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舟贊講記(益西彭措)▪P2

  ..續本文上一頁都去贊歎他、幫助他、成全他,他有任何一點成就、任何一點戒定慧的功德,都要隨喜他。

  乙叁、淨業因行分二:一、問 二、答

  丙一、問

  【問曰:既道叁業清淨,是生淨土正因者,雲何作業,得名清淨?】

  問:上面已經講了叁業清淨是生淨土的正因,那麼怎麼作業才稱得上清淨呢?

  丙二、答分叁:一、初說 二、續說 叁、結勸

  丁一、初說分叁:一、示清淨 二、教隨喜 叁、結成因

  戊一、示清淨

  【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總斷不行,是名清淨。】

  回答:一切不善的法,不論是對自己對他人,以身、以口、以意造的,總的斷掉不再做,叫做“清淨”。

  戊二、教隨喜

  【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

  (“身口意相應善”,就是身體行爲上具有的善、口上具有的善、心上具有的善。)

  這一句是說:自己和他人身、口、意上面的善行,在見到聽到的當時就要由衷地發起上上隨喜心。要這樣發心:諸佛菩薩如何隨喜,我也如是隨喜。

  《普賢行願品》講的普皆隨喜大願王,是對下至惡趣衆生心中生起的一刹那善念,上至諸佛從因到果的一切善根,總之對法界一切凡聖的所有善根都在心裏緣這個善根,像得到珍寶一樣,發起歡喜心,這就是諸佛菩薩所作的隨喜,對一切大小善根平等隨喜。所以,對自己和其他衆生身口意上具有的任何善根,都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發上上的隨喜心。

  戊叁、結成因

  (“結”就是結行回向。用自己的心把善根回向淨土,以此就轉成往生的正因,叫做“成因”。)

  【以此善根,回生淨土故,名爲正因也。】

  平常修的任何斷惡和隨喜的善根,因爲用心把它回向到了往生淨土上,所以叫往生正因。

  文中的“故”字要緊,就因爲回向在往生上,因此就成了往生的真實的因。反之,不回向在往生上,善根就只會在其他方面成熟果報,不會變成往生的因。所以平時修的任何善根都要當天回向往生淨土,選擇一種合適的淨土回向文按照它至心回向,非常重要。

  丁二、續說分二:一、雙勸廣贊 二、須知入出

  戊一、雙勸廣贊

  (“雙勸”就是勸自己、勸別人。)

  【又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贊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

  而且,想往生淨土,就必須勸自己、勸別人,廣爲贊歎淨土依報和正報的莊嚴事相(依報和正報是指果報的兩方面,正報是有情的根身,根身所依的器世界叫依報。)。

  爲什麼必須勸自己?我們凡夫身上有很多惡習,比如懈怠、愚癡、懷疑、退縮、剛強難化等等,因此要督促自己對淨土的各方面廣作聞思。也就是要多看、多聞淨土教典,多思維阿彌陀佛的功德、恩德、極樂世界的功德、往生的利益、娑婆世界的苦難等等,而且要勸別人在淨土上面多下功夫聞思修行。

  爲什麼要廣贊淨土依報和正報的莊嚴之事?贊淨土的莊嚴有很大的作用、很妙的作用,很廣地贊歎淨土的功德、莊嚴,能清淨自己心裏的業障,能發起對淨土堅固的信心、欣慕心,能發起往生的誓願。其實,贊是離不開觀察的。贊淨土的依正二報莊嚴,就是觀察淨土的依報和正報的種種功德莊嚴。《往生論》開成二十九種功德莊嚴來作觀察。觀察門是五念門中的核心,是積集往生資糧——信願行的最重要前行,因此是淨土修行的最初關要。

  “贊”可以廣義地解釋:自己再再觀察淨土莊嚴是贊淨土,讀誦、受持淨土經典是贊淨土,宣講淨土法門也是贊淨土。總之要讓心一直緣在淨土上,這是要點。

  “廣贊”的廣是說,不能局限在只了解淨土的某一個方面、某一種功德莊嚴,只停留在很狹小、很浮淺的認識上,而是要廣泛地了解、深入地了解,這才是廣贊。《往生論》開了二十九門來觀察淨土依報和正報的莊嚴,這是什麼用意?就是引導學者的心從各方面去認識淨土,只有看得全面、周到、深入,種種疑障才會被遣除,才能快速而有力地引發往生信願。越是觀察、越是熏習、了解,信願就越會恒常、猛利,這是關要。

  如果對淨土沒有作過廣泛、具體、細致的觀察,對淨土的認識會是很模糊、膚淺的。所謂的信心也非常表面。而通過學習淨土有什麼功德、往生有哪些利益、往生的條件是什麼,方方面面都了解清楚了,真正依聖教用自己的心一個一個地方都觀察過、認識過,就會形成心中非常堅固的定解。到一定程度,就凝結成猛利、堅固的信願。推動著你堅定地求生淨土,毫不猶豫、毫不退縮。

  戊二、須知入出

  【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而且,必須了解入淨土依什麼緣起?出娑婆,它的根本在哪裏?支末又是什麼?

  入淨土的緣起是什麼?從反面的違品上說,就是把一切跟往生淨土不隨順的因緣全部遮掉,比如,斷除惡業、斷除對娑婆世界的貪愛、斷除謗法的罪行等等。從正面來說,阿彌陀佛有悲願接引衆生生他的淨土,又有大威神力,能入在一切有信心人的心裏作加持,所以入淨土的緣起就是自身對佛生起真實的信心,對淨土發起求生的誓願,以及修持持名等的淨土修行,這樣就和阿彌陀佛的大願真正相應上,就被佛的悲願攝持而接引到淨土。這就是入淨土的緣起。

  所謂出娑婆的本末,出娑婆的根本就是信、願、行,末就是隨分隨力在世間行善積德。平常的重點要放在提高自己的信願、修往生法門上,在此之外遇到有因緣時也隨分隨力地修善,而所修的善都回向往生,前者是主要,後者是次要;前者是正修,後者是助修。這個本和末的關系要搞清楚,在修持上要讓信、願、行這個重點突出,不能本末倒置。同時,所做的一切世間善行都往淨土上回向。這樣本和末都成了出娑婆的因。

  丁叁、結勸

  【諸有智者應知。】

  有智者要了解以上的要點。

  上面的這些教言千萬不可輕忽,句句都是淨業行人必須要了知、奉行的,字字都是善導大師的慈悲叮咛,至關重要。

  這些就是修淨土在行爲上的重點。如果全部落實,往生淨土就沒有問題,一定會很順,會減少違緣,不會犯業障。

  如果修淨土總不進步,就要檢查這些地方是不是有過錯。凡是念佛不相應、往生有障難,甘露的法反而成了毒藥,都是這上面出了問題。不懂方法,信願起不來,修行不上路,也是沒有真實按這幾條去做。

  上面講的這些重點,每個修淨土的人都要了解,而且要了解透徹,了解清楚,在自己心裏有深深的信解,銘記在心。而且銘記之後,平常要照這樣實行。這些是最重要的方面,善導大師才放在引言裏慈悲叮囑。他老人家巴不得所有的人都沒有障難,順順利利地全部往生,所以才說這些話。

  這些話幾乎涵蓋了可能會出現問題的所有方面。入門的要點就是這些,關要處、吃緊處就是這些。所以結勸時說“有智者應知”。這是非常重的一個強調。實際是叮囑必須要知道,不知道不行,不按這麼做也不行。

  乙四、般舟樂義分二:一、問 二、答

  丙一、問

  【又問曰:“般舟叁昧樂”者,是何義也?】

  問:“般舟叁昧樂”的意義如何?

  丙二、答分四:一、釋般舟 二、釋叁昧 叁、釋樂義 四、出異名

  丁一、釋般舟

  【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叁業無間,故名般舟也。】

  答:“般舟”是梵語,翻成漢語是“常行道”。或者七天,或者九十天,身體不坐不臥,修行不斷,總的叫“叁業無間”(就是身業、口業、意業常不間斷),所以叫做“般舟”。

  丁二、釋叁昧

  【又言“叁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爲“定”。】

  叁昧也是梵語,具足爲“叁摩地”,翻成定。

  丁叁、釋樂義

  【由前叁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爲“樂”。】

  由于身口意叁種淨業經久不斷,因此由精誠感得諸佛現前。佛境現前時,身心充滿喜悅,因此稱爲“樂”。

  丁四、出異名

  【亦名“立定見諸佛”也。應知。】

  又叫“立定見諸佛”。不是坐著、躺著,而是立著而定。立定之時,現見諸佛,所以叫“立定見諸佛”。

  

  --------------------------------------------------------------------------------

  [1] 按前後文看,這裏可能是刻板時遺漏。“贊之”可能是“即依教贊之”。

  般舟贊講記(二)

  甲二、正贊分八:一、淨土易行得忍 二、彌陀願大攝深 叁、西方頓速要行 四、極樂依正莊嚴 五、思苦斷惡求生 六、叁聖觀念得攝 七、九品因行果益 八、普勸大衆修往

  乙一、淨土易行得忍分五:一、叁界唯苦 二、分化度生 叁、隨機說法 四、頓漸差異 五、知難歸淨

  這五科的關聯是:見叁界唯一是苦,釋迦如來興大悲心,從報土分身化現在濁世救度衆生;救度的方便就是隨機說法;所說的法又有頓教和漸教的差異,漸教萬劫修功才證不退,頓教一日至七日念佛往生就得不退;在了知漸教難行之後,歸入淨土。

  丙一、叁界唯苦

  般舟叁昧樂  叁界六道苦難停

  曠劫已來常沒沒 到處唯聞生死聲

  衆生長劫流轉在叁界六道,周遍是苦,唯一是苦。“苦難停”,就是苦難以停息,惑、業、苦連環不斷。“曠劫已來常沒沒”,就是到如今已經曆塵沙劫數,始終沈沒在生死海中不得出頭。“到處唯聞生死聲”,就是放眼無邊的叁界,到處只聽到生死愁歎的聲音。

  以這個緣故,釋迦如來從報土中分身化現來度衆生。所以接下來講:

  丙二、分化度生

  釋迦如來真報土 清淨莊嚴無勝是

  爲度娑婆分化入 八相成佛度衆生

  釋迦如來的真實報土清淨莊嚴,…

《般舟贊講記(益西彭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