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
大师立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依《般舟三昧经》立常行三昧,分两科(甲一、方法;甲二、劝修)来加以说明,甲一、方法中又分身、口、意三科:乙一、身开遮;乙二、口说默;乙三、意止观。科表如下:
常行三昧甲一、方法 乙一、身开遮
乙二、口说默
乙三、意止观
甲二、劝修
今更依科录文解说如下。
甲一、方法
乙一、身开遮
(大46‧12b‧1)身开常行。行此法时,避恶知识及痴人、亲属乡里。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诸供具、香肴、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换衣服。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
身开:严饰道场、盥沐、行旋……等。
身遮:近恶知识、求索、别请……等。
乙二、口说默
(大46‧12b‧18)口说默者。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口或说或默,口唱或先或后,总令身之步步、口之声声、心之念念不离阿弥陀佛。
乙三、意止观
(大46‧12b‧24)意论止观者。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剎,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
心住一缘,次第逆缘、顺缘佛之三十二相,此即是意修止。
(大46‧12b‧29)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一切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如理思惟,观察色心求佛了不可得,乃至一切法亦不可得,此即是意修观。
甲二、劝修
(大46‧13a‧7)劝修者。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无能为我作师者,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悉闻所说,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此三昧是诸佛母、佛眼、佛父,无生大悲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碎大地及草木为尘,一尘为一佛剎,满尔世界中宝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畏,况信受持读诵为人说,况定心修习如[壳*牛]牛乳顷,况能成是三昧。……
闻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德皆随喜,三世诸佛菩萨皆随喜,复胜上四番功德。若不修如是法失无量重宝,人天为之忧悲。如[鼻*邕]人把栴檀而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头牛云云。
不但四番功德(闻此三昧不惊不畏、信受持读诵为人说、定心修习如[壳牛]牛乳顷、成是三昧)不可思议,闻此而能随喜之功德,更胜前之四番功德,诚更不可思议也!
(三)善导大师著《般舟赞》
《般舟赞》全名为《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乃依净土三经及本经等所著成之净土赞文。
于赞文之每段开头,皆书「般舟三昧乐---愿往生」。而在赞文之前序中,以问答方式说明整部《般舟赞》的核心主题à「般舟三昧乐」,今亦录文解说于下:
(大47‧448b‧17)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答曰: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由此可看出善导大师对于修行般舟三昧的重视与法喜了。尤其他说「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似乎是亲身的体验;而且在赞文中反复地说「般舟三昧乐」,似乎希望一切众生,皆能分享这份现见诸佛的法喜。多么诚挚动人的一位祖师啊!无怪乎当时全长安城的人,皆被感化同修念佛求愿生西。
(四)慈愍三藏著《般舟三昧赞》
慧日法师11,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幼时见义净法师由印度返国,心羡期望亦能赴印,遂于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前往印度。遍访天竺之善知识,皆赞净土劝修往生。于健陀罗国之山中,绝食祁请观音圣像,经七日夜感观音菩萨现身摸顶指示,当如愿传法利人,往生极乐国。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返回长安,卒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享年69 岁。
慈愍三藏特重般舟三昧之修持,劝人志期见佛。着有《般舟三昧赞》,四句一偈,共三十七偈半,今收录于法照大师的《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中(大47‧481a‧4)。
《般舟三昧赞》每偈的前二句,皆是「般舟三昧乐---愿往生专心念佛见弥陀---无量乐」,很面熟吧!是的,慈愍三藏的《般舟三昧赞》,可说是承袭善导大师的《般舟赞》。
(五)南岳承远大师及金台法照大师
承远大师12于南岳衡山,从通相法师受具足戒,并于其座下学习经、律。听说慧日法师离开长安到广州,特远从衡山至彼求教,彼教其修念佛三昧以济群生。归回衡山之后,遂顿息诸缘专修净土般舟三昧,精苦修持常感圣境现前,并名其居处为般舟道场。
当时法照大师13在庐山修定,于定中往极乐世界,见有一着恶衣之僧,侍立于阿弥陀佛之侧,遂问佛是何人也?佛答此乃南岳承远法师是也。出定后遂往衡山拜谒承远大师,悲喜交集受教于彼,后始修五会念佛弘化于世。法照大师在唐代宗时受封为国师,告天子言其师有异德,天子遂南向作礼,则知彼师徒二人行化天下矣!
前文有提及法照大师所著的《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中,录有慧日法师所著的《般舟三昧赞》,由此可看出,承远大师及法照大师之修持般舟三昧,受慧日法师影响甚大。
(六)台湾当代般舟三昧之弘修
据个人目前了解,台湾当代有两处道场有般舟三昧之实修人才。一位是埔里灵岩山寺妙莲长老,在香港闭关二十年中,曾修般舟三昧(九十日中不坐、不卧、不睡、日中一食)十次。另一位是埔里圆觉寺果孝法师,设有关房让人专修般舟三昧,另率四众弟子行方便般舟三昧(一日夜或数日夜)来方便学习。
肆、结论
一、《般舟三昧经》是现存大乘经典中最早期的作品,也是净土经典的最早先驱。若欲探讨念佛禅观的源流及发展,对本经之宗旨意趣,及其对后世之影响,则须加以深入研究,方得掌握其要。
二、「般舟三昧」之本意为「诸佛现前三昧」,即专心思念诸佛,则能入定见佛,并无一定要九十天中不眠常行之严格规定。若依《般舟三昧经》之经文来看,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只是在〈四事品第三〉中,佛开示有四种四事法能疾得是三昧,其中的一种而已。
不过相较其余的净土经典,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实是本经之特色,而且祖师亦重视强调本经九十天不眠常行的修法,所以传沿至今,只要一提到「般舟三昧」,便认为是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地专修念佛三昧。
三、东晋慧远大师为中国净土宗的始祖,亦是中国结社念佛之嚆矢,而其深受《般舟三昧经》之影响。
又智者大师依《般舟三昧经》立常行三昧,善导大师著《般舟赞》,慈愍三藏著《般舟三昧赞》,承远大师及法照大师亦以般舟三昧行化于世,乃至台湾当代仍有人修持般舟三昧,因此我们可以确知,《般舟三昧经》对于中国念佛禅观之思想及实修,其影响实甚为广大及深远。
四、本文因手头数据、时间及篇辐等因素,关于《般舟三昧经》对后世之影响,只对唐前及当代略加叙述讨论。至于唐前及当代更深细或以外的情形,则敬待他稿。
略语表:
1、《般一》《般舟三昧经》(一卷八品)
2、《般二》《般舟三昧经》(三卷十六品)
3、《拔陂》《拔陂菩萨经》
4、《贤护》《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
5、《佛光》《佛光大辞典》,慈怡主编。
6、《百科》《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主编。
7、《白话》《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般舟三昧经》,吴立民、徐荪铭释译。
8、《教史》《中国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释惠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