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去赞叹他、帮助他、成全他,他有任何一点成就、任何一点戒定慧的功德,都要随喜他。
乙三、净业因行分二:一、问 二、答
丙一、问
【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正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
问:上面已经讲了三业清净是生净土的正因,那么怎么作业才称得上清净呢?
丙二、答分三:一、初说 二、续说 三、结劝
丁一、初说分三:一、示清净 二、教随喜 三、结成因
戊一、示清净
【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
回答:一切不善的法,不论是对自己对他人,以身、以口、以意造的,总的断掉不再做,叫做“清净”。
戊二、教随喜
【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
(“身口意相应善”,就是身体行为上具有的善、口上具有的善、心上具有的善。)
这一句是说:自己和他人身、口、意上面的善行,在见到听到的当时就要由衷地发起上上随喜心。要这样发心:诸佛菩萨如何随喜,我也如是随喜。
《普贤行愿品》讲的普皆随喜大愿王,是对下至恶趣众生心中生起的一刹那善念,上至诸佛从因到果的一切善根,总之对法界一切凡圣的所有善根都在心里缘这个善根,像得到珍宝一样,发起欢喜心,这就是诸佛菩萨所作的随喜,对一切大小善根平等随喜。所以,对自己和其他众生身口意上具有的任何善根,都要像诸佛菩萨一样发上上的随喜心。
戊三、结成因
(“结”就是结行回向。用自己的心把善根回向净土,以此就转成往生的正因,叫做“成因”。)
【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
平常修的任何断恶和随喜的善根,因为用心把它回向到了往生净土上,所以叫往生正因。
文中的“故”字要紧,就因为回向在往生上,因此就成了往生的真实的因。反之,不回向在往生上,善根就只会在其他方面成熟果报,不会变成往生的因。所以平时修的任何善根都要当天回向往生净土,选择一种合适的净土回向文按照它至心回向,非常重要。
丁二、续说分二:一、双劝广赞 二、须知入出
戊一、双劝广赞
(“双劝”就是劝自己、劝别人。)
【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
而且,想往生净土,就必须劝自己、劝别人,广为赞叹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事相(依报和正报是指果报的两方面,正报是有情的根身,根身所依的器世界叫依报。)。
为什么必须劝自己?我们凡夫身上有很多恶习,比如懈怠、愚痴、怀疑、退缩、刚强难化等等,因此要督促自己对净土的各方面广作闻思。也就是要多看、多闻净土教典,多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恩德、极乐世界的功德、往生的利益、娑婆世界的苦难等等,而且要劝别人在净土上面多下功夫闻思修行。
为什么要广赞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之事?赞净土的庄严有很大的作用、很妙的作用,很广地赞叹净土的功德、庄严,能清净自己心里的业障,能发起对净土坚固的信心、欣慕心,能发起往生的誓愿。其实,赞是离不开观察的。赞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就是观察净土的依报和正报的种种功德庄严。《往生论》开成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来作观察。观察门是五念门中的核心,是积集往生资粮——信愿行的最重要前行,因此是净土修行的最初关要。
“赞”可以广义地解释:自己再再观察净土庄严是赞净土,读诵、受持净土经典是赞净土,宣讲净土法门也是赞净土。总之要让心一直缘在净土上,这是要点。
“广赞”的广是说,不能局限在只了解净土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功德庄严,只停留在很狭小、很浮浅的认识上,而是要广泛地了解、深入地了解,这才是广赞。《往生论》开了二十九门来观察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这是什么用意?就是引导学者的心从各方面去认识净土,只有看得全面、周到、深入,种种疑障才会被遣除,才能快速而有力地引发往生信愿。越是观察、越是熏习、了解,信愿就越会恒常、猛利,这是关要。
如果对净土没有作过广泛、具体、细致的观察,对净土的认识会是很模糊、肤浅的。所谓的信心也非常表面。而通过学习净土有什么功德、往生有哪些利益、往生的条件是什么,方方面面都了解清楚了,真正依圣教用自己的心一个一个地方都观察过、认识过,就会形成心中非常坚固的定解。到一定程度,就凝结成猛利、坚固的信愿。推动着你坚定地求生净土,毫不犹豫、毫不退缩。
戊二、须知入出
【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
而且,必须了解入净土依什么缘起?出娑婆,它的根本在哪里?支末又是什么?
入净土的缘起是什么?从反面的违品上说,就是把一切跟往生净土不随顺的因缘全部遮掉,比如,断除恶业、断除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断除谤法的罪行等等。从正面来说,阿弥陀佛有悲愿接引众生生他的净土,又有大威神力,能入在一切有信心人的心里作加持,所以入净土的缘起就是自身对佛生起真实的信心,对净土发起求生的誓愿,以及修持持名等的净土修行,这样就和阿弥陀佛的大愿真正相应上,就被佛的悲愿摄持而接引到净土。这就是入净土的缘起。
所谓出娑婆的本末,出娑婆的根本就是信、愿、行,末就是随分随力在世间行善积德。平常的重点要放在提高自己的信愿、修往生法门上,在此之外遇到有因缘时也随分随力地修善,而所修的善都回向往生,前者是主要,后者是次要;前者是正修,后者是助修。这个本和末的关系要搞清楚,在修持上要让信、愿、行这个重点突出,不能本末倒置。同时,所做的一切世间善行都往净土上回向。这样本和末都成了出娑婆的因。
丁三、结劝
【诸有智者应知。】
有智者要了解以上的要点。
上面的这些教言千万不可轻忽,句句都是净业行人必须要了知、奉行的,字字都是善导大师的慈悲叮咛,至关重要。
这些就是修净土在行为上的重点。如果全部落实,往生净土就没有问题,一定会很顺,会减少违缘,不会犯业障。
如果修净土总不进步,就要检查这些地方是不是有过错。凡是念佛不相应、往生有障难,甘露的法反而成了毒药,都是这上面出了问题。不懂方法,信愿起不来,修行不上路,也是没有真实按这几条去做。
上面讲的这些重点,每个修净土的人都要了解,而且要了解透彻,了解清楚,在自己心里有深深的信解,铭记在心。而且铭记之后,平常要照这样实行。这些是最重要的方面,善导大师才放在引言里慈悲叮嘱。他老人家巴不得所有的人都没有障难,顺顺利利地全部往生,所以才说这些话。
这些话几乎涵盖了可能会出现问题的所有方面。入门的要点就是这些,关要处、吃紧处就是这些。所以结劝时说“有智者应知”。这是非常重的一个强调。实际是叮嘱必须要知道,不知道不行,不按这么做也不行。
乙四、般舟乐义分二:一、问 二、答
丙一、问
【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
问:“般舟三昧乐”的意义如何?
丙二、答分四:一、释般舟 二、释三昧 三、释乐义 四、出异名
丁一、释般舟
【答曰: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
答:“般舟”是梵语,翻成汉语是“常行道”。或者七天,或者九十天,身体不坐不卧,修行不断,总的叫“三业无间”(就是身业、口业、意业常不间断),所以叫做“般舟”。
丁二、释三昧
【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
三昧也是梵语,具足为“三摩地”,翻成定。
丁三、释乐义
【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
由于身口意三种净业经久不断,因此由精诚感得诸佛现前。佛境现前时,身心充满喜悦,因此称为“乐”。
丁四、出异名
【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又叫“立定见诸佛”。不是坐着、躺着,而是立着而定。立定之时,现见诸佛,所以叫“立定见诸佛”。
--------------------------------------------------------------------------------
[1] 按前后文看,这里可能是刻板时遗漏。“赞之”可能是“即依教赞之”。
般舟赞讲记(二)
甲二、正赞分八:一、净土易行得忍 二、弥陀愿大摄深 三、西方顿速要行 四、极乐依正庄严 五、思苦断恶求生 六、三圣观念得摄 七、九品因行果益 八、普劝大众修往
乙一、净土易行得忍分五:一、三界唯苦 二、分化度生 三、随机说法 四、顿渐差异 五、知难归净
这五科的关联是:见三界唯一是苦,释迦如来兴大悲心,从报土分身化现在浊世救度众生;救度的方便就是随机说法;所说的法又有顿教和渐教的差异,渐教万劫修功才证不退,顿教一日至七日念佛往生就得不退;在了知渐教难行之后,归入净土。
丙一、三界唯苦
般舟三昧乐 三界六道苦难停
旷劫已来常没没 到处唯闻生死声
众生长劫流转在三界六道,周遍是苦,唯一是苦。“苦难停”,就是苦难以停息,惑、业、苦连环不断。“旷劫已来常没没”,就是到如今已经历尘沙劫数,始终沉没在生死海中不得出头。“到处唯闻生死声”,就是放眼无边的三界,到处只听到生死愁叹的声音。
以这个缘故,释迦如来从报土中分身化现来度众生。所以接下来讲:
丙二、分化度生
释迦如来真报土 清净庄严无胜是
为度娑婆分化入 八相成佛度众生
释迦如来的真实报土清净庄严,…
《般舟赞讲记(益西彭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