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释惠谦)▪P2

  ..续本文上一页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是为四。

  (3)复有四者,疾得是三昧:

  一者、合会人至佛所。

  二者、合会人使听经。

  三者、不嫉。

  四者、教人学佛道。是为四。

  (4)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

  二者、持好素写是三昧。

  三者、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

  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

  又此品中强调修此三昧善敬其师的重要,在师道日下的今天,似乎更具有启示意义吧!亦录文于下,以供警策。

  (大13‧900a‧4)佛告[风*犮]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五)譬喻品第四(大13‧900a‧12)

  佛以种种譬喻说明:闻此般舟三昧而不能受持书写等之失,反之则福德无边。

  (六)四辈品第五(大13‧900c‧16)

  分别说明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三昧,当云何修行,今录出偈颂如下,以供四众弟子修行参考。

  (1)比丘(大13‧901a‧11)

  如我所说悉受持常独处止行功德

  自守节度不聚会常行乞食不受请

  敬于法师视如佛除去睡眠志开解 

  常自精进无懈怠如是行者得三昧

  (2)比丘尼(大13‧901a‧22)

  若比丘尼求三昧常当精进勿懈怠

  无得听于贪欲心除去瞋恚自高贵

  不得慢欺及调戏常行至诚立一信 

  恭敬善师视如佛如是行者得三昧

  (3)优婆塞(居士)(大13‧901b‧6)

  居士欲学是三昧当持五戒勿毁缺

  常当思欲作沙门不贪妻子及财色

  常八关斋于佛寺不得贡高轻蔑人 

  心无荣冀思所欲奉行经法心无谄

  弃舍悭贪常惠施 常当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学是三昧当如是

  (4)优婆夷(大13‧901b‧21)

  优婆夷欲学三昧奉持五戒勿缺毁

  承事善师视如佛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杀盗及嫉妒不得两舌斗彼此

  不得悭贪常念施见恶覆藏唯叹善

  不得谀谄有邪淫常当卑谦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三昧

  (七)拥护品第六(大13‧901b‧27)

  受持般舟三昧者,诸佛菩萨天龙八部,

  皆共赞誉是菩萨,皆共拥护承事供养,

  瞻视敬仰思欲相见。

  (八)劝助品第七(大13‧901c‧26)

  「劝助」即是随喜。佛劝闻是三昧者,能生起四种随喜之心:

  随喜过去诸佛受持此三昧、

  随喜当来诸佛受持此三昧、

  随喜现在诸佛受持此三昧、

  随喜一切众生受持此三昧。

  若能如是随喜,其福不可思议。

  (九)至诚品第八(大13‧902b‧11)

  佛述其往昔为求此三昧,因魔事数起而不得闻,勉今闻者当善承其师持此三昧无有懈怠。又云:

  (大13‧902c‧1)若有人欲学者,当助欢喜,欲学而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学。当好书是三昧着素上,当得佛印印之,当善供养。何谓佛印?

  所谓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取、无所顾、无所住、无所碍、无所结、无所有、尽于欲、无所生、无所灭、无所坏、无所败,(此乃)道要、道本。是印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何况愚痴者,是印是为佛印。」由此看来,本经与般若空慧结合甚为密切。

  最后付嘱舍利弗、目揵连、[风*犮]陀和等流通。

  参、《般舟三昧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东晋庐山慧远大师 8

  (1)慧远大师之事迹简介[user11] [user12] 9

  慧远大师生于东晋成帝咸和9年(公元334年),雁门楼烦(山西省代州崞县)人。21岁入太行恒山(山西省大同府浑源州)就道安大师听讲《般若经》,豁然有所领悟,遂与其弟(慧持法师)共同落发执弟子礼。东晋太原六年(公元381年)始入庐山。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师与真信之士123人,以刘遗民、雷次宗等十八高贤为上首,于般若台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同修念佛三昧,同生西方,此即所谓庐山白莲社,亦即结社念佛之滥觞也。后来结社诸人又各赋诗咏赞净土,名为《念佛三昧诗集》,慧远大师为之作序,即〈念佛三昧诗集序〉是也。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示寂,享年83岁。

  (2)《般舟三昧经》与〈念佛三昧诗集序〉

  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修念佛三昧期能见佛、往生西方。然当时《十六观经》(公元424年,[强-弓]良耶舍译出)尚未译出,故其念佛修行之思想,应是基于《般舟三昧经》。

  慧远大师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云:「(大52‧351b‧11)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专思」不就是《般舟三昧经》的「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吗?而「寂想」不就是《般舟三昧经》的「勿起想有与无勿念进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后勿念左勿念右勿念无勿念有勿念远勿念近 ……」吗?

  〈念佛三昧诗集序〉中又云:

  (大52‧351b‧20)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合神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

  「内照交映」似即《般舟三昧经》的「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而「万像生焉」似即《般舟三昧经》的「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而「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不就是《般舟三昧经》的「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吗?

  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我们发现许多《般舟三昧经》的缩影翻版。因此,我们更可以断定,当初慧远大师在庐山道场结社念佛,修行所依据的法本,应该就是《般舟三昧经》。而慧远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第一位祖师,由此我们就可知道《般舟三昧经》在净土宗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3)与鸠摩罗什法师的问答信

  慧远大师依《般舟三昧经》修行时,对于见佛的情况有所不明,曾以书信就教于鸠摩罗什法师。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45‧134b‧5):

  远问曰:念佛三昧,《般舟经》念佛章中说,多引梦为喻10。……

  若佛同梦中之所见,则是我相之所瞩想相,专则成定,定则见佛。所见之佛,不自外来,我亦不往,直是想专理会大闻,于梦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来,而云何有解?解安可从乎?

  若真兹外应,则不得以梦为喻。神通之会,自非实相,则有往来。往则是经表之谈,非三昧意,后(复)何以为通?

  ……为是定中之佛?外来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则是我想之所立,还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则是梦表之圣人,然则成会之表(来),不专在内,不得令闻(同)于梦明矣!

  慧远大师对于《般舟三昧经》见佛以梦为喻,不甚了了。如果所见之佛是定中之佛,如梦非真唯是心想,则此佛之所解疑,未足信也,以唯是自心所现故。如果所见之佛是定外之佛,不当以梦为喻。因此不论是见定中之佛,或是见定外之佛,慧远大师皆有所惑。

  罗什大师回答:「(大45‧134b‧22)见佛三昧有三种:

  一者、菩萨或得天眼天耳,或飞到十方佛所,见佛难问,断诸疑网。

  二者、虽无神通,常修念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心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

  三者、学习念佛,或以离欲,或未离欲,或见佛像,或见生身,或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三种定,皆名念佛三昧。

  ……是以为未离欲诸菩萨故,种种称赞般舟三昧。而是定力,虽未离(欲),亦能摄心一处,能见诸佛,则是求佛道之根本也。

  又学般舟三昧者,离言忆想分别,而非虚妄,……若行如经所说,能见佛者,则有本未非徒虚妄忆(想)分别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远见诸佛也?是故佛以梦为喻耳!

  如人以梦力故,虽有远事,能到能见。行般舟三昧菩萨,亦复如是:以此定力故,远见诸佛,不以山林等为碍也。以人信梦故,以之为喻。……是故不应以此三昧所见,谓为虚妄。

  从这段罗什大师的答文中,我们可以确定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凡夫虽未离欲,修般舟三昧能见诸佛。第二、所见诸佛非是虚妄,乃以三昧之力远见诸佛。这对今日吾人修行念佛三昧或般舟三昧,实是莫大的肯定!

  (二)天台智者大师立常行三昧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云:

  (大46‧11a‧-6)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

  (大46‧12a‧19)二、常行三昧者:先方法,次劝修。方法者: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此法出《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释惠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