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叁昧經》的念佛禅觀啓示
釋惠謙
慈光禅學學報第二期
提要:
《般舟叁昧經》是傳譯到中國最早的經土典,若要探究中國念佛禅觀思想的起源與發展,則對《般舟叁昧經》的內容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必須作深入的了解。
因此本文乃就《般舟叁昧經》的傳譯及各品的大意,作一簡要的介紹與說明。又于《般舟叁昧經》對後世的影響中,略舉了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天臺智者大師、善導大師、慈愍叁藏、南嶽承遠大師、金臺法照大師及臺灣當代般舟叁昧之弘修,逐項來加以解說。
希望透過本文的報告,不但能了解《般舟叁昧經》的內容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更能對未來的念佛禅觀,提供根深的法源基礎而發展的更廣大茂盛。
關鍵詞:
般舟叁昧經 念佛禅觀 念佛叁昧 常行叁昧
目次
前言
壹、《般舟叁昧經》傳譯簡介
貳、《般舟叁昧經》全經
大意及提示
(一)解經題
(二)問事品第一
(叁)行品第二
(1)修行大要
(2)確指西方
(3)見佛之因
(4)見佛聞法,悟入空性
(四)四事品第叁
(五)譬喻品第四
(六)四輩品第五
(1)比丘
(2)比丘尼
(3)優婆塞
(4)優婆夷
(七)擁護品第六
(八)勸助品第七
(九)至誠品第八
參、《般舟叁昧經》對後世的影響
(一)東晉廬山慧遠大師
(1)慧遠大師之事迹簡介
(2)《般舟叁昧經》與〈念佛叁昧詩集序〉
(3)與鸠摩羅什法師的問答信
(二)天臺智者大師立常行叁昧
(叁)善導大師著《般舟贊》
(四)慈愍叁藏著《般舟叁昧贊》
(五)南嶽承遠大師及金臺法照大師
(六)臺灣當代般舟叁昧之弘修
肆、結論
*略語表
*參考書目
前言
「禅觀」如果廣義解釋的話,就是止觀------止息煩惱妄想,觀照實理實事。佛教中一切法門,皆可說是止觀法門。因此,所謂的「念佛禅觀」,也就是以念佛爲方便來修習止觀的法門。
然而念佛又有多途,依宗密大師之見,可分爲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及稱名念佛四種1。若是查閱佛學工具書「念佛」之條目2,更有各種不同的念佛分類方式。這些分類方式,都是祖師大德依其解行心得而加以發揮的,很值得後人參考。也可以這麼說,這些念佛分類方式,就是祖師大德對于念佛禅觀的看法。
不過,本文並非要一一介紹祖師大德的念佛禅觀論,而是想探討《般舟叁昧經》中,佛陀所揭示的念佛禅觀,及其對于後世的影響。事實上,佛陀談到念佛禅觀的經典不少,本文之所以會選擇《般舟叁昧經》作爲研究主題,主要原因有二:
一、本經爲淨土經教傳譯至中國之嚆矢,亦是現存大乘經典中最早期的作品3。
二、此經重于禅定(叁昧)之修行,與一般淨土經教重于信願往生不同,以本經爲研究主題的論文,似乎更適合發表于禅學學報中。
至于祖師大德的念佛禅觀論,只能留待以後的因緣了。
壹、《般舟叁昧經》傳譯簡介4
《般舟叁昧經》在藏經中現存四種譯本,今作表解比較如下:
【《般舟叁昧經》譯本比較表解】(書名簡稱請見略語表)
譯本簡稱
《大正藏》出處
卷品數目
譯者
翻譯年代
《般一》
大13‧897~902共6 頁
1卷8品
後漢‧支婁迦谶
公元179年5
《般二》
大13‧902~919共18 頁
3卷16品
後漢‧支婁迦谶
公元179年
《拔陂》
大13‧920~924共5 頁
1卷未分品
失譯
不詳6
《賢護》
大13‧872~897共26 頁
5卷18品
隋‧阇那崛多
公元595年7
貳、《般舟叁昧經》全經大意及提示
本文之探究以《般一》爲主,余叁譯本爲輔,故今介紹《般一》經題及八品之大意、提示如下。
(一)解經題《般舟叁昧經》
「般舟」梵語爲pratyutpanna,原爲現前、現在之意。依本經修行,可使一切諸佛皆現在前,故稱「般舟」。所以「般舟叁昧」,又稱爲「諸佛現前叁昧」、「般舟定」、「佛立叁昧」、「見佛定」等等。
亦有人根據《般一》〈四事品第叁〉「複有四事,疾得是叁昧。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叁月。二者、不得睡眠叁月如彈指頃。叁者、經行不得休息叁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爲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是爲四。」(大13‧899c‧11),而稱「般舟叁昧」爲「常行叁昧」、「常行道」等等。
(二)問事品第一 (大13‧897c‧28)
在羅閱祇迦竹園中,[風*犮]陀和菩薩問佛,菩薩當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攬萬流?雲何行,博達衆智,所聞悉解而不疑?……等一連串雲何修行,而能得各種功德的問題。佛告之曰:若能修習「十方諸佛悉在前立叁昧」,則汝之所問悉可得也。
(叁)行品第二 (大13‧898b‧9)
(1)修行大要
佛告[風*犮]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叁昧)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發許。是定意法。名爲菩薩超衆行:
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進行勿懈怠勿起想有與無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後勿念左勿念勿念無勿念有勿念遠勿念近……因緣會因緣散悉了是知本無加慈哀于一切施貧窮濟不還是爲定菩薩行至要慧起衆智
佛告[風*犮]陀和,持是行法便得叁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
其中「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宜一念斷諸想」即是本經修行要旨,從下文「(大13‧ 899a‧11)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即可窺見其意,唯不限念西方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隨其所聞,悉得念之,皆可成就般舟叁昧。
又此段經文,看來頗有「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羅蜜」之意。如是說來,此段經文亦是大乘叁昧禅修的共通原則。
(2)確指西方
此品又雲: (大13‧899a‧11)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大13‧899a‧27)佛言:菩薩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此段經文二尊(釋迦、彌陀)同宣,實是稱名求生者極有力之經證也。而本經會判爲淨土經教,主要也是依據本段經文。
(3)見佛之因
此品又雲: (大13‧899b‧16) 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于叁昧中立自在,欲見何方佛即得見。何以故?持佛力、叁昧力、本功德力,用是叁事故得見。
此段經文明白揭示,不但可見西方阿彌陀佛,亦可見十方諸佛。更揭示得見諸佛之因有叁:佛本願功德力、修習般舟叁昧功德力、及行者本身善根功德力。
(4)見佛聞法,悟入空性
此品又雲: (大13‧899b‧24)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爲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叁處意所作耳(叁界唯心造)。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涅槃,是法(見佛乃至一切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爲空耳,無所有也。菩薩在叁昧中立者,所見如是。佛爾時說偈言:
心者不自知 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癡無心是涅槃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于念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願
此段經文說明不但能見佛聞法,更能如理思惟,悟入實相唯心,與般若空慧相應。所以吾人修行,萬萬不可著于境界,不論是聖境、凡境、順境、逆境……。當知一切境界唯是自心,心淨則國土淨,是故文雲「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涅槃」豈不明耶!「有想」即是取相生著,「無想」即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心無想是涅槃」不正是《心經》「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推論,所有的大乘叁昧禅觀,皆必須與般若空慧相應。也就是說,一切佛法不能離開般若,若離般若即成外道。我們知道,外道也能入很深的「禅定」,可是他沒有般若空慧,所以不能稱爲「禅觀」,「禅觀」的「觀」字,可說就是觀察諸法空相的意思,所以不管我們修學任何叁昧禅觀,一定要有般若空慧爲基礎,才是佛陀的正法。
(四)四事品第叁(大13‧899‧8)
此品中明文提出有四種四事法,菩薩依之修行皆可速得般舟叁昧,今錄出如下,以提供行者參考。
(1)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是叁昧:
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
二者、精進無有能退者。
叁者、智慧無有能及者。
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爲四。
(2)複有四事,疾得是叁昧:
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叁月。
二者、不得睡眠叁月如彈指頃。
叁者、經行不得休息叁月,除其飯食左右。
-四…
《《般舟叁昧經》的念佛禅觀啓示(釋惠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