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經上所說的“無勝世界”。佛爲救度娑婆衆生,從報土中分身化現,入在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度脫衆生。
這一頌是根據佛在《涅槃經》上所說:從這個娑婆世界往西經過叁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個世界,名叫“無勝”,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清淨莊嚴。我是在無勝世界出現于世,爲救度娑婆衆生,而在這個世界化現,轉妙*輪。
“八相成道”是釋迦示現成佛的方式,就是從兜率天降生、托胎、出生、出家、苦行、降魔、轉*輪和入涅槃。這樣示現,衆生就見到如來也有誕生、出家、降魔、成道,也在行走、端坐、生病、乞食。這是慈悲到極點,示現跟人同類的身相、同類的行爲、同類的語言,以這種方式來接引衆生。
丙叁、隨機說法
或說人天二乘法 或說菩薩涅槃因
或漸或頓明空有 人法二障遣雙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 鈍根無智難開悟
釋迦佛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教化衆生,順應衆生的種種根機,或者說人天乘五戒十善的法,使衆生得生人天;或者說二乘四谛、十二緣起的法,使衆生從生死流轉中得解脫;或者說菩薩乘成就佛果涅槃的正因,比如發菩提心、行持六度等;或者說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圓滿福慧而成佛的漸教法;或者說衆生自性是佛、速疾成就的頓教法(像禅、淨、密都是頓教法門)。
總之,說這一切法就是闡明空、有二谛,開示萬法實相,遣除衆生心中的人我執和法我執。根性利的人聽佛說法都得到利益,或發起菩提心、或得法眼淨、或得無生忍等。鈍根人沒有智慧,難以開悟。
丙四、頓漸差異
璎珞經中說漸教 萬劫修功證不退
觀經彌陀經等說 即是頓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 命斷須臾生安樂
一入彌陀涅槃國 即得不退證無生
佛的一代時教有漸教和頓教的差別。《璎珞經》上說漸教法門,菩薩從初發心起,萬劫修集功德,證入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頓教菩薩藏。《彌陀經》說,一日至七日系心不亂,專稱佛名,命終須臾間就往生安樂世界。一入彌陀涅槃國,就獲得不退轉,證入無生。
所以證入不退有兩種:一是按《璎珞經》所說,萬劫修集功德之後證得不退;二是按《彌陀經》所說,一日至七日專稱佛名,命終往生,就入不退。兩者在快慢上差距懸殊。
丙五、知難歸淨
萬劫修功實難續 一時煩惱百千間
若待娑婆證法忍 六道恒沙劫未期
這是講漸教修行的難處,難在“萬劫修功實難續”。萬劫中持續修行才證入不退,如果中間退墮,要很長時間才再回到原有的位置,所以說萬劫修功德很難持續!不必說萬劫,就看一個時辰中,也有貪、嗔等煩惱百千次生起。所以說:“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要等到在娑婆世界證得法忍,只見隨業不斷流轉在六道中,縱然經過恒河沙數劫,也不見成就。
貪嗔即是輪回業 煩惱豈是無生因
驗此貪嗔火燒苦 不如走入彌陀國
這是講“知難歸淨”,因爲:“貪嗔即是輪回業”,心裏只要生貪、生嗔,就是輪回業,不可能以貪嗔解脫輪回;“煩惱豈是無生因”:貪、嗔等哪裏是證入無生的因?貪是執著我而貪,嗔是執著我而嗔,慢是執著我而慢,都不是證入無生的因,無生是無我,只有觀照無我,才能證入,不斷地執著我,就只是不斷地生死流轉,哪裏是證入無生的因?
“驗此貪嗔火燒苦,不如走入彌陀國”:考察自己常常處在貪嗔火燒的苦中,就知道後面還有無盡的生死!見到只憑自力難出生死,所以不如直接趣入彌陀佛國,一生頓脫生死。
以上講了娑婆衆生有長劫生死大苦,釋迦佛悲愍衆生,大悲示現化身,隨順衆生的根機轉種種*輪,其中有頓教和漸教的差別,對比兩種教的難易之後,決定徑直趣入彌陀淨土!
乙二、彌陀願大攝深分叁:一、度生發願 二、願成大益 叁、勸歸極樂
丙一、度生發願
彌陀因地發心時 頓舍王位求菩提
饒王[1]佛所落發須 出家修道名法藏
四十八願因茲發 一一誓願爲衆生
阿彌陀佛因地發菩提心時,毅然舍棄王位,爲利益全法界的衆生而尋求菩提。當時,他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剃除須發,出家修道,名爲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就是在當時的因緣下發起的,其中每一大願都是爲普度衆生成佛而發。
丙二、願成大益
衆寶莊嚴名極樂 廣大寬平無限量
我得菩提當心坐 徹窮後際度衆生
法藏菩薩自從發下普度衆生的四十八願後,經過長劫修行,終于圓滿福慧資糧而成佛。此後如願出現了極樂世界。也就是贊文所說:
“衆寶莊嚴名極樂”,從佛的果覺大智慧中現出衆寶莊嚴的清淨國土,叫做“極樂世界”。“廣大寬平無限量”:就是極樂世界極爲寬廣、平正,沒有任何邊際。佛得菩提果時坐于何處?“當心而坐”!“心”指真心或法身或如來藏。彌陀淨土流現的任何境界,不論現佛的身相、光明,或者現色、聲、香、味、觸五塵莊嚴,或者現水、鳥、花、林、羅網、宮殿,都是法身所現,所以“法身是如來的菩提坐”,就從這法身中流現淨土的如海莊嚴。
“徹窮後際度衆生”:就是法藏菩薩成佛後,直到衆生界盡之間,恒時不斷地顯現色身,以無量不可思議的幻變力任運普度衆生。像這樣,從菩提中流現盡虛空界普度衆生的事業,盡未來際,相續不斷,就是“徹窮後際度衆生”。
身相光明照法界 光所及處皆蒙益
一一光明相續照 照覓念佛往生人
從佛法身中所現的色身,具足無量相好、光明。《觀經》說,佛的真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現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法界,攝取念佛衆生不舍。從如來藏流現的光明,以法身爲體,所以光明徹照法界。
凡是佛光照到的地方,衆生都得到大利益。誰能得佛光照觸呢?“一一光明相續照,照覓念佛往生人”。佛的光明恒時不斷地普照,就是爲尋覓念佛求往生的人。所以從佛的法身中流現色身,又從色身流現無量光明,一一光明恒時普照十方,光明就照在念佛人心上。
以上是說阿彌陀佛成就大願後的極大利益。也就是大願成了真實的利益,從大願海中流現出極樂淨土的無量功德莊嚴;大願成了恒時利益,盡未來際救度衆生;大願成了周遍利益,身相光明遍照法界,攝受有緣。
丙叁、勸歸極樂
欲比十方諸佛國 極樂安身實是精
《無量壽經》上講,阿彌陀佛因地時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刹功德莊嚴,舍掉其中的粗惡,廣選善妙,由此結成心願,願中建立的極樂淨土超過二百一十億佛刹。到大願真實成就時,就如願出現極樂世界,超勝十方。所以,和十方無量的佛國相比,在極樂安身確實精妙無比。
乙叁、西方頓速要行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丙一、略說分二:一、普門施益 二、利劍名號
丁一、普門施益分二:一、因中普行 二、普門設化
戊一、因中普行
般舟叁昧樂 釋迦如來悲意深
本師釋迦修普行 長時長劫度衆生
釋迦佛度衆生的悲心深切。因地修行從布施到般若之間的一切菩薩行,長時長劫毫不疲厭地救度衆生。
戊二、普門設化
一切如來設方便 亦同今日釋迦尊
隨機說法皆蒙益 各得悟解入真門
門門不同八萬四 爲滅無明果業因
同樣,十方如來也施設種種方便,就像今天的釋迦佛。諸佛隨順衆生的根機說法,所說的教和所化的機相應,因此聞法都各得利益,各自依佛語得到領悟,進入真如之門。真如就像純蜜一味,證入的方便則有八萬四千,不管施設哪種方便,都是爲滅除衆生的無明以及無明所生的業因和果報。
丁二、利劍名號
利劍即是彌陀號 一聲稱念罪皆除
在佛說的滅除無明果業因的百千法門中,有一種利劍法門,就是彌陀名號。《觀經》說:至心一念彌陀名號,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聲稱念,能滅恒沙罪業,因此是“滅罪利劍”。
丙二、廣說分五:一、因中大行 二、果地普化 叁、誓奉佛教 四、選擇要行 五、諸佛同勸
丁一、因中大行
這一科是講釋迦佛因地的大行,表現在叁方面:一、舍身求法;二、長劫奉修;叁、念念行化。
釋迦如來因地時 頓舍身財求妙法
小劫大劫長時劫 隨順佛語誓修行
念念時中行六度 慈悲喜舍化衆生
叁業專修無間業 誓作菩提無上尊
佛在因地做菩薩時,爲求得妙法,毅然舍棄身體、財富、權位等。在這個過程中,經曆了小劫、大劫、漫長的劫數,他都誓願隨順佛語而修行(就是佛如何教導,他就如何修行)。心中念念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念念在行菩薩六度,念念在慈悲喜舍,教化衆生,身、口、意叁業專一地修菩提行。“無間業”,就是在修菩提行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爲什麼這麼勇猛地修行?只因爲自己立誓要作菩提無上尊。
丁二、果地普化
證得菩提無上果 分身百億度衆生
一音演說隨機悟 各各隨悟到真元
釋迦佛證得無上菩提後,就分身千百億普度衆生。度衆生時,佛以一個音聲說法,衆生各隨自己的根機得到領悟,隨領悟而到達真如本元。
丁叁、誓奉佛教
般舟叁昧樂 隨順釋迦如來教
這樣憶念佛因地大行和果地普化的大功德後,就深深信仰世尊是能引導自己趣入菩提的大導師,因此發誓隨順佛的教導,真實修行。
佛宣說了無量的教法,末世衆生應當選擇哪一門呢?接下來就講:
丁四、選擇要行分四:一、多門應機 二、先求要行 叁、頓漸難易 四、諸行必回
戊一、多門應機
佛教多門八萬四 正爲衆生機不同
釋迦佛的教法有八萬四千門,是因爲衆生的根機不同。
戊二、先求要行
欲覓安身常住處 先求要行入真門
要求得安身常住之處,就是無生無死之處,怎麼來實現呢?方法是首先求得一種切要的修…
《般舟贊講記(益西彭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