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明白諸法的真理,沒有真正精通,放不下!即使放下了,也不是真正的放下。明理很重要。明白道理了,心量自然就打開了;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
醜四、教誡代受:
微如言不遜,吾亦慎防護,
如是于衆生,當習悲護心。
前面也有類似的偈頌。對自己而言,縱然是如出言不當等微乎其微的事,也會謹慎防護。也許只是一句不太禮貌的話,自己不愛聽就會生氣,甚至跟別人打架,這是愛護自己(其實,這都是真正的損害)。
一句不禮貌的話或者一句不中聽的話,對你沒有任何傷害,但是你卻小心翼翼、慎重地防護自己。那麼,對他衆也要這樣修愛護心、慈悲心。像愛護自己一樣地愛護他人,像慈悲自己一樣地慈悲他人,因爲自他是一體的,都是有情衆生。
怙主觀世音,爲除衆怖畏,
湧現大悲心,加持自聖號。
大慈大悲觀音菩薩救度衆生的心情非常急迫,她用盡了一切辦法,最後沒有其他的路了,就加持自己的名號,即發願:憶念叁次我之名號者,願彼于輪回中無有恐怖感。
她把自己的名字做了這樣的加持:誰能憶念我的名號,就能消除恐懼。也許很多人認爲,哪有那麼多恐懼?其實六道衆生時時不離恐懼,只是有時候能感覺到,有時候感覺不到而已,但都是不離恐懼的。觀音菩薩發的是清淨的願,只要憶念她的名號叁次,就能消除一切恐懼。
也許很多人在想:“我也念過,而且不止念叁次,我天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也沒有消除恐懼啊!”觀音菩薩發的是清淨的願,你只有以清淨心才能和她相應。所謂“憶念叁次”,是指以清淨心做憶念。
觀音菩薩發的是清淨的願,她的願已經圓滿了,她已經成就了,所以現在不論何種衆生,只要這樣做,就一定能遠離一切恐怖,也可以說當下就可以解脫。但是,必須要有這種清淨的心、虔誠的心。虔誠的心也不離清淨的心。有清淨心,才有虔誠,之前不可能有虔誠。因爲有我執的摻雜,就有自私,有我執或有自私,就不能說有虔誠。
很多人都說:“我虔誠祈禱,一心祈禱……”做到一心,難啊。如果是一心,就好了。一心本身就是加持,而且是不可思議的加持;一心本身就是力量,是真正的力量!但是,恐怕做不到一心啊!你心地不清淨,能做到一心嗎?能一心祈禱嗎?“一心”是不懷疑的意思,不懷疑是沒有疑惑的意思,那完全是淨土。登地的時候,初次要斷的就是惑。有惑就沒有一心;斷了惑才是一心,一心的同時就見性了,就登地了。誠心也是一樣的,這是誠心誠意、一心一意的意思。誠心誠意、一心一意憶念觀世音菩薩,才能獲得加持,才可以獲得如是的功德,之前是不可能的,不要懷疑。“我念了那麼多觀音菩薩的聖號,我天天祈禱觀音菩薩,但是你看,我還這麼倒黴,還天天這樣遭受痛苦。”這是因爲你自己的心不夠清淨。
成就沒有那麼容易,但有的人把它想得太簡單了。在講這些名號、咒語的功德的時候,講的是法的功德、法的利益,法能沒有那些功德與利益嗎!但是,這個法能不能入你的心,能不能融入你的相續,這是最重要的。若是你把這個法真正融入你的相續了,你才能獲得這些功德,因爲法和你的相續成爲一體了,這個時候才具有功德,才能得到利益,之前是不可能的。
若要法融入相續,自己就要先成爲法的法器,這就難了。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聞法,聞法有聞法的方式,你按聞法方式去做,若做到了,就成爲聞法的法器了,你才可以得到聞法的功德和利益。除了聞法之外,其他聞思修等,道理都是一樣的。
子二、退失不應理:
聞名昔喪膽,因久習近故,
失彼竟寡歡,知難應莫退。
若想:雖說功德巨大,也有能力,但還是極爲困難。
不應當因難而退,如果長久串習,就會變得輕而易舉。因爲通過如此的串習力,甚至與曾經聞名喪膽的衆生朝夕共處,久而久之,一旦失去也會郁郁寡歡、悶悶不樂。
即使有困難,也不能退心。我經常給大家講:如果有信心,有決心,沒有做不到的事情。雖然對一個凡夫來說,要解脫、成就是很難的,但若是你有信心、有決心,也不難;即便再難,長久串習,或者長久堅持做,也會變得輕而易舉,也能完成。就像偈頌中所講的,與曾經聞名喪膽的這樣一個不好相處的人朝夕共處,久而久之也會難以割舍,一旦失去了,也會因此而悶悶不樂。同樣,即使是再難的事,慢慢串習,也會變得輕而易舉。
在修行的道路上,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對境,但若是自己能堅定信念,能堅持到底,最後都能成就,都能圓滿。即使是再難的事,最後也能變得容易;即使是再不好相處的人,最後也有辦法與之相處。所以,作爲修行人,在遇到對境的時候,不能心慌意亂,不能手忙腳亂,沒有事,有佛法就有辦法。一切都是很正常的,都是自自然然的,有什麼啊?不能心慌意亂,你的心平靜下來了,智慧就顯現出來了。
我們在面對一個對境的過程當中,也有戒定慧叁學。你可以思維:這是因果;或一切無常,好的會變,不好的也會變,沒有事;如果你有再高的境界,可以把一切都觀爲空性,都沒有實質性的,所發生的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若是你的境界更高,可以將一切都觀爲大光明、清淨的。這樣一思維,當下心就平靜下來了,智慧立即就會湧現出來。剛開始的時候,戒定慧是有程序的,可以說是叁個境界或者叁個學處。但若是你在對境中真正能把握,戒定慧叁學都是一體的,圓滿的。心定下來了,心清淨了,也就如如不動了,也可以說是一種覺性,不離覺性,戒定慧叁學當下圓滿。
作爲修行人,在遇到對境、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和以前一樣,不能和世人一樣。這時應該想:“會好的,會有辦法的。”穩重很重要。天塌、地陷……,這都是世人的觀點。對一個智者來說,天不會塌的,地也不會陷的,什麼事都沒有。生啊、死啊,來啊、去啊,聚啊、散啊,好啊、壞啊……一切都是自然顯現,一切都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規律,別大驚小怪的,沒有什麼。
子叁、攝義:
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
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
自他相換就是秘訣、妙訣。
爲什麼說是“秘密”呢?對非法器的人要保密,不能講。因爲非法器的人消化不了這個方法,領悟不到這個真理。現在我們中的很多人雖然還沒有生起真正的境界,但都是對大乘佛法有信心的,所以也可以稱爲法器,或者可以說是法器。
爲什麼說“勝妙”呢?只有通過自他相換這種修行,才能真正放下自我,利益他衆。若破除了我執,放下了自我,就解脫了,再也沒有煩惱,再也不會痛苦了,難道這還不勝妙嗎?世間哪有這樣的密訣?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的財産、財富,也無法能做到這點。你擁有了整個世界的財富,也不可能解脫,一樣有煩惱,一樣有痛苦,無法解決煩惱,無法斷除痛苦。
修自他交換,自然就沒有煩惱、痛苦了,也就解脫了,甚至還可以成就佛果,功德圓滿,智慧圓滿,一切圓滿了。我說過,不求,沒有什麼可求的。已經圓滿了,還求什麼啊!這個道理和昨天講的“大樂”“大喜”是一個道理。真正利他的時候,那是大樂、大喜,還求什麼自我解脫啊?此處講,修自他交換,一切都圓滿了,所以不用求!當有真正的利他心,能真正利益衆生的時候,你的功德、福德自然就圓滿了,這叫勝妙竅訣。
自他相換是唯一的竅訣。也許你會說:“不是吧,不是說還有“大圓滿”,不是說還有很多方法嗎?”其實,這些都是一個意思,真正把自他交換修圓滿了,也就是大圓滿了。只有一個點。猶如一個房間有很多門,可以從不同的門進入,但進去了以後就是一個地方。
學佛、修行要穩穩當當,學會把什麼都放下。也許有人想“我怎麼還在修加行?什麼時候才可以修正行?”若是你相續成熟了,加行就是正行;若是你相續不成熟,正行就是加行。在實修中心,大家基本都明理了,這種情況不太多。但是在山下,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很多人問:“有沒有捷徑?有沒有更捷徑的方法?能不能直接修正行?”真的,這種漂浮不定的心態非常可憐。沒錢不可憐,有病不可憐,雖然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還在那兒漂浮不定,這才真正可憐。
我講過,法門不分高低,主要看所修的法是否與自己的根基相應,是否與自己的意樂相應。自己的根基在哪裏?自己的意樂在哪裏?有的人可能是緣分不到,或是善根不足,眼前雖然有門,但就是不進,非要繞一下,非要走別的路或進別的門。沒有辦法,讓他繞去吧,讓他轉去吧,什麼時候能進再說吧。
像愛護自己一樣地愛護他人,修自他相換菩提心,就可以迅速成就,這就是捷徑。若是你真想迅速解脫、圓滿,就修自他相換菩提心,處處像愛護自己一樣地去愛護他人,以這種方式去對治我執我愛,這就是最捷徑、最迅速的方法,這也是竅訣。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八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