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P3

  ..续本文上一页「道次第」胜过怕死,大多数人喜欢以读书、学习、念诵等度过一生,这是不得要领的作法。因为谁也不确定以后是否还会获得这样的身体;纵然得到,恐怕也很难遇到佛法,尤其是圆满无误第二胜者宗喀巴的教法。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在失去这个身体之前,是否能够发起菩提心——圆满菩提之因。若能发起,则自他二利均能成就。以前某个地方发生饥荒,有家老少濒临死亡时,偶然得到一腿牲畜肉,父亲心里盘算,这块肉若分给大家吃,每人仅能得到一小块,仍解除不了饥饿,终究于事无补。于是,他决定自己将肉全都吃了,等身体有了力气去外边找食物,这样家人才会得救。那位父亲便把所有的肉都吃了,后来果然找到食物,全家人因而得以继续生存。

  

  我们无论是在修密法的时候,或念「嘛呢」的时候,或游学辩经院的时候,都要怀着菩提心。一旦发起为利有情欲成佛的「有励力觉受」10,即不过是发起了如甘蔗皮一般的菩提心;等到一见有情便能自然发起为利此有情欲获圆满菩提之心的「无励力觉受」,才是在相续中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由此进入大乘资粮道,也是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的开端。若发起这样的体验,我们将生起无边功德,例如获得「菩萨」与「佛子」的称号等。在这个基础上修密宗道,则更是锦上添花,肯定很快将成佛。

  

  发心按体性来分,有「愿心」与「行心」两种;按阶段来分,有「胜解行地」11等四种;按方式来分,有「如王」12等三种。另外,了解一下有关二十一种发心的论述13也很重要。

  

  庚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以上是讲由七因果之门发心法,接着讲寂天大菩萨的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虽然以上述七因果教授来修心也能发菩提心,但为了使力量更勇猛,我们还需要以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修心。这一修法在以前是保密的,并与「取舍」修法分开来讲,名义「修心」。对非器来讲,这一自他相换的修法,不太容易接受,正如《入行论》中所言: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上密诀,名自他相换。」

  

  所以,从阿底峡尊者到切喀瓦14这段期间里,此法是作为「密印法」隐密传授。有关修心法类的著作,如《孔雀化毒论》15等虽有很多,但开示全圆「修心」道体的,则为《修心七义论》。因为修习此法的效益要胜过其它,所以我现在根据《修心七义论》16根本文古本,将此引导供养给大家。各派讲解此论的方式不一,这里我依据欧曲瓦父子17的引导传承来讲。

  

  先讲「作者殊胜」,本法由大师释迦牟尼佛传下来,一直到阿底峡尊者,尊者将此法密封传予仲仁波切。仲仁波切为弟子们公开传授「道次第」,而将此法秘密地传给博朵瓦等人。博朵瓦将之传予朗日塘巴与霞惹瓦二人,霞惹瓦又传给继承菩提心法的及门弟子──格西切喀瓦。从切喀瓦开始,此法才公开传授。

  

  格西切喀瓦出生于,宁玛派大密宗师世家,对五明等十分善巧,仍不以为足。后来,他看到朗日塘巴写的《修心八偈》,为了弄清楚偈中「胜利归于他,亏损则自取」等的意思,特来拜访朗日塘巴,那时朗日塘巴已去世,但遇到了霞惹瓦,于是他求了修心教授修习,在相续中发起了菩提心。后来,他将此法传给很多痲疯病人,这些人修了之后,病都痊愈了,所以此法也被称为「痲疯病治法」。切喀瓦感到将此法密传太可惜,于是便为大众普传,并记录成文字,形成分为七节文义的《修心七义论》。

  

  所谓「甘露藏教授」,是指「修心」乃是能获得无死佛位的究竟教诫。

  

  「法殊胜」,比喻此法如金刚宝的道理,以前讲本法的利益时已讲过了。又如同少许日光却能消除黑暗,本法能消除我执之暗;如少许药树叶片即能除病,本法能法除我执之病;在五浊恶世18、修法难以入道的时代,以此「修心」法为伴侣,即能免受恶缘侵扰,如是等等,本法有许多殊胜处。

  

  本文开头所说的「敬礼大悲」,并非是向圣观自在敬礼,而是像阿阇黎月称在《入中论》篇首礼赞悲心一样,是礼赞大悲心。

  

  修心正行分七节。

  

  (一)开示加行基础法

  

  即是在下、中士道中修心,因为与「道次第」中所讲的内容并无不同,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二)修两种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胜义与世俗两种19,是根据大乘种姓的利、钝来区分的。古代的引导文,都是先讲胜义发心修心。如果在方便分20尚未坚固时就开示胜义发心修心法,便有可能像大成就者朗波果跋巴21一样22。因此,此处按照彩林雍增的轨矩23,不先讲胜义发心修心,而留到后面与「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讲。24

  

  第二、世俗菩提心修心。关于本教授的出处,见之于《亲友女因缘》等,以及大悲大师过去在有学道位,受生为地狱中牵车力土时发心等故事25。共分五节:

  

  辛一、自他平等

  

  先修前面所讲的「平等舍」至「悦意慈」以下各节。次应根据《供养上师仪轨》中所说的「痛苦虽微终不欢」等26来思惟。现在我们对所谓的「我」十分珍视、爱护,对别人则不然,这是自他不平等所致。然而,从道理上讲,自他两者并没有这么大的差别,应该思推:自他双方都想要快乐、不要痛苦,二者平等。关于这一节除上述所说外,没有其它众多理则27。

  

  「修心」中的「知母」、「念恩」、「报恩」三节,以及后面的「增上意乐」、「菩提心」两节,与前述「七因果」中的相关内容并无二致,但「悦意慈」与「悲心」两节,则有强、弱的差别:在修「念恩」时,「七因果」只提到有情做我们母亲时的恩德;「修心」则讲到有情未做我们母亲时的恩德28。

  

  辛二、由众多门思惟我爱执过患

  

  在修「自他相换」之前,需要思惟违缘我爱执的过患,与顺缘他爱执的功德。这里先讲前者。

  

  《供养上师法》中说:

  

  「观我爱执如重病,引发非爱众苦因。」29

  

  《入行论》中也揭示:

  

  「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生。」

  

  又说:

  

  「世间诸灾害,所有怖畏苦,

  悉从我执生,留此魔何益?」

  

  本论根本文中也提到:

  

  「众过归于一。」30

  

  我们不想要的所有麻烦都是由我爱执产生的。兵刀、毒药、天龙等非人的侵害,受生于地狱、饿鬼、畜生等,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作杀生、悭吝、轻蔑他人等恶业所招来的。同样的,现在所患的风、胆、涎等病,敌人的威胁、诤讼、官家法令的惩罚等,也都是因为贪爱口腹之欲等,以及放不下对衣、食、名三者的贪着,缺乏坚忍等缘故而造成的。大到国王与臣民之间的争执、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小到市井小民的不和、出家人之间的打斗,这一切都是我爱执招来的。如果能够不起我爱执,而对他人说:「这对我无所谓,悉听尊便」,前面的所有过患就不会出现。

  

  我们对小偷、强盗,甚至是将糌粑袋拖进墙洞的老鼠感到很讨厌,这也是我爱执的反映。有人被毒药毒死、或是饮食不当而死,这也是因为有我爱执而乱吃东西所致,真正致命的是我爱执而非毒药。我们现在无故受到诬陷,也是因我爱执加害他人的结果。

  

  我爱执就像是斩断善趣与解脱命根的刽子手,身背三毒之袋偷窃善业收成的盗匪;在无明田中播下恶业种子生成轮回收成的耕夫;为了谋利而冲锋陷阵的贪心汉;一旦吃亏便怪罪上师、亲教师、父母的薄情寡义、无耻之徒;无始以来不曾积累一件善功德的空手裸汉;无事自优的庸人;对高过我者起嫉妒心、对同与我者起竞争心、对低于我者起轻蔑心;赞则起慢、毁则生瞋,世界上一切不祥之事的召集者;一切不善的生源;无始以来使自己遭祸、受苦的枭头鬼。

  

  驱鬼拋朵玛的时候,由于魔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应当拋到自己的心上。平时拋朵玛时,我们总是将它拋到母亲有情的头上,认为他们是敌人,这是错误的。称我爱执是传报凶信的蓝头鸟、「修心」是驱魔法,道理也在于此。

  

  我的大宝上师曾经提到这么一件事:过去有个觉巴31,抢了厉鬼的一块地盘。有一天,觉巴的两位施主发生争吵,觉巴前来调停,结果被其中一位杀害了。这类事件的发生,根本源由也归咎于我爱执。

  

  《入行论》中说:

  

  「意汝欲自利,虽经众多劫,

  以诸大辛劳,汝惟今我苦。」

  

  从无始以来让我们在轮回中受苦的,就是这个我爱执。

  

  虽然我爱执与我执有别,但因为这两者十分近似,在《修心》中说来却是同一件事,简言之,都是一切过失的根本:一个是将「我」执为实有,一个是舍不下这个「我」而舍命保护。

  

  总而言之,一切过失都是内心深处的自私心造成的,所以,如果不将这个我爱执调伏,我们不可能会有快乐。以前我们没有深查造成痛苦的根由,现在已经找到了,所以要将这个我爱执视如怨敌,想办法消灭它。

  

  辛三、由众多门思惟他爱执利益

  

  寂天菩萨曾说:

  

  「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

  

  《供养上师仪轨》中也提到:

  

  「爱护诸母令享乐,视为无边功德门。」32

  

  《修心七义论》中也说:

  

  「思众皆有恩」

  

  善趣的身体、受用,轮回中的一切圆满,都是从他爱执而来。因为爱惜其它有情的生命、断除杀生,不杀生的善果成熟,便得善趣与长寿等,因为他爱执而布施、不偷盗等,感得巨大财富。简言之,正如所谓:

  

  「此何须繁就,凡愚作自利,

  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

  

  以及《供养上师仪轨》中所言:

  

  「总之凡…

《掌中解脱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