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二十天 六度总说▪P2

  ..续本文上一页

  因此,即使我们不受别解脱律仪,也应学习断十不善等戒,学习六度以成熟自相续,然后学习各种可能的利他之行,此即学习三戒之法。

  

  辛三、学习安忍之理

  

  不受损害与痛苦干扰之心,即忍的体性。我们应当消灭瞋心,如《入行论》中所言: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降伏,

  若摧此瞋心,则如破众敌。」

  

  如果不消灭瞋心,任由瞋心发展,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过失,所谓:

  

  「罪恶莫过瞋,难行莫胜忍。」

  

  忍分三种:(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定解法忍。

  

  (一)耐怨害忍

  

  耐怨害忍,意思是当仇敌伤害我们时,对之不生瞋恨而修忍辱。为此,我们需要了解瞋恚的过患。

  

  瞋是不善之中最坏的一种。据说,每一瞋心可摧毁千劫的善根。在明白了瞋恚过患之后,应该生起精进,时常修忍辱。

  

  我们无法知道瞋恨的对象中是否有菩萨,如果对菩萨生瞋,过失将极为严重。《入中论》与《入行论》中提到,力弱菩萨对力强菩萨生瞋会坏百劫善根,非菩萨对菩萨生瞋会坏千劫善根。因此,修忍辱是势在必行,而且应该在瞋恚未生之前或生起之时即加以克制,思惟过患,修习忍辱。否则,瞋恚将使自他双方都不得安宁,甚至会让人结束生命,或增加许多敌人。

  

  有些人或许会想:「虽然如此,但是让我生气的对象太多了,所以我忍受不了。」如果这么想,应该思考一下《入行论》中所说的一个偈颂:

  

  「怎得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鞋底,即同覆大地。」

  

  我们能否完全调伏所有的敌人呢?当知有情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敌人也永远存在、不可能完全降伏;然而,如果能够调伏自己的瞋恚,就不会有任何一个敌人,这不也就如同降伏了所有的敌人吗?

  

  在正确了解安忍的体性、差别、瞋恚的过患等之后,如果还是让瞋恚充满全身,那么所有的修持都将徒劳无功。有一个作弟子的,气愤地殴打一个小偷,他的上师出面制止时仍不住手,于是上师用手指戳他的鼻子高声说:「安忍!安忍!」他才想起了要修忍。倘若等我们怒气全发完之后,再假装修忍,那有什么用呢?虽然刚开始比较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心,惯熟之后便容易了。

  

  我们有各种理由不应对损害我们的人发怒。譬如被人用棍子击头,不应对出手的人生气,而应想到:「如果要恨真正造成痛苦的祸首,应该要恨棍棒才是。」有人或许会想:「棒子是身不由己,受他人支配的。」那么打我的人,本身不也同样是身不由己、受烦恼支配才会动手的吗?所以,我们理应恨烦恼而不应恨那人。

  

  另一种理由是:我们之所以遭到棍击,直接原因是由于自己的不良行为,根本原因则是由于过去伤害他人等恶业所造成的。既然是自作自受,又何必为此感到愤怒呢?

  

  不仅如此,《四百论》中也说:

  

  「能仁见烦恼,非具惑众生。」

  

  正如医师或父亲不会因为被发疯的病人或儿子殴打而生气,反而会努力设法治愈他们,我们也不要对因烦恼而疯狂、身不由己伤害我们的人生瞋,而应努力设法消除他们的烦恼。

  

  此外,手被火焰烧灼,对火生瞋没有道理,因为是我们自己伸手去碰触火焰所造成的;同样的,我们对对手也不应生瞋,因为是我们自己去招惹的。

  

  正如热与燃烧是火的本性,如果害人是那个有情的本性,那么就像被火烧时不应瞋恨火焰一样,我们也不应瞋恨那个人。

  

  有人或许会想:「如果这是他的本性,恨他当然不对,但那是意外的从他发生的,所以我要恨他。」那么,当天空下冰雹时,是否也要责怪天空呢?这当然没道理的,所以也不应恨那个人。

  

  因此,受到别人打骂而身心痛苦时,不要去报复,因为那将成为恶趣痛苦的因,而应设法对治瞋恚,修习忍辱。《入行论》中说:

  

  「于今少许苦,我若不能忍,

  地狱之苦因,瞋恚何不除?」

  

  耐怨害忍只能对伤害我们的人修,而无法对帮助我们的人修。伤害愈多,修忍的机会也就愈多,所以,应该将伤害我们的人看成是增长忍辱的助伴。例如,阿底峡尊者跟前有个性情恶劣的瑜伽师,别人劝尊者不要留此人在身边,尊者却说:「因为此人,我才能圆满忍辱功德。」

  

  简言之,我们应当想到:「即使是以自利为目的声闻,也不会去瞋恨损害他的人;我既然自诩大乘行者,又怎么能生瞋呢!?」(帕绷喀大师又讲了「忍辱仙人」的故事,鼓励我们要以他作为修忍辱的榜样。)

  

  (二)安受苦忍

  

  除了不贪安乐之外,还应将痛苦视为庄严之事而甘之如饴。如以前讲「修心」时所说的,应将一切痛苦,例如为法而承受的苦行、疾病的痛楚、不想遭遇的敌人,甚至梦中所受的苦等,都转成修法的助伴:将这些苦看成是消尽恶业的因;以此比知他人的苦而对之生起悲心;藉此思惟轮回过患等,来修习安忍。

  

  受苦的时候,应该想到此一痛苦能使今后恶趣的苦重罪轻报而感到高兴,就像死囚被改判斩手后获释,应当感到喜悦一样。

  

  为了消除病苦,就得忍受针灸之苦;同样的,我们应将为法所修的苦行视为恶趣众苦的抵偿,所以是值得的。

  

  此时也应忆念痛苦的功德,《入行论》中说:

  

  「痛苦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者,羞恶乐行善。」

  

  不仅如此,对我们出家人来讲,虽然衣、食、住等方面的品质比较差,但应心想这是学习知足于简陋的法衣、乞食与卧具等四圣种9的好时机,对修习苦行、少欲知足等增长梵行时所受众苦,都须安忍承受,否则我们便会去追求上好的食品与财富等,从而设法追求财富、不思正法,将这一生无谓地浪费掉。

  

  以前大师佛陀发现一堆宝藏,说道:「此毒蔓延迅速,其性极烈。」有个卖柴人听说后,便跑去观看,结果得到了黄金,因而致富。国王询问他致富的缘由,卖柴人谎言以对,国王查明事实后下令将他处死。临刑前,卖柴人口中喃喃自语:「此毒蔓延迅速,其性极烈。」国王问及话中之意,他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老实交代了出来,最后免于一死10。正如故事所言,钱财就像毒品。

  

  倘若能做到少欲知足,一般僧人的生活自然不愁。例如,宗喀巴大师放下俗事专心修持,师徒九人身上只有八钱银子,但依然能少欲知足。

  

  如果衣服不是太过破旧,就可以穿;如果因为有福报而获得充足的衣食等,只要不妨碍修持,也是可以受用的。

  

  发生受人诽谤等不名誉之事时,我们必须修忍辱。此外,也应安忍身体保持端正等威仪的苦;安忍供养三宝等因修持佛法所产生的苦;不论外表再丑陋,穿著再粗劣,也都能舍弃对外在华美的追求,安忍因摈除五欲享受所产生的苦;安忍勤修善法疲惫生倦所产生的苦;安忍利益有情所产生的苦,例如:预见到保护濒临被屠杀的有情可能遭受的辛苦而加以忍受;安忍日常事务所产生的苦,如舍弃经商、务农等发财之道所产生的苦而加以忍受等。安受苦忍的涵盖面十分广泛11。

  

  (三)定解法忍

  

  《速道》中对这方面讲得很详细。

  

  定解法忍包括:修习善行,实践关要;记持、背诵经论,从而分析处与非处的取舍、三宝的功德、所获的菩提、往趣菩提之道、无我、以及深广法藏。在现阶段,我们对《道次第》的词义生起定解,也算是定解法忍。法相学人在辩论时思惟因明的义理,也属定解法忍。

  

  三种忍之中,第一种只有在伤害出现时才能修;后两种则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修。例如,在法会中,我们应忍受听法时间过久等苦,专心听闻、思惟法义;上大殿或辩经院时,身威仪应保持肃穆,并忍受饥渴之苦,背诵经论时,应一心思惟文义。不仅如此,就是去做经忏时,也要具备后二种忍。

  

  辛四、学习精进之理

  

  热衷于修善业,即精进的体性,所谓:

  

  「进者勇于善。」

  

  这是完成任何善事业的殊胜方便。《经庄严论》中称精进为一切善法之最,且是出生佛位等一切功德之源:

  

  「善资粮中进第一,由依此故彼后得,

  精进现得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

  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

  精进越度失坏聚,精进觉悟大菩提。」

  

  《入中论》中也说:

  

  「功德皆随精进行。」

  

  因此,当我们在诵经等时,不要像被征派的驴子被硬拉着往上走,而应兴致盎然地从事善业。刚开始的时候先从小事情做起,时间也不要太长,逐渐地修习,使精进力愈来愈大。

  

  精进的障碍为三种懈怠:(一)推延懈怠;(二)贪着劣事懈怠;(三)怯弱懈怠。

  

  (一)推延懈怠

  

  将所修的善业往后推延,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日复一日,不生即刻修法之心。其对治法,应修死无常与暇满、利大、难得。

  

  (二)贪着劣事懈怠

  

  对追求名利、凑热闹、开玩笑、务农、经商、缝纫、纺织等世间俗事与不善业不生厌倦,反而沉溺其中,这类事不能称为精进,只能说是刻苦。其对治法,当思惟轮回之事毫无意义且为痛苦之因而加以克服,如《入行论》中所言:

  

  「弃正法妙喜,无边欢乐因,

  汝何故反喜,散掉等苦因?」

  

  (三)怯弱懈怠

  

  怯弱懈怠的具体表现,例如心想:「像我这种人怎么可能成佛?」「怎么可能利益一切有情?」「怎么可能布施头与手足等?」其对治法,当思:「每一种佛法,例如暇满、难得等所缘类,纵使每一项都需花一生的时间,我也要耐心修习。」或想:「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忙于无谓之事的商人等,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尚需吃苦耐劳,如果我把同样的力气用在勤修菩提上,一定能够修成。」如《入行论》中所说: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证觉。

  如来谛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成证无上觉。

  况我生为人,能办利与害,

  若不废觉行,何故不证觉?」

  

  当思:「大师佛陀为谛实语者,既然佛说连蚂蚁也能成佛,那么像我这般生而为人、能言又解义,为何不能获证菩提呢?当然能够证得!」

  

  我们或许又担心说:「虽然如此,但修布施头与手足等苦行,则非我所能。」如果这么想,就再来看一下《入行论》中的几个偈颂:

  

  「若谓我畏惧,须舍手足等,

  是未察轻重,愚者徒自畏。」

  

  「导师先令行,惠施蔬菜等。」

  

  又说:

  

  「若时于自身,觉如诸菜叶,

  闲时舍肉等,于此有何难?」

  

  当思:「我从小事情做起,等熟练之后,觉得布施头颅、手足与布施蔬菜差不多,到时再布施,就不是件难事了。」如此思惟,生起勇悍。

  

  如果因为佛的功德无边,而担心自己难以修成,就应当想能修之道也同样既深且广、无量无边,只要实修,必能证得。

  

  有人或许又会说:「为了利益有情而去地狱,这种事似乎太难了。」《入中论》中对此的答复是:

  

  「恶断故无苦,善巧故无忧。」

  

  断除罪恶者无苦亦无忧,所以,为了利益有情而住在无间地狱中的修行者,不会感到不快,而且还像进入净土一般快乐,因为「不遇未造业」是业果的一项原则12。

  

  精进有三种:(一)披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一)披甲精进

  

  如《供养上师仪轨》中「假使为利一有情,无间火内历劫海」13等所说:假如为了每一位有情,必须在无间地狱的烈火中各住上数十万劫,我也能忍受;修习安忍意乐。

  

  修密法时,则必须想:虽然我们自己能够忍受,但对有情而言,受苦的时间太过长久,所以应该像儿子落水淹溺的母亲一样,以尽速救苦的急切之心投入修法。

  

  上土道的「披甲精进」,是修习为利有情甘入无间地狱之心。有人或许会认为,这与中土道发解脱轮回之心互相抵触;事实上并无矛盾。菩萨也应害怕困业烦恼的力量而受生恶趣,否则,别说是利他,就连自利也成就不了。但在已精熟菩提心,已无所畏惧之后,以悲心与愿力欢喜受生,就没有丝毫的痛苦与忧伤。

  

  (帕绷喀大师指出:当我们感到利他太难,或怕因此导致所修之法退转等时,应学此「披甲精进」。)

  

  (二)摄善法精进

  

  即勤修积净、供养、六度万行等。

  

  (三)饶益有情精进

  

  勤修「四摄」即其代表,此与「饶益有情戒」相似。

  

  精进的后两种14,与持戒的后两种,安忍的后两种似乎没什么区别,可以混合一起,但也可以就一事之上,从勤奋、想修、想断不顺品这几方面分开讲。因此,即便修一座「生起次第」,如果能怀着菩提心来修,也将具足六度全部的修持。(最后,帕绷喀大师大致介绍了一下静虑与智慧二度的体性,详细情况留待后二度时再讲。)

  

  注释:

  

  1、意为出家人若花大量时间在钱财管理方面,可能不利于持戒。

  

  2、有关修法见本书「第十八天」与第二册附录二。

  

  3、前三度是指布施、持戒、安忍。

  

  4、详见本书「第十三天」。

  

  5、殊胜田指上师、三宝。另请参阅本书第一册第五天,43注。

  

  6、三律仪指别解脱、菩萨与密宗律仪。

  

  7、关于别解脱律仪与菩萨律仪的关系等,详见宗喀巴大师之《菩萨戒品释‧菩提正道》。

  

  8、四摄即:① 布施;② 爱语;③ 利行;④ 同事。详见本书「第二十二天」。

  

  9、第四种为「断惑修禅」。

  

  10、出自《毗奈耶分别》。

  

  11、《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上述方面归纳为八个方面:① 依止处;② 世法处;③ 威仪处;④ 摄法处;⑤ 乞活处;⑥ 勤劬处;⑦ 利有情处;⑧ 现所作处。

  

  12、见本书「第十三天」。

  

  13、全颂为 :「假使为利一有情,无间火内历劫海,勤求菩提全不厌,加持进度速圆满」。

  

  14、指「摄善法」与「饶益有情」两种。

  

  

  

《掌中解脱 第二十天 六度总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