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吾后到京口,遇夹山上堂。僧弟子:“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山便下座,请问道吾:“某甲适来只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某甲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
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弟子:“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弟子:“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
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弟子:“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戒定慧三学相辅相成
——佛在《楞严经》里讲,摄心为戒。我们所做的全部是为这一个目标。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四年五月初八早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禅堂(药师殿临时禅堂内)
听众:全体僧众
缘起:维那师请法:“今天借这个机会,请师父给大众讲一讲,就是说我们这个僧团,在特有的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来坐禅,上殿,包括一些日常课程,还有发心护持常住,就这些方面给大众讲一讲。”
好,大家放掌。刚才维那师说请我讲一讲,我也不知道让讲什么?刚来到禅堂,就顺着他的这个问题讲一讲。
佛法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既然是三无漏学,我们往往有一种概念,就是先修戒律,然后再修禅定,修禅定再发慧,这个修行程序是这样。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戒里有定、有慧;定中有戒、有慧;慧里也包括定和戒,它每一点都圆满。但是学戒的时候,我们要以戒律为主,戒律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定。定又是什么呢?同样也是戒。
佛在《楞严经》里讲,摄心为戒。我们所做的全部是为这一个目标,就是为了找出我们的真心。怎么样能找出我们的真心,我们就怎么去做。学戒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真心,修定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到真心。但这个真心不好找,为什么不好找?你要是有一个执着,说:“我就专找真心,其他的我都不做了。”那你就什么也找不着。因为我们所说的“不做”,并不是什么都放下,而只是一种自己的想法。因为六祖也讲过,佛法不离世间觉。就是应该在我们每个起心动念中,找出我们的这个心来。我们的心会随着外境各种的变化在起变化。而我们能够在各种变化中心不变,那必须有一个定力。这个定力首先得靠戒律来控制自己的身、口、意而得到,你控制身、口、意,本身就能产生定力。
我们不光要在静中如此,在动中也要这样做。先讲这个禅定,我们现在一天坐五支香,多不多呢?按道理来讲不多。一个人一天的修行,必须得保证(坐香)八个小时以上,才够你这一天摄心的量。并且这八个小时还要连续坐,最起码上午也得坐四到五个小时。这样的话才够你一天摄心的量。当然禅定好的,坐一个小时也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对一般人来讲,没有八个小时恐怕是达不到这个禅定的。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初学,还要学戒律,所以我们的禅定力就不能搞得过多,就得适当。但因为打坐这个禅定力搞得不够,我们就得从各个方面把它补偿回来。应该通过吃饭、睡觉,行走坐卧中把它找回来,找回一分是一分,找回一点是一点,通过各种方式来找。所以禅定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特别老修行都知道,没有定,你什么都成就不了。没有定,你在这个世界上都站不住。我们在这个世界之所以能站住,都是由于定力的关系。所以我们修定必须得认真,因为我们只修这五个小时的定,有时候我们心里散乱,剩的就不多了。再打点妄想,就更少了。有时候恐怕你连一个小时真正的定也没得到。因为这个定力呀,必须要把心看住,要伏住,这才能产生定力,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这方面的事。不伏住了,虽然你在这坐着,但是和伏住了产生的这个效果相比,得到的效果非常小,不是说没有。
要想得到定力,我们必须要努力坐。你得咬牙克服,比如腿,你必须得自己降伏(疼痛)。因为腿疼,除了本身生理的原因外,主要还是我们定力不足。为什么腿放不下去?也是我们定力不足。所以说我们小众(指沙弥)有的放不下去,大戒师比较好。昨天沙弥戒考试,你看看大戒师,基本上坐着,盘腿啥问题没有,一直能够坚持到底。实际上时间并不长,而小众好几个都是抱着个腿,要不就放开腿,这个不行,确实定力不足。你说我这儿有定力,那儿就不是定力了?所以说我们必须克服腿疼,你连腿都降伏不了,这个定力的增加,有时候就是不到位。
想增加定力,就是要少打妄想,减少到最低程度,要不打妄想那就更好了。你不管它打不打妄想,一定要想办法对治它。对治方法有参话头,也可以念佛,也可以诵咒,都可以,但是不要影响别人。
参话头呢,等妄想起来的时候,你比如在心里,或是嘴里轻轻念,用耳朵闻,别让别人听见。“念佛是谁、念佛是谁……”用这句话,来对付这个妄想。这句话具有两种意义:一种意义就是它可以引起我们疑情,另外它本身就带着一种口吻,能使我们精神比较集中。但绝不是说它就是“疑情”啊,也不是怀疑就是“疑情”,这个大家必须清楚。有的人将“疑情”给解释为怀疑,说:“念佛是谁?”这是“疑情”?这不是。疑情是我们得到定力,定力生起来以后,才会有疑情的。那时候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疑情是很重要的。这段就不讲了,因为得到疑情之后,你自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说我们既要学定、学戒,同样要修慧。定、慧本来是一个,不是俩,没有矛盾。要好好学戒,把身心通过戒律,能够从理上,从身、口、意上都控制住,我们的禅定力就会比较深入。有了定力,我们会更深地理解戒。戒律是为谁服务的?我们知道戒律的重要,也知道戒律和定力是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真正有智慧。也不是看书就叫智慧,也不是文字是智慧。这个智慧不用你去讲,那智慧是无相的,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并不是不存在。真正有智慧的时候,你自然会见。你见,别人不见,除非你有天眼通,不然你是不会见到的。这个智慧能够消我们恒河沙数的罪恶,能把我们的生死逐渐地了结。等到我们达到圆满的时候,也就是回到家里了。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发心的问题。究竟怎么样发心去做这件事情,发心的本身和定力是否相反或不一致?你比如说,我们曾经看过很多的大德,比如虚云老和尚,当初在高旻寺坐香时,叫他当执事人他不干,宁可被打香板他也不干,就是修定。后来开了悟,成就了。但最后他又去领众、建庙,做等等的事情,辛辛苦苦地做,为了把佛法延续下去。当时的做法究竟对不对?这就两说了。你看来果老和尚,他在发心方面,就像抢包子一样,抢宝贝一样,不断地发心,不论什么事,他都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活,不断地发心和努力。
虚云老和尚虽然当时处在那种环境,但是他开悟了以后,反而去不断地为大众服务。因为为大众服务和你得到的智慧是一致的,不是两个。有人说我得到智慧以后,再去服务去,实际上因为你发心不到位,很难得到智慧。我们什么事情都要“水到渠成”。水没来先挖渠,水一来自然顺着渠就走了,这样我们损失就小。你没有这个渠,水也引不来。这个发心那就等于挖渠一样,因为我们所谓的发心,好像是为大众服务,实际上就是一个无我的精神表示。而且是我们没有违逆的意思,也是我们恒顺的意思,这都在里头。发心就是要去掉我执,克服种种的毛病习气,这是很重要…
《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