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一关。
虚云老和尚因为没当执事人,开悟了之后,他整天地忙活,到处建庙啊,建一百多个庙,一天辛辛苦苦的。他在当时如果不为了开悟而开悟,为大众服务,他可能开悟地更早,而且开悟了以后也不会这么忙,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所以说,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因果的问题。这笔账啊,你早晚都得还清,因为缺了这一课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应该走这条捷径。虽然说虚云老和尚走了这一条路,很快就得到开悟,但经历得时间也很长啊,经过千辛万苦,有病等等的事情,才把这个身心放下。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发心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不一定都得掉水里,再去开悟吧。你看来果老和尚,就是见着好事情(脏活累活)他就抢着去做,而且没有回避,所以他开悟的就非常快。而且事后磨难也比较少。住世的时间虽然是少一点,但是人家自在。我讲这些就是提醒大家,应该在发心上下功夫,它和戒、定没有相违背。
当然了,在忙活执事这一部分,恐怕我们打坐可能要散乱一些。但是有一点,这是你的必修课程,要提前完成,才能够提高速度,快速地达到开悟的目的,也就是了脱生死。因为我们成佛是成无我,无我才是佛,有了我他不会成佛。你没发心,觉着我去修禅定了,好像从那里找到无我。但是你不如在动中无我,在静中再无我,这样两下配合就更好了。你如果有了一个不愿意发心,本身就障道。所以说我们平时就得依教奉行。什么叫依教奉行呢?就是让你把“我”放掉,并不是说非得让你去干活,听话呀,然后给你训练的像一个木头人似的,并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让你不要有“我”。这个依教奉行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有的人有体会,它能降伏烦恼,能克服我见,而且速度快,马上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不然有时候你再思惟,再考虑,前想后考虑,什么都来不及了。往往很多的问题都需要马上答复。
这个戒和定,和发心要配合起来,而且发心很重要,但是你不要被外境所转。有的人做外面的事情,虽然是发心,但是他不愿意坐,觉得比进禅堂要舒服得多,这不行,必须得打坐。要坐进去,坐进去的同时还要发心。有时候觉着坐得挺好,一发心容易散乱,这就得靠我们的定力,这是个功夫的问题。如果你要是在动中,也能够把这个定力用上,那就更好了。而且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随时随地有开智慧、开悟的因缘。有时候外界会给我们创造很好的摄心因缘。你看看,虚云老和尚是杯掉在地下就开悟了。来果老和尚是木鱼敲一下就开悟了。都是借着“动”开悟的,所以说,你对动应该生起一种不违逆的心理。而且你动呢,也就是静,在这里多下点功夫,是很有意义的。把我们平时静坐的定力用在各个方面,这样的话就能转化这个问题。
我讲这么多是很啰嗦,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学戒律,一定要知道,戒律能去掉我们的毛病习气,同时也是要我们产生定力,更主要一个目的就是无我。怎样能无我,怎么样能摄住心,我们就怎样去做。但是我们智慧有限,如果不按照佛说的做,我们达不到这个目的。我们自己闯,不如听佛说的去做。自己闯,有时候碰得头破血流,虽然得到一点经验和教训,但是时间不饶人,所以我们应该像佛说的那样做。
在世间这个道理也是这样。过去有一个叫韩愈的,因为迎请佛舍利的问题,被贬到潮州去了。韩愈有一天去拜访灵山大颠宝通禅师,他问:“你多大年龄了?”这个老和尚也不吱声,怎么问他也不吱声。后来韩愈等不及了,大颠和尚提起数珠(指念珠):“会么?”韩愈想了一会说:“不会。”老和尚又说:“昼夜一百八。” 最后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意思就是说:“我的年龄就在念珠里。”他指这个念珠。韩愈也不明白,就回去了,第二天就来问老和尚的徒弟:“你看老和尚说的什么意思呀?”徒弟把牙叩了三下就走了。
他又去找老和尚,问老和尚:“昼夜一百八是什么意思?”老和尚也把牙齿叩三下,也没有吱声。这时候他多少有点明白了:这佛法都是相通的。后来他又去问老和尚:如何修定,如何修佛法,我回去在衙门里怎么去修行啊?老和尚没有回答,老和尚的侍者就告诉他:你先修定,后发慧。这个时候他才明白。
讲这么一段公案,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死在念念之中,人生本来就没有这个年龄之说,没有什么年龄之说。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虽然没有年龄之说,但是有一个有意义和没意义。如果你每天净睡觉,总是打妄想,总想别的,你的生命就有了年龄。所以说有时候我们不好好修行,活着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意义了,就有了个年龄。如果我们能够摄住心,不打妄想,我们年龄就没有了意义。年龄对每个人意义是不同的。对修行人,真正能够摄住心的人,年龄是虽然不断地在增长,但达到一定程度,年龄就失去作用了。对那些混时光的人而言,就有了年龄,一天天地混,到一定时候,就要进入生死的轮回。
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知道,修定应该在念念之中。念念之中包括起心动念,也包括我们做每个事情都要努力。我们不光是在五支香里努力,五支香以外也要努力。一个是修定,另一个是对各个事情都要摄住心。而且与所有的事情要不相违逆,不能产生对抗心。所以说我们要求依教奉行,同时也要求大家发心。这两方面都是很主要的。发心还有一个主要意义:迎上去——主动。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动性的,你招呼我,我才去做。都有这么一个概念,都是被动性的。我们应该主动地迎上去,发心就是代表迎上去的意思。你主动发心,就是要超越的意思,既然有迎上去,又有超越的这个因,就有超越的果。有因就有果,将来开悟的时候,因为你种下了一个超越的因,将来必然有这个超越的果在等着你。
所以说,佛法开悟叫顿超。一个是无我的精神,另外你有一个超越的精神,它都会助你成道的,早证菩提。我们得注意因果,这个很重要。另外当你开悟了,也不会留下更大的后患。有的开悟了,像虚云老和尚到处建庙,这换做我们,也够我们忙的。人家能够活一百二十岁,那我们也活一百二十岁呀?那我们可能一座庙没建成就死了,这太可惜了,是不是?所以说我们应该把这个事情计算好了,别吃亏。应该提前把这因果处理好。
当然,虚云老和尚属于圣人,他有他的示现。我只不过是借这个因缘来说这个事。大家应该知道,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定力,整个佛法也离不开定力,我们人生也离不开定力。定力有大小,有纯和不纯,有正和邪之分,它并不是没有这些区分的。有了佛法就有了清净的定力,有真正的定力。它给我们引导到直证菩提,了脱生死。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定力,我们就会落到邪定或是无定,这都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应该抓紧,把戒律要学好,定力要抓好。
我们现在打坐,大部分都昏沉。因为咱们睡眠比较少,我没有反复强调不许昏沉,这是一个原因。另外还有我们自己的意识,我睡觉少,得了,我赶紧想法补吧。本来都补足了,还想补,越睡越昏沉。这也是可怕的一件事情。另外,有时候我们不发心,也会造成昏沉。因为不发心本身就是昏沉的因,你有一念违逆思想的时候,马上头就昏沉。它就像一个无明,马上就盖上了,一层层地盖,最后盖得你堕落下去。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五蕴的情况,这几方面都应该注意。
这个盘腿,应该咬牙克服,特别是你们还都年轻,先别管腿疼,不通过这一关是不行的。腿疼的话,你咬牙坚持住了,将来就会永远地不疼,甚至会帮你把身体搞好,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有个想法跟大家讲,从今天开始吧,看看能不能磕大头。因为我们的身体,大部分都是靠在哪个地方坐着,一弯腰就随弯就弯的下去了,腰挺不起来,软了。软了并不是因为平时吃面哪,或是吃大米的关系,也不是吃一顿饭的关系。是我们老不活动,没有相应锻炼的关系。体育锻炼呢,对出家人又不合适,我看磕大头挺好。有几个师父都磕大头,磕得挺好。我们应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统一磕,在这院儿里,铺上东西,大家统一磕,互相鼓励,会磕大头的当老师,教教大家。那些散乱的不想磕的,咱督促他,大家都磕。把身体摔一摔,最起码,你打坐的时候腰能直起来,这个体魄也能上来。另外第二天吃饭吃得更香一点,你多吃一点也多占点便宜,是不?这个也很主要,有时候胃肠不好啊,身体就不好,有时候这和我们锻炼的少有关系。因为我们现在条件还允许,如果你要是闭关了,只能静坐,不允许你动,那是又一回事。现在允许,所以我们晚上利用半个小时来磕大头。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难行能行即修行
——随顺那不随你意的人,随顺不如你意的事,这就是修行。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正月初二下午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禅堂(药师殿临时禅堂内)
听众:全体僧众
修行就是要无我,就是要把“我”捆死。不是光你自己来捆,有的说我自己慢慢捆,那不行,你自己永远也改不了。因为啥呢?自己不能捆自己,都得靠别人来完成,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修行必须靠同学,或是同修来帮助我们完成。没有善知识和同修,我们是完成不了这个修行的。如果没有镜子,就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就算是你知道一点,也没有力量去改变。所以说,必须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彻底放下。放到什么程度呢?任你踩,任你踹,任你打,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是活是死,由你说了算,完全不由自己做主。说我有病,有病也是你说了算;比如说你再管我,就把我管病了,管病了也由你说了算;或是再管严重了就把我管死了,那死了更好!修行你得有这个决心,才能坐禅,才能念佛去。否则的话,那就不叫修行。
说你别管我,我自己慢慢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那是一种逃避,那是我们心里妄想的作用…
《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