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爲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是爲四。
(3)複有四者,疾得是叁昧:
一者、合會人至佛所。
二者、合會人使聽經。
叁者、不嫉。
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爲四。
(4)複有四事,疾得是叁昧:
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叁昧故。
二者、持好素寫是叁昧。
叁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
四者、常護佛法。是爲四。
又此品中強調修此叁昧善敬其師的重要,在師道日下的今天,似乎更具有啓示意義吧!亦錄文于下,以供警策。
(大13‧900a‧4)佛告[風*犮]陀和,欲學是叁昧者,當敬于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叁昧難。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叁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東向視見若幹百千萬億佛,十方等悉見之,譬如人夜起觀星宿甚衆多。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當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不得懈怠。
(五)譬喻品第四(大13‧900a‧12)
佛以種種譬喻說明:聞此般舟叁昧而不能受持書寫等之失,反之則福德無邊。
(六)四輩品第五(大13‧900c‧16)
分別說明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叁昧,當雲何修行,今錄出偈頌如下,以供四衆弟子修行參考。
(1)比丘(大13‧901a‧11)
如我所說悉受持常獨處止行功德
自守節度不聚會常行乞食不受請
敬于法師視如佛除去睡眠志開解
常自精進無懈怠如是行者得叁昧
(2)比丘尼(大13‧901a‧22)
若比丘尼求叁昧常當精進勿懈怠
無得聽于貪欲心除去瞋恚自高貴
不得慢欺及調戲常行至誠立一信
恭敬善師視如佛如是行者得叁昧
(3)優婆塞(居士)(大13‧901b‧6)
居士欲學是叁昧當持五戒勿毀缺
常當思欲作沙門不貪妻子及財色
常八關齋于佛寺不得貢高輕蔑人
心無榮冀思所欲奉行經法心無谄
棄舍悭貪常惠施 常當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學是叁昧當如是
(4)優婆夷(大13‧901b‧21)
優婆夷欲學叁昧奉持五戒勿缺毀
承事善師視如佛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殺盜及嫉妒不得兩舌鬥彼此
不得悭貪常念施見惡覆藏唯歎善
不得谀谄有邪淫常當卑謙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叁昧
(七)擁護品第六(大13‧901b‧27)
受持般舟叁昧者,諸佛菩薩天龍八部,
皆共贊譽是菩薩,皆共擁護承事供養,
瞻視敬仰思欲相見。
(八)勸助品第七(大13‧901c‧26)
「勸助」即是隨喜。佛勸聞是叁昧者,能生起四種隨喜之心:
隨喜過去諸佛受持此叁昧、
隨喜當來諸佛受持此叁昧、
隨喜現在諸佛受持此叁昧、
隨喜一切衆生受持此叁昧。
若能如是隨喜,其福不可思議。
(九)至誠品第八(大13‧902b‧11)
佛述其往昔爲求此叁昧,因魔事數起而不得聞,勉今聞者當善承其師持此叁昧無有懈怠。又雲:
(大13‧902c‧1)若有人欲學者,當助歡喜,欲學而得,學者持佛威神使學。當好書是叁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之,當善供養。何謂佛印?
所謂不當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取、無所顧、無所住、無所礙、無所結、無所有、盡于欲、無所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此乃)道要、道本。是印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何況愚癡者,是印是爲佛印。」由此看來,本經與般若空慧結合甚爲密切。
最後付囑舍利弗、目揵連、[風*犮]陀和等流通。
參、《般舟叁昧經》對後世的影響
(一)東晉廬山慧遠大師 8
(1)慧遠大師之事迹簡介[user11] [user12] 9
慧遠大師生于東晉成帝鹹和9年(公元334年),雁門樓煩(山西省代州崞縣)人。21歲入太行恒山(山西省大同府渾源州)就道安大師聽講《般若經》,豁然有所領悟,遂與其弟(慧持法師)共同落發執弟子禮。東晉太原六年(公元381年)始入廬山。
元興元年(公元402年)七月,師與真信之士123人,以劉遺民、雷次宗等十八高賢爲上首,于般若臺精舍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同修念佛叁昧,同生西方,此即所謂廬山白蓮社,亦即結社念佛之濫觞也。後來結社諸人又各賦詩詠贊淨土,名爲《念佛叁昧詩集》,慧遠大師爲之作序,即〈念佛叁昧詩集序〉是也。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示寂,享年83歲。
(2)《般舟叁昧經》與〈念佛叁昧詩集序〉
慧遠大師結社念佛,修念佛叁昧期能見佛、往生西方。然當時《十六觀經》(公元424年,[強-弓]良耶舍譯出)尚未譯出,故其念佛修行之思想,應是基于《般舟叁昧經》。
慧遠大師在〈念佛叁昧詩集序〉中雲:「(大52‧351b‧11)序曰:夫稱叁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專思」不就是《般舟叁昧經》的「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嗎?而「寂想」不就是《般舟叁昧經》的「勿起想有與無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後勿念左勿念右勿念無勿念有勿念遠勿念近 ……」嗎?
〈念佛叁昧詩集序〉中又雲:
(大52‧351b‧20)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合神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像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聞見行焉!」。
「內照交映」似即《般舟叁昧經》的「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而「萬像生焉」似即《般舟叁昧經》的「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叁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東向視見若幹百千萬億佛,十方等悉見之,譬如人夜起觀星宿甚衆多」;而「非耳目之所至,而聞見行焉」不就是《般舟叁昧經》的「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爲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嗎?
在〈念佛叁昧詩集序〉中,我們發現許多《般舟叁昧經》的縮影翻版。因此,我們更可以斷定,當初慧遠大師在廬山道場結社念佛,修行所依據的法本,應該就是《般舟叁昧經》。而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的第一位祖師,由此我們就可知道《般舟叁昧經》在淨土宗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3)與鸠摩羅什法師的問答信
慧遠大師依《般舟叁昧經》修行時,對于見佛的情況有所不明,曾以書信就教于鸠摩羅什法師。
〈鸠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大45‧134b‧5):
遠問曰:念佛叁昧,《般舟經》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爲喻10。……
若佛同夢中之所見,則是我相之所矚想相,專則成定,定則見佛。所見之佛,不自外來,我亦不往,直是想專理會大聞,于夢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來,而雲何有解?解安可從乎?
若真茲外應,則不得以夢爲喻。神通之會,自非實相,則有往來。往則是經表之談,非叁昧意,後(複)何以爲通?
……爲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成會之表(來),不專在內,不得令聞(同)于夢明矣!
慧遠大師對于《般舟叁昧經》見佛以夢爲喻,不甚了了。如果所見之佛是定中之佛,如夢非真唯是心想,則此佛之所解疑,未足信也,以唯是自心所現故。如果所見之佛是定外之佛,不當以夢爲喻。因此不論是見定中之佛,或是見定外之佛,慧遠大師皆有所惑。
羅什大師回答:「(大45‧134b‧22)見佛叁昧有叁種:
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
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
叁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叁種定,皆名念佛叁昧。
……是以爲未離欲諸菩薩故,種種稱贊般舟叁昧。而是定力,雖未離(欲),亦能攝心一處,能見諸佛,則是求佛道之根本也。
又學般舟叁昧者,離言憶想分別,而非虛妄,……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未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爲喻耳!
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叁昧菩薩,亦複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爲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爲喻。……是故不應以此叁昧所見,謂爲虛妄。
從這段羅什大師的答文中,我們可以確定兩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凡夫雖未離欲,修般舟叁昧能見諸佛。第二、所見諸佛非是虛妄,乃以叁昧之力遠見諸佛。這對今日吾人修行念佛叁昧或般舟叁昧,實是莫大的肯定!
(二)天臺智者大師立常行叁昧
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卷第二上〉雲:
(大46‧11a‧-6)行法衆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叁、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稱叁昧者,調直定也。……
(大46‧12a‧19)二、常行叁昧者:先方法,次勸修。方法者: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此法出《般舟叁昧經》…
《《般舟叁昧經》的念佛禅觀啓示(釋惠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