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释惠谦)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

  释惠谦

  慈光禅学学报第二期

  提要:

  《般舟三昧经》是传译到中国最早的经土典,若要探究中国念佛禅观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则对《般舟三昧经》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必须作深入的了解。

  因此本文乃就《般舟三昧经》的传译及各品的大意,作一简要的介绍与说明。又于《般舟三昧经》对后世的影响中,略举了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天台智者大师、善导大师、慈愍三藏、南岳承远大师、金台法照大师及台湾当代般舟三昧之弘修,逐项来加以解说。

  希望透过本文的报告,不但能了解《般舟三昧经》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更能对未来的念佛禅观,提供根深的法源基础而发展的更广大茂盛。

  关键词:

  般舟三昧经 念佛禅观 念佛三昧 常行三昧

  目次

  前言 

  壹、《般舟三昧经》传译简介 

  贰、《般舟三昧经》全经 

  大意及提示 

  (一)解经题 

  (二)问事品第一

  (三)行品第二

  (1)修行大要

  (2)确指西方

  (3)见佛之因

  (4)见佛闻法,悟入空性

  (四)四事品第三

  (五)譬喻品第四

  (六)四辈品第五

  (1)比丘 

  (2)比丘尼 

  (3)优婆塞 

  (4)优婆夷

  (七)拥护品第六

  (八)劝助品第七

  (九)至诚品第八

  参、《般舟三昧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东晋庐山慧远大师

  (1)慧远大师之事迹简介

  (2)《般舟三昧经》与〈念佛三昧诗集序〉

  (3)与鸠摩罗什法师的问答信

  (二)天台智者大师立常行三昧

  (三)善导大师著《般舟赞》

  (四)慈愍三藏著《般舟三昧赞》

  (五)南岳承远大师及金台法照大师

  (六)台湾当代般舟三昧之弘修

  肆、结论

  *略语表

  *参考书目

  前言

  「禅观」如果广义解释的话,就是止观------止息烦恼妄想,观照实理实事。佛教中一切法门,皆可说是止观法门。因此,所谓的「念佛禅观」,也就是以念佛为方便来修习止观的法门。

  然而念佛又有多途,依宗密大师之见,可分为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及称名念佛四种1。若是查阅佛学工具书「念佛」之条目2,更有各种不同的念佛分类方式。这些分类方式,都是祖师大德依其解行心得而加以发挥的,很值得后人参考。也可以这么说,这些念佛分类方式,就是祖师大德对于念佛禅观的看法。

  不过,本文并非要一一介绍祖师大德的念佛禅观论,而是想探讨《般舟三昧经》中,佛陀所揭示的念佛禅观,及其对于后世的影响。事实上,佛陀谈到念佛禅观的经典不少,本文之所以会选择《般舟三昧经》作为研究主题,主要原因有二:

  一、本经为净土经教传译至中国之嚆矢,亦是现存大乘经典中最早期的作品3。

  二、此经重于禅定(三昧)之修行,与一般净土经教重于信愿往生不同,以本经为研究主题的论文,似乎更适合发表于禅学学报中。

  至于祖师大德的念佛禅观论,只能留待以后的因缘了。

  壹、《般舟三昧经》传译简介4

  《般舟三昧经》在藏经中现存四种译本,今作表解比较如下:

  【《般舟三昧经》译本比较表解】(书名简称请见略语表)

  译本简称

  《大正藏》出处

  卷品数目

  译者

  翻译年代

  《般一》

  大13‧897~902共6 页

  1卷8品

  后汉‧支娄迦谶

  公元179年5

  《般二》

  大13‧902~919共18 页

  3卷16品

  后汉‧支娄迦谶

  公元179年

  《拔陂》

  大13‧920~924共5 页

  1卷未分品

  失译

  不详6

  《贤护》

  大13‧872~897共26 页

  5卷18品

  隋‧阇那崛多

  公元595年7

  贰、《般舟三昧经》全经大意及提示

  本文之探究以《般一》为主,余三译本为辅,故今介绍《般一》经题及八品之大意、提示如下。

  (一)解经题《般舟三昧经》

  「般舟」梵语为pratyutpanna,原为现前、现在之意。依本经修行,可使一切诸佛皆现在前,故称「般舟」。所以「般舟三昧」,又称为「诸佛现前三昧」、「般舟定」、「佛立三昧」、「见佛定」等等。

  亦有人根据《般一》〈四事品第三〉「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是为四。」(大13‧899c‧11),而称「般舟三昧」为「常行三昧」、「常行道」等等。

  (二)问事品第一 (大13‧897c‧28)

  在罗阅祇迦竹园中,[风*犮]陀和菩萨问佛,菩萨当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揽万流?云何行,博达众智,所闻悉解而不疑?……等一连串云何修行,而能得各种功德的问题。佛告之曰:若能修习「十方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则汝之所问悉可得也。

  (三)行品第二 (大13‧898b‧9)

  (1)修行大要 

  佛告[风*犮]陀和,菩萨欲疾得是定(三昧)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发许。是定意法。名为菩萨超众行:

  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进行勿懈怠勿起想有与无勿念进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后勿念左勿念勿念无勿念有勿念远勿念近……因缘会因缘散悉了是知本无加慈哀于一切施贫穷济不还是为定菩萨行至要慧起众智

  佛告[风*犮]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其中「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即是本经修行要旨,从下文「(大13‧ 899a‧11)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剎,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即可窥见其意,唯不限念西方阿弥陀佛,十方诸佛随其所闻,悉得念之,皆可成就般舟三昧。

  又此段经文,看来颇有「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罗蜜」之意。如是说来,此段经文亦是大乘三昧禅修的共通原则。

  (2)确指西方

  此品又云: (大13‧899a‧11)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剎,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大13‧899a‧27)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此段经文二尊(释迦、弥陀)同宣,实是称名求生者极有力之经证也。而本经会判为净土经教,主要也是依据本段经文。

  (3)见佛之因

  此品又云: (大13‧899b‧16)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自在,欲见何方佛即得见。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

  此段经文明白揭示,不但可见西方阿弥陀佛,亦可见十方诸佛。更揭示得见诸佛之因有三:佛本愿功德力、修习般舟三昧功德力、及行者本身善根功德力。

  (4)见佛闻法,悟入空性

  此品又云: (大13‧899b‧24)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三界唯心造)。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是法(见佛乃至一切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佛尔时说偈言:

  心者不自知 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槃

  是法无坚固 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愿

  此段经文说明不但能见佛闻法,更能如理思惟,悟入实相唯心,与般若空慧相应。所以吾人修行,万万不可着于境界,不论是圣境、凡境、顺境、逆境……。当知一切境界唯是自心,心净则国土净,是故文云「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岂不明耶!「有想」即是取相生着,「无想」即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无想是涅槃」不正是《心经》「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推论,所有的大乘三昧禅观,皆必须与般若空慧相应。也就是说,一切佛法不能离开般若,若离般若即成外道。我们知道,外道也能入很深的「禅定」,可是他没有般若空慧,所以不能称为「禅观」,「禅观」的「观」字,可说就是观察诸法空相的意思,所以不管我们修学任何三昧禅观,一定要有般若空慧为基础,才是佛陀的正法。

  (四)四事品第三(大13‧899‧8)

  此品中明文提出有四种四事法,菩萨依之修行皆可速得般舟三昧,今录出如下,以提供行者参考。

  (1)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

  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

  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

  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

  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

  (2)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

  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

  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

  -四…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释惠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