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二十天 六度总说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引用《摄功德宝》中的颂文,作为第二十天教授的开场白:
「过去未来现在诸胜者,皆修波罗蜜道而非余。」
大师解释说,三世诸佛所履行之道全都包括在六度行之中,除此之外,显密经续中并未言及其它内容。并指出这样的道就是「道次第」类著作所开示的内容。
然后,大师简要地讲了改正动机之法,回顾了以前已述的各节科判,并重讲了一遍「转恶缘为菩提道」与「开示一生修持之总纲」等内容。
在讲完「发菩提心之理」后,大师暂时将「第二以仪轨受持发心」节跳过,留待后面再讲。)
如果没有菩提心却想成佛,纵然修大印、大圆满、中观、生圆次第等任何法,也照样进不了大乘之门,更不要说能稍微向佛位靠拢一些下。因此,所有人都要将菩提心作为修持的中心。诸佛以一切智经多劫观察,发现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方便,也没有任何不需要善提心之道可修。
戊三、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仅仅有发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菩萨行,就像某人想去印度,假如不动身跨上旅途,终究无法抵达。想获得佛的法、色二身,必须双修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学习方便、智慧互不乖离之道。
佛子行总结起来,可包括在方便、智慧两类之中。方便即前五度,智慧即最后一度、或称毗钵舍那。
此科分两大段:(己一)成熟自相续学六度之理;(己二)成熟他相续学四摄之理。
己一、成熟自相续学六度之理
此科分三段来讲,(庚一)总学佛子行之理;(庚二)别学后二度之理;(庚三)学不共金刚乘之理。
庚一、总学佛子行之理
此段分六节:(辛一)学习布施之理;(辛二)学习持成之理;(辛三)学习安忍之理;(辛四)学习精进之理;(辛五)学习静虑之理;(辛六)学习智慧之理。
辛一、学习布施之理
欲舍身、受用及善根之心,即布施的体性。细分的话,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一)财施
大到生命、小到一杓子糌粕,都可以用来布施。如果不想施舍,便应作如下思惟:「我以前受生为梵天、帝释、转轮王等时,虽然财富众多,却不作布施,未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事物,所以现在的情况才会这么糟糕。」现在便应布施,不求回报、不求好的异熟果。
如果能以菩提心为动机,即便向穷人或虫蚁等布施一口食物或少许干净的糌粑,也将成为布施波罗蜜多的修持及佛子之行。
为了保证布施的果不致削弱,布施的物品要尽量让布施的对象感到满意。当我们向三宝献大供养时,往往会有傲慢心,以为自己的布施很了不得,这是不清净的布施。同样的,在施舍之后感到懊悔,心想「我给了太多」或是「给错了对象」等等也是不对的。在布施之始与布施之末,都要认真地纠正动机,以确保有利益有情之心,并作强有力的发愿。所作的布施不论大小,都不能有想获取名利等自私的念头。
(二)法施
以饶益心为想听法的人开示四句偈以上的法,即是法施。为学生讲解经论也是法施,并非一定要被称作「上师」、登上法座正式开讲才算数。与其它布施相比,法施最为殊胜。
我们在背诵经书的时候,可以想象善品天神等一切有情坐在周围听法,这样做也是法施。如果连虫蚁等也能因听到法音而熏留习气,其它高级的有情就不必说了。在施主家念经等时都应这样观想。
我们出家人在做经忏时要特别小心,将大悲大师所说即生成佛的方便——密法用来谋取利养恭敬,这是为财卖法的行为,无异于将国王从宝座上请下来且强迫他去打杂。做经忏法事必须要有良好的动机。
正式说法固然是法施,然而在平常谈话之间,若能直接或间接地将他人引入佛法,也同样是法施。
出家众当以法施为主,若能不费力地获得钱财,也应作财施,但格西霞惹瓦曾对出家人说:「我不为您说布施功德,而说悭吝过患。」1
(三)无畏施
释放在监牢中受苦者,拯救落水者,冬夏时节保护虫子等动物免受寒、热之苦等等,都是无畏施。
修无畏施不需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对自己身上的虱子就可以作这样的布施。譬如拯救落水的虫蚁,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修心」法中所修的那些「舍」所缘,也是布施的修持。2
布施波罗蜜多的主要含义,如《入行论》中所说:
「若除众生贫,始成施度者,
今犹见饥者,昔佛如何成?」
布施并非指消除有情的贫穷或克服悭吝而已,因为这些是声闻、独觉阿罗汉都能办到的。其正确含义当如《入行论》中所言曰:
「一切有及果,心施予众生,
说名为施度,故施即是心。」
亦即通过思惟布施功德与不施过患,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毫无悭吝地至诚施舍,并将布施之果也施予他人,这样的心修习圆满,即称为「布施波罗蜜多」,所以说,设法使施舍心增长是很重要的。
假使有穷人来乞讨三法衣等物品,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立刻生起能舍的心。这也要等到惯熟之后才做得到,所以应从细小的物品开始逐渐修习,增长舍心,直到最后连身体也能不费力地施舍。
增长舍心的方法之一是思惟无常:自己死亡的时候,财物等一件也带不走,全都得遗留下来徒然浪费掉。倘若能将这些东西至心回施给他人,不仅比较不会犯爱着自利而受用等堕罪,而且也是修布施的一种方式。
然而,除了有舍心之外,还必须尽力做实际的布施。当乞丐前来乞讨时,我们应尽力施予。在缺乏布施之物时,不能以邪命的方式去谋取。
总的来说,前三度3是在家众的主要修持,所谓:
「如是施等三种法,如来多为在家说。」
尚有不可舍之物,例如身体,因为我们目前施心尚未纯熟,不应施舍身体,而应致力于增长舍心。如《入行论》中所说,将来能像施舍蔬菜一样毫不困难地施舍身体,那时候才是施身之时。所谓不应舍,是指在地点、时间、施物等人面特别禁止的东西不可用于布施。出家人不可将自己的三法衣等布施出去;不可在下午向出家人布施食物;不可向婆罗门等有饮食规定者布施葱蒜等不净物;不可布施有恶臭之物;不可布施经书给在教义上向佛教挑衅的人;不可布施毒药和兵器给欲寻短见之人;不可为非器之人开示密法;不可为损害圣教与有情的罪人脱罪卸责等等。
此外,我们也应学习让所作的布施不为下列过失所染:以为布施无善果的邪见;为了帮助一个有情而拋弃众人的小利;以牲畜供施之类的恶见;轻视毁谤,想与他人竞争;傲慢心;想出名;怯弱;后悔以及偏党等。
我们也应当学习《集学论》中所说的四法。与身有关的四法是:⑴ 增长舍身之心;⑵ 时际来到之前应保护自身远离违缘;⑶ 不利用身体作不善业而使之清净。以上为「舍」、「护」、「净」三法,再加上⑷ 「增」,以此身修善因,将来获得具足八种异熟功德的人身4。与受用有关的四法:⑴ 实际施舍或增长舍心;⑵ 未遇殊胜田之前加以保护5;⑶ 不为邪命与罪恶所染,使之清净;⑷ 修习布施增长将来的受用。
与善根有关的四法:⑴ 至诚施予有情;⑵ 不为瞋恚所坏而保护之;⑶ 不为希求现世快乐或只为后世不堕恶趣等自利的不良动机所染而清净之;⑷ 以随喜增长之。
辛二、学习持戒之理
《入行论》中说:
「获得断恶心,说为戒度圆。」
对损害他人的念头及行为深感厌舍并欲断除的心即为「戒」,这样的心修习圆满即是「持戒波罗蜜多」
戒分三种:(一)断除恶行戒(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一)断除恶行戒(律仪威)
此戒以三律仪6为代表。《菩提道灯论》中说:
「若常具余七,别解脱律仪,
乃有菩萨律,善根余非有。」
此颂似乎明日指示,受菩萨成需要有别解脱戒为前提条件。这是因为考虑到受别解脱戒者是受菩萨戒的殊胜身,如同密宗里面说比丘是最殊胜的修密之身。实际情况则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天与龙也能受菩萨戒。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来理解律仪戒呢?如果受菩萨戒者具足别解脱律仪,那么与别解脱律仪共同的能断律仪是律仪戒;如果不具足别解脱律仪,则断十不善的能断律仪是律仪戒。菩萨相续中的断十不善戒与别解脱律仪,其体性据说与菩萨律仪不同7。
(二)摄善法戒
具足菩萨戒者对三门善业的一切努力,例如,向殊胜福田顶礼、供养、恭敬、侍奉;作闻、思、修;听、讲正法等等,简言之,就是能成熟自、他相续的六度万行。
一切佛子行均能含摄在三戒之中,广义上讲,一切「道次第」都是为了增长这三种戒律。
(二)饶益有情戒
此即「四摄」8的行持等。饶益有情的方式分十一种:⑴ 帮助他人的事业与受苦的人;⑵ 帮助不懂方法的人;⑶ 帮助曾有恩于我的人;⑷ 帮助危难恐惧之人;⑸ 帮助忧伤的人;⑹ 帮助缺乏资具的人;⑺ 帮助求依止的人;⑻ 随顺地人的意愿而给予帮助;⑼ 帮助入正道的人; ⑽ 帮助入邪道的人;⑾ 以神通助人。
除「以神通助人」之外,其它十种都是我们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简言之,一切以利他心为动机所作的三门诸业,都可以包括在此戒中。
…
《掌中解脱 第二十天 六度总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