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翻爲佛立。佛立叁義: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
大師立四種叁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依《般舟叁昧經》立常行叁昧,分兩科(甲一、方法;甲二、勸修)來加以說明,甲一、方法中又分身、口、意叁科:乙一、身開遮;乙二、口說默;乙叁、意止觀。科表如下:
常行叁昧甲一、方法 乙一、身開遮
乙二、口說默
乙叁、意止觀
甲二、勸修
今更依科錄文解說如下。
甲一、方法
乙一、身開遮
(大46‧12b‧1)身開常行。行此法時,避惡知識及癡人、親屬鄉裏。常獨處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備諸供具、香肴、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換衣服。唯專行旋,九十日爲一期。……
身開:嚴飾道場、盥沐、行旋……等。
身遮:近惡知識、求索、別請……等。
乙二、口說默
(大46‧12b‧18)口說默者。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以彌陀爲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
口或說或默,口唱或先或後,總令身之步步、口之聲聲、心之念念不離阿彌陀佛。
乙叁、意止觀
(大46‧12b‧24)意論止觀者。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剎,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衆菩薩中央坐說經。叁月常念佛,雲何念?念叁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相順緣,乃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
心住一緣,次第逆緣、順緣佛之叁十二相,此即是意修止。
(大46‧12b‧29)又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用色心得叁菩提……,一切法本無所有,壞本絕本。如理思惟,觀察色心求佛了不可得,乃至一切法亦不可得,此即是意修觀。
甲二、勸修
(大46‧13a‧7)勸修者。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無能爲我作師者,于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悉聞所說,悉能受持者,常行叁昧于諸功德最爲第一。此叁昧是諸佛母、佛眼、佛父,無生大悲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碎大地及草木爲塵,一塵爲一佛剎,滿爾世界中寶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聞此叁昧不驚不畏,況信受持讀誦爲人說,況定心修習如[殼*牛]牛乳頃,況能成是叁昧。……
聞此叁昧如上四番功德皆隨喜,叁世諸佛菩薩皆隨喜,複勝上四番功德。若不修如是法失無量重寶,人天爲之憂悲。如[鼻*邕]人把栴檀而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頭牛雲雲。
不但四番功德(聞此叁昧不驚不畏、信受持讀誦爲人說、定心修習如[殼牛]牛乳頃、成是叁昧)不可思議,聞此而能隨喜之功德,更勝前之四番功德,誠更不可思議也!
(叁)善導大師著《般舟贊》
《般舟贊》全名爲《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乃依淨土叁經及本經等所著成之淨土贊文。
于贊文之每段開頭,皆書「般舟叁昧樂---願往生」。而在贊文之前序中,以問答方式說明整部《般舟贊》的核心主題à「般舟叁昧樂」,今亦錄文解說于下:
(大47‧448b‧17)又問曰:般舟叁昧樂者是何義也?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叁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叁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爲定。由前叁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爲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應知。
由此可看出善導大師對于修行般舟叁昧的重視與法喜了。尤其他說「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爲樂」,似乎是親身的體驗;而且在贊文中反複地說「般舟叁昧樂」,似乎希望一切衆生,皆能分享這份現見諸佛的法喜。多麼誠摯動人的一位祖師啊!無怪乎當時全長安城的人,皆被感化同修念佛求願生西。
(四)慈愍叁藏著《般舟叁昧贊》
慧日法師11,唐玄宗賜號慈愍叁藏。幼時見義淨法師由印度返國,心羨期望亦能赴印,遂于嗣聖十九年(公元702年)前往印度。遍訪天竺之善知識,皆贊淨土勸修往生。于健陀羅國之山中,絕食祁請觀音聖像,經七日夜感觀音菩薩現身摸頂指示,當如願傳法利人,往生極樂國。于開元七年(公元719年)返回長安,卒于天寶七年(公元748年),享年69 歲。
慈愍叁藏特重般舟叁昧之修持,勸人志期見佛。著有《般舟叁昧贊》,四句一偈,共叁十七偈半,今收錄于法照大師的《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中(大47‧481a‧4)。
《般舟叁昧贊》每偈的前二句,皆是「般舟叁昧樂---願往生專心念佛見彌陀---無量樂」,很面熟吧!是的,慈愍叁藏的《般舟叁昧贊》,可說是承襲善導大師的《般舟贊》。
(五)南嶽承遠大師及金臺法照大師
承遠大師12于南嶽衡山,從通相法師受具足戒,並于其座下學習經、律。聽說慧日法師離開長安到廣州,特遠從衡山至彼求教,彼教其修念佛叁昧以濟群生。歸回衡山之後,遂頓息諸緣專修淨土般舟叁昧,精苦修持常感聖境現前,並名其居處爲般舟道場。
當時法照大師13在廬山修定,于定中往極樂世界,見有一著惡衣之僧,侍立于阿彌陀佛之側,遂問佛是何人也?佛答此乃南嶽承遠法師是也。出定後遂往衡山拜谒承遠大師,悲喜交集受教于彼,後始修五會念佛弘化于世。法照大師在唐代宗時受封爲國師,告天子言其師有異德,天子遂南向作禮,則知彼師徒二人行化天下矣!
前文有提及法照大師所著的《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中,錄有慧日法師所著的《般舟叁昧贊》,由此可看出,承遠大師及法照大師之修持般舟叁昧,受慧日法師影響甚大。
(六)臺灣當代般舟叁昧之弘修
據個人目前了解,臺灣當代有兩處道場有般舟叁昧之實修人才。一位是埔裏靈岩山寺妙蓮長老,在香港閉關二十年中,曾修般舟叁昧(九十日中不坐、不臥、不睡、日中一食)十次。另一位是埔裏圓覺寺果孝法師,設有關房讓人專修般舟叁昧,另率四衆弟子行方便般舟叁昧(一日夜或數日夜)來方便學習。
肆、結論
一、《般舟叁昧經》是現存大乘經典中最早期的作品,也是淨土經典的最早先驅。若欲探討念佛禅觀的源流及發展,對本經之宗旨意趣,及其對後世之影響,則須加以深入研究,方得掌握其要。
二、「般舟叁昧」之本意爲「諸佛現前叁昧」,即專心思念諸佛,則能入定見佛,並無一定要九十天中不眠常行之嚴格規定。若依《般舟叁昧經》之經文來看,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只是在〈四事品第叁〉中,佛開示有四種四事法能疾得是叁昧,其中的一種而已。
不過相較其余的淨土經典,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實是本經之特色,而且祖師亦重視強調本經九十天不眠常行的修法,所以傳沿至今,只要一提到「般舟叁昧」,便認爲是九十天中不眠常行地專修念佛叁昧。
叁、東晉慧遠大師爲中國淨土宗的始祖,亦是中國結社念佛之嚆矢,而其深受《般舟叁昧經》之影響。
又智者大師依《般舟叁昧經》立常行叁昧,善導大師著《般舟贊》,慈愍叁藏著《般舟叁昧贊》,承遠大師及法照大師亦以般舟叁昧行化于世,乃至臺灣當代仍有人修持般舟叁昧,因此我們可以確知,《般舟叁昧經》對于中國念佛禅觀之思想及實修,其影響實甚爲廣大及深遠。
四、本文因手頭數據、時間及篇輻等因素,關于《般舟叁昧經》對後世之影響,只對唐前及當代略加敘述討論。至于唐前及當代更深細或以外的情形,則敬待他稿。
略語表:
1、《般一》《般舟叁昧經》(一卷八品)
2、《般二》《般舟叁昧經》(叁卷十六品)
3、《拔陂》《拔陂菩薩經》
4、《賢護》《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5、《佛光》《佛光大辭典》,慈怡主編。
6、《百科》《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主編。
7、《白話》《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般舟叁昧經》,吳立民、徐荪銘釋譯。
8、《教史》《中國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
《《般舟叁昧經》的念佛禅觀啓示(釋惠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