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次第」勝過怕死,大多數人喜歡以讀書、學習、念誦等度過一生,這是不得要領的作法。因爲誰也不確定以後是否還會獲得這樣的身體;縱然得到,恐怕也很難遇到佛法,尤其是圓滿無誤第二勝者宗喀巴的教法。
因此,我們應該認真考慮,在失去這個身體之前,是否能夠發起菩提心——圓滿菩提之因。若能發起,則自他二利均能成就。以前某個地方發生饑荒,有家老少瀕臨死亡時,偶然得到一腿牲畜肉,父親心裏盤算,這塊肉若分給大家吃,每人僅能得到一小塊,仍解除不了饑餓,終究于事無補。于是,他決定自己將肉全都吃了,等身體有了力氣去外邊找食物,這樣家人才會得救。那位父親便把所有的肉都吃了,後來果然找到食物,全家人因而得以繼續生存。
我們無論是在修密法的時候,或念「嘛呢」的時候,或遊學辯經院的時候,都要懷著菩提心。一旦發起爲利有情欲成佛的「有勵力覺受」10,即不過是發起了如甘蔗皮一般的菩提心;等到一見有情便能自然發起爲利此有情欲獲圓滿菩提之心的「無勵力覺受」,才是在相續中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由此進入大乘資糧道,也是叁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的開端。若發起這樣的體驗,我們將生起無邊功德,例如獲得「菩薩」與「佛子」的稱號等。在這個基礎上修密宗道,則更是錦上添花,肯定很快將成佛。
發心按體性來分,有「願心」與「行心」兩種;按階段來分,有「勝解行地」11等四種;按方式來分,有「如王」12等叁種。另外,了解一下有關二十一種發心的論述13也很重要。
庚二、由自他相換之門修心法
以上是講由七因果之門發心法,接著講寂天大菩薩的自他相換之門修心法。
雖然以上述七因果教授來修心也能發菩提心,但爲了使力量更勇猛,我們還需要以自他相換的方式來修心。這一修法在以前是保密的,並與「取舍」修法分開來講,名義「修心」。對非器來講,這一自他相換的修法,不太容易接受,正如《入行論》中所言:
「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
當修上密訣,名自他相換。」
所以,從阿底峽尊者到切喀瓦14這段期間裏,此法是作爲「密印法」隱密傳授。有關修心法類的著作,如《孔雀化毒論》15等雖有很多,但開示全圓「修心」道體的,則爲《修心七義論》。因爲修習此法的效益要勝過其它,所以我現在根據《修心七義論》16根本文古本,將此引導供養給大家。各派講解此論的方式不一,這裏我依據歐曲瓦父子17的引導傳承來講。
先講「作者殊勝」,本法由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下來,一直到阿底峽尊者,尊者將此法密封傳予仲仁波切。仲仁波切爲弟子們公開傳授「道次第」,而將此法秘密地傳給博朵瓦等人。博朵瓦將之傳予朗日塘巴與霞惹瓦二人,霞惹瓦又傳給繼承菩提心法的及門弟子──格西切喀瓦。從切喀瓦開始,此法才公開傳授。
格西切喀瓦出生于,甯瑪派大密宗師世家,對五明等十分善巧,仍不以爲足。後來,他看到朗日塘巴寫的《修心八偈》,爲了弄清楚偈中「勝利歸于他,虧損則自取」等的意思,特來拜訪朗日塘巴,那時朗日塘巴已去世,但遇到了霞惹瓦,于是他求了修心教授修習,在相續中發起了菩提心。後來,他將此法傳給很多痲瘋病人,這些人修了之後,病都痊愈了,所以此法也被稱爲「痲瘋病治法」。切喀瓦感到將此法密傳太可惜,于是便爲大衆普傳,並記錄成文字,形成分爲七節文義的《修心七義論》。
所謂「甘露藏教授」,是指「修心」乃是能獲得無死佛位的究竟教誡。
「法殊勝」,比喻此法如金剛寶的道理,以前講本法的利益時已講過了。又如同少許日光卻能消除黑暗,本法能消除我執之暗;如少許藥樹葉片即能除病,本法能法除我執之病;在五濁惡世18、修法難以入道的時代,以此「修心」法爲伴侶,即能免受惡緣侵擾,如是等等,本法有許多殊勝處。
本文開頭所說的「敬禮大悲」,並非是向聖觀自在敬禮,而是像阿阇黎月稱在《入中論》篇首禮贊悲心一樣,是禮贊大悲心。
修心正行分七節。
(一)開示加行基礎法
即是在下、中士道中修心,因爲與「道次第」中所講的內容並無不同,所以此處不再贅述。
(二)修兩種菩提心
菩提心分爲勝義與世俗兩種19,是根據大乘種姓的利、鈍來區分的。古代的引導文,都是先講勝義發心修心。如果在方便分20尚未堅固時就開示勝義發心修心法,便有可能像大成就者朗波果跋巴21一樣22。因此,此處按照彩林雍增的軌矩23,不先講勝義發心修心,而留到後面與「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講。24
第二、世俗菩提心修心。關于本教授的出處,見之于《親友女因緣》等,以及大悲大師過去在有學道位,受生爲地獄中牽車力土時發心等故事25。共分五節:
辛一、自他平等
先修前面所講的「平等舍」至「悅意慈」以下各節。次應根據《供養上師儀軌》中所說的「痛苦雖微終不歡」等26來思惟。現在我們對所謂的「我」十分珍視、愛護,對別人則不然,這是自他不平等所致。然而,從道理上講,自他兩者並沒有這麼大的差別,應該思推:自他雙方都想要快樂、不要痛苦,二者平等。關于這一節除上述所說外,沒有其它衆多理則27。
「修心」中的「知母」、「念恩」、「報恩」叁節,以及後面的「增上意樂」、「菩提心」兩節,與前述「七因果」中的相關內容並無二致,但「悅意慈」與「悲心」兩節,則有強、弱的差別:在修「念恩」時,「七因果」只提到有情做我們母親時的恩德;「修心」則講到有情未做我們母親時的恩德28。
辛二、由衆多門思惟我愛執過患
在修「自他相換」之前,需要思惟違緣我愛執的過患,與順緣他愛執的功德。這裏先講前者。
《供養上師法》中說:
「觀我愛執如重病,引發非愛衆苦因。」29
《入行論》中也揭示:
「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生。」
又說:
「世間諸災害,所有怖畏苦,
悉從我執生,留此魔何益?」
本論根本文中也提到:
「衆過歸于一。」30
我們不想要的所有麻煩都是由我愛執産生的。兵刀、毒藥、天龍等非人的侵害,受生于地獄、餓鬼、畜生等,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作殺生、悭吝、輕蔑他人等惡業所招來的。同樣的,現在所患的風、膽、涎等病,敵人的威脅、诤訟、官家法令的懲罰等,也都是因爲貪愛口腹之欲等,以及放不下對衣、食、名叁者的貪著,缺乏堅忍等緣故而造成的。大到國王與臣民之間的爭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小到市井小民的不和、出家人之間的打鬥,這一切都是我愛執招來的。如果能夠不起我愛執,而對他人說:「這對我無所謂,悉聽尊便」,前面的所有過患就不會出現。
我們對小偷、強盜,甚至是將糌粑袋拖進牆洞的老鼠感到很討厭,這也是我愛執的反映。有人被毒藥毒死、或是飲食不當而死,這也是因爲有我愛執而亂吃東西所致,真正致命的是我愛執而非毒藥。我們現在無故受到誣陷,也是因我愛執加害他人的結果。
我愛執就像是斬斷善趣與解脫命根的劊子手,身背叁毒之袋偷竊善業收成的盜匪;在無明田中播下惡業種子生成輪回收成的耕夫;爲了謀利而沖鋒陷陣的貪心漢;一旦吃虧便怪罪上師、親教師、父母的薄情寡義、無恥之徒;無始以來不曾積累一件善功德的空手裸漢;無事自優的庸人;對高過我者起嫉妒心、對同與我者起競爭心、對低于我者起輕蔑心;贊則起慢、毀則生瞋,世界上一切不祥之事的召集者;一切不善的生源;無始以來使自己遭禍、受苦的枭頭鬼。
驅鬼拋朵瑪的時候,由于魔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應當拋到自己的心上。平時拋朵瑪時,我們總是將它拋到母親有情的頭上,認爲他們是敵人,這是錯誤的。稱我愛執是傳報凶信的藍頭鳥、「修心」是驅魔法,道理也在于此。
我的大寶上師曾經提到這麼一件事:過去有個覺巴31,搶了厲鬼的一塊地盤。有一天,覺巴的兩位施主發生爭吵,覺巴前來調停,結果被其中一位殺害了。這類事件的發生,根本源由也歸咎于我愛執。
《入行論》中說:
「意汝欲自利,雖經衆多劫,
以諸大辛勞,汝惟今我苦。」
從無始以來讓我們在輪回中受苦的,就是這個我愛執。
雖然我愛執與我執有別,但因爲這兩者十分近似,在《修心》中說來卻是同一件事,簡言之,都是一切過失的根本:一個是將「我」執爲實有,一個是舍不下這個「我」而舍命保護。
總而言之,一切過失都是內心深處的自私心造成的,所以,如果不將這個我愛執調伏,我們不可能會有快樂。以前我們沒有深查造成痛苦的根由,現在已經找到了,所以要將這個我愛執視如怨敵,想辦法消滅它。
辛叁、由衆多門思惟他愛執利益
寂天菩薩曾說:
「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
《供養上師儀軌》中也提到:
「愛護諸母令享樂,視爲無邊功德門。」32
《修心七義論》中也說:
「思衆皆有恩」
善趣的身體、受用,輪回中的一切圓滿,都是從他愛執而來。因爲愛惜其它有情的生命、斷除殺生,不殺生的善果成熟,便得善趣與長壽等,因爲他愛執而布施、不偷盜等,感得巨大財富。簡言之,正如所謂:
「此何須繁就,凡愚作自利,
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
以及《供養上師儀軌》中所言:
「總之凡…
《掌中解脫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與修心七義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