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P4

  ..续本文上一页愚为自利,能仁专修利他行,

  了知功罪利害心,自他相换愿加持。」

  

  最初大师佛陀也是与我们一样在轮回中流转,因发起他爱执,才断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二利臻于究竟。我们则因为从无始轮回以来抱着我爱执不放,一味地想着自己的快乐,结果到现在连一件自利的事也没有完成,乃至于不坠恶趣的方法也无力成办,而只有受苦的分。如果我们以前就已改正这一心态,像大悲大师一样,非但现在不会有这些痛苦,而且必能具足妙乐,利他也已圆满;正因为我们以前未能这么作,所以才沦为现在这个局面。

  

  这些原则也可以运用到修「酬补仪轨」上,达波地区有位格西,在某寺修「酬补」时,将《修心利器轮》33中说的「由此我获敌,……我执无疑」34一颂汇入仪轨中修,这是当危机出现时,懂得如何认识真正敌人的作法。

  

  (帕绷喀大师又讲了两个故事:过去有个咒师,对许多盗贼施法,多人因此丧命,拉准35的儿子嘉瓦顿珠(胜者义成)发愿将法力引到我爱执头上,因为他不起我爱执,所以咒师的法力不能伤他一根毫毛。竹巴衮勒(普善)36为其弟却嘉作佛事时,出于打击我爱执的用意,他未将朵玛拋到外面,而将它拋到弟弟的怀里。)

  

  大悲大师因为有他爱执,所以过去受生为「具莲」王时,为了消除瘟疫,决定受生为洛希达鱼,用自己的肉来治疗众多有情的疾病。大师受生为海龟时,将五百位堕入湖中的商人救起送到岸边,并将身体布施给八万只蚊虫;(大师又详述了「胜军」王施舍一半身躯,「项宝」将顶髻摩尼宝割下来赠与他人;「大心力」王见一母虎饿极欲食其子时舍身饲虎,以及「月光」施头等本生故事。)

  

  大悲大师能够如此,我们却除了自私之外没有其它想法。要做得像大悲大师一样固然很难,至少也应该从发愿开始修习。

  

  而且,爱执他人也是应该的,因为现前的衣、食等一切,都需依赖有情才能出生,有情就像能生长丰硕果实的大地或如意宝一样。有情不仅在作我母亲时有恩于我,在未作我母亲之时,也还是要依靠他们的恩德才能生存,例如,我们吃的糌粑,先要有人耕种、有人浇水、有人推磨等,经过无量劳力工作才能享用;我们的房屋也归功于很多人与牲畜运上、砌墙、伐木、送水等才能建成;这件被单要有人剪羊毛、有人编织、有人裁剪,现在才可以穿。此外,现前暇满身的获得、究竟菩提心的发起、学行、成佛,这一切也都是有情的恩德所致,因为有情是我悲心生起的对象、发心的对象、布施的对象、持戒的基础、忍辱的对象。正如《入行论》中所言:

  

  「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

  如是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

  

  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佛,一半是因为上师的恩德,一半是因为有情的恩德。由此缘故,朗日塘巴也说:

  

  「我视诸有情,胜过如意宝,

  能办殊胜利,愿恒常爱执!」37

  

  有情如同如意摩尼宝,能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所以,爱执他人是应该的。

  

  

  

  

  注释:

  

  

  

  1、引自《入行论》。

  

  2、参见本书「第十四天」。

  

  3、凡夫之乐能增长烦恼,故称「有漏乐」;见道位以上之乐不会使烦恼增长,故为「无漏乐」。

  

  4、指不住轮回、小乘涅槃两边的大乘佛位。

  

  5、《正摄法经》。

  

  6、两种发心教授合一的特殊修法传承,它将发菩提心法分为十一类所缘,详见本书「第十九天」开头部分。

  

  7、引自《现观庄严论》。「心」是指菩提心。

  

  8、指宗喀巴师徒。

  

  9、以前吐谷浑家族有个跛子偶然掉到一头野驴背上,他因此高兴地唱起歌来。别人问他为何唱歌,他说:「如果一个跛子有机会骑上野驴,此时不唱更待何时?」同样的,我们也应利用这个侥幸获得的暇满身来修法,此时不修更待何时?

  

  10、关于「有励力」与「无励力」觉受的定义,请参阅本书第一册附录《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11、资粮道与加行道为「胜解行地」;前一地为「增上意乐清净地」;后三地为「成熟地」;佛位为「离障地」。

  

  12、「如王」发心:愿自己先证菩提、然后引导一切众生抵达佛地;「如牧者」发心:愿先将一切有情置于佛位而后成佛;「如船长」发心:愿自他一切有情同证菩提。

  

  13、《现观庄严论》中列名说:「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道,车乘与喷泉,雅音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14、法名为耶协多杰(慧金刚,1101~1175)。

  

  15、作者为法铠法师,阿底峡尊者之师。此论收录于《修心百论》。

  

  16、《修心七义》根本文有多种版本流通于世,帕绷喀仁波切根据数种可信的版本作了考证,并出了校订本。全文以及墀江仁波切依据此文造的《贯注》汉译本见本书附录。

  

  17、指欧曲‧达麻跋达惹(法贤,1772~1851)师徒。欧曲瓦着有《修心七义笔记‧佛子心宝》。

  

  18、五浊恶世即:① 命浊;② 劫浊(此二浊削弱维系有情生命之食、药效力);③ 烦恼浊;④ 见浊(此二浊增长五欲乐之贪求与烦恼粗重);⑤ 众生浊(此浊削弱有情身心健康)。详见世亲《俱舍释》。

  

  19、这两种发心的定义详见本书第一册(第五天)注14、注15。

  

  20、大乘道具有「方便」与「智慧」二大要素。方便分指菩提心、广大行等方面;智慧分指空性见、奢摩他等方面。

  

  21、又名摩觉格巴,龙猛弟子之一,系「集密」传承祖师,见第一册。

  

  22、故事不详。根据欧曲瓦《修心七义笔记‧佛子心宝》中的说法,先讲世俗发心,次讲胜义发心,是针对钝根讲的,否则,他们有可能心生恐惧而退心;先讲胜义发心,次请世俗发心,是针对利根讲的,利根者因证空性而起大悲心,进而发心成佛利生。并说这两种方法并无相违之处。

  

  23、策楞雍增造有两种重要的《修心七义》引导文:① 《大乘修心引导文‧甘露藏》,以实修为主;②《大乘修心引导文‧善慧密意庄严》,以讲解为主。

  

  24、指毗钵舍那,见本书上册「附录三」。

  

  25、出自藏文《佛说善巧方便报恩经》。

  

  26、全颂为:「痛苦虽微皆不欢,快乐纵多终不足,自他不二愿加持,见他受乐心欣喜。」

  

  27、经论依据请参阅《入菩萨行论》第八品后半部。

  

  28、称为「殊胜念恩」,见本章稍后部分。

  

  29、全颂为:「观我爱执如重病,引发非爱众苦因,应当怨彼记恨彼,加持降此我执魔。」

  

  30、「一」指我爱执。

  

  31、修「施身法」的人。

  

  32、全颂为:「爱护诸母令享乐,视为无边功德门,纵使众生仇视我,爱彼如命愿加持。」

  

  33、全名为《斩断仇敌命脉利器轮》,印度法铠论师造。

  

  34、全颂为:「由此我获敌,亦捕隐藏贼,扮我欺诳者,是我执无疑。」

  

  35、全称为玛基‧拉季准玛(1062~1129),「施身法」传承祖师。

  

  36、约为十一世纪早期,竹巴噶举派大成就者,教授风格以生动幽默见长。师有颂曰:「吾失我爱已数载,四处寻觅无踪影,今日却见于大寺,我爱易名称党执。」

  

  37、引自《修心八偈》。

  

  

  

《掌中解脱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