外,其他闻思修等,道理都是一样的。
子二、退失不应理:
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
失彼竟寡欢,知难应莫退。
若想:虽说功德巨大,也有能力,但还是极为困难。
不应当因难而退,如果长久串习,就会变得轻而易举。因为通过如此的串习力,甚至与曾经闻名丧胆的众生朝夕共处,久而久之,一旦失去也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即使有困难,也不能退心。我经常给大家讲:如果有信心,有决心,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虽然对一个凡夫来说,要解脱、成就是很难的,但若是你有信心、有决心,也不难;即便再难,长久串习,或者长久坚持做,也会变得轻而易举,也能完成。就像偈颂中所讲的,与曾经闻名丧胆的这样一个不好相处的人朝夕共处,久而久之也会难以割舍,一旦失去了,也会因此而闷闷不乐。同样,即使是再难的事,慢慢串习,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在修行的道路上,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境,但若是自己能坚定信念,能坚持到底,最后都能成就,都能圆满。即使是再难的事,最后也能变得容易;即使是再不好相处的人,最后也有办法与之相处。所以,作为修行人,在遇到对境的时候,不能心慌意乱,不能手忙脚乱,没有事,有佛法就有办法。一切都是很正常的,都是自自然然的,有什么啊?不能心慌意乱,你的心平静下来了,智慧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在面对一个对境的过程当中,也有戒定慧三学。你可以思维:这是因果;或一切无常,好的会变,不好的也会变,没有事;如果你有再高的境界,可以把一切都观为空性,都没有实质性的,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若是你的境界更高,可以将一切都观为大光明、清净的。这样一思维,当下心就平静下来了,智慧立即就会涌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戒定慧是有程序的,可以说是三个境界或者三个学处。但若是你在对境中真正能把握,戒定慧三学都是一体的,圆满的。心定下来了,心清净了,也就如如不动了,也可以说是一种觉性,不离觉性,戒定慧三学当下圆满。
作为修行人,在遇到对境、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和以前一样,不能和世人一样。这时应该想:“会好的,会有办法的。”稳重很重要。天塌、地陷……,这都是世人的观点。对一个智者来说,天不会塌的,地也不会陷的,什么事都没有。生啊、死啊,来啊、去啊,聚啊、散啊,好啊、坏啊……一切都是自然显现,一切都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别大惊小怪的,没有什么。
子三、摄义: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自他相换就是秘诀、妙诀。
为什么说是“秘密”呢?对非法器的人要保密,不能讲。因为非法器的人消化不了这个方法,领悟不到这个真理。现在我们中的很多人虽然还没有生起真正的境界,但都是对大乘佛法有信心的,所以也可以称为法器,或者可以说是法器。
为什么说“胜妙”呢?只有通过自他相换这种修行,才能真正放下自我,利益他众。若破除了我执,放下了自我,就解脱了,再也没有烦恼,再也不会痛苦了,难道这还不胜妙吗?世间哪有这样的密诀?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财产、财富,也无法能做到这点。你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解脱,一样有烦恼,一样有痛苦,无法解决烦恼,无法断除痛苦。
修自他交换,自然就没有烦恼、痛苦了,也就解脱了,甚至还可以成就佛果,功德圆满,智慧圆满,一切圆满了。我说过,不求,没有什么可求的。已经圆满了,还求什么啊!这个道理和昨天讲的“大乐”“大喜”是一个道理。真正利他的时候,那是大乐、大喜,还求什么自我解脱啊?此处讲,修自他交换,一切都圆满了,所以不用求!当有真正的利他心,能真正利益众生的时候,你的功德、福德自然就圆满了,这叫胜妙窍诀。
自他相换是唯一的窍诀。也许你会说:“不是吧,不是说还有“大圆满”,不是说还有很多方法吗?”其实,这些都是一个意思,真正把自他交换修圆满了,也就是大圆满了。只有一个点。犹如一个房间有很多门,可以从不同的门进入,但进去了以后就是一个地方。
学佛、修行要稳稳当当,学会把什么都放下。也许有人想“我怎么还在修加行?什么时候才可以修正行?”若是你相续成熟了,加行就是正行;若是你相续不成熟,正行就是加行。在实修中心,大家基本都明理了,这种情况不太多。但是在山下,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很多人问:“有没有捷径?有没有更捷径的方法?能不能直接修正行?”真的,这种漂浮不定的心态非常可怜。没钱不可怜,有病不可怜,虽然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还在那儿漂浮不定,这才真正可怜。
我讲过,法门不分高低,主要看所修的法是否与自己的根基相应,是否与自己的意乐相应。自己的根基在哪里?自己的意乐在哪里?有的人可能是缘分不到,或是善根不足,眼前虽然有门,但就是不进,非要绕一下,非要走别的路或进别的门。没有办法,让他绕去吧,让他转去吧,什么时候能进再说吧。
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他人,修自他相换菩提心,就可以迅速成就,这就是捷径。若是你真想迅速解脱、圆满,就修自他相换菩提心,处处像爱护自己一样地去爱护他人,以这种方式去对治我执我爱,这就是最捷径、最迅速的方法,这也是窍诀。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