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一關。
虛雲老和尚因爲沒當執事人,開悟了之後,他整天地忙活,到處建廟啊,建一百多個廟,一天辛辛苦苦的。他在當時如果不爲了開悟而開悟,爲大衆服務,他可能開悟地更早,而且開悟了以後也不會這麼忙,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所以說,我們應該看到這個因果的問題。這筆賬啊,你早晚都得還清,因爲缺了這一課是不行的,所以說我們應該走這條捷徑。雖然說虛雲老和尚走了這一條路,很快就得到開悟,但經曆得時間也很長啊,經過千辛萬苦,有病等等的事情,才把這個身心放下。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發心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不一定都得掉水裏,再去開悟吧。你看來果老和尚,就是見著好事情(髒活累活)他就搶著去做,而且沒有回避,所以他開悟的就非常快。而且事後磨難也比較少。住世的時間雖然是少一點,但是人家自在。我講這些就是提醒大家,應該在發心上下功夫,它和戒、定沒有相違背。
當然了,在忙活執事這一部分,恐怕我們打坐可能要散亂一些。但是有一點,這是你的必修課程,要提前完成,才能夠提高速度,快速地達到開悟的目的,也就是了脫生死。因爲我們成佛是成無我,無我才是佛,有了我他不會成佛。你沒發心,覺著我去修禅定了,好像從那裏找到無我。但是你不如在動中無我,在靜中再無我,這樣兩下配合就更好了。你如果有了一個不願意發心,本身就障道。所以說我們平時就得依教奉行。什麼叫依教奉行呢?就是讓你把“我”放掉,並不是說非得讓你去幹活,聽話呀,然後給你訓練的像一個木頭人似的,並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讓你不要有“我”。這個依教奉行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有的人有體會,它能降伏煩惱,能克服我見,而且速度快,馬上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不然有時候你再思惟,再考慮,前想後考慮,什麼都來不及了。往往很多的問題都需要馬上答複。
這個戒和定,和發心要配合起來,而且發心很重要,但是你不要被外境所轉。有的人做外面的事情,雖然是發心,但是他不願意坐,覺得比進禅堂要舒服得多,這不行,必須得打坐。要坐進去,坐進去的同時還要發心。有時候覺著坐得挺好,一發心容易散亂,這就得靠我們的定力,這是個功夫的問題。如果你要是在動中,也能夠把這個定力用上,那就更好了。而且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隨時隨地有開智慧、開悟的因緣。有時候外界會給我們創造很好的攝心因緣。你看看,虛雲老和尚是杯掉在地下就開悟了。來果老和尚是木魚敲一下就開悟了。都是借著“動”開悟的,所以說,你對動應該生起一種不違逆的心理。而且你動呢,也就是靜,在這裏多下點功夫,是很有意義的。把我們平時靜坐的定力用在各個方面,這樣的話就能轉化這個問題。
我講這麼多是很啰嗦,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學戒律,一定要知道,戒律能去掉我們的毛病習氣,同時也是要我們産生定力,更主要一個目的就是無我。怎樣能無我,怎麼樣能攝住心,我們就怎樣去做。但是我們智慧有限,如果不按照佛說的做,我們達不到這個目的。我們自己闖,不如聽佛說的去做。自己闖,有時候碰得頭破血流,雖然得到一點經驗和教訓,但是時間不饒人,所以我們應該像佛說的那樣做。
在世間這個道理也是這樣。過去有一個叫韓愈的,因爲迎請佛舍利的問題,被貶到潮州去了。韓愈有一天去拜訪靈山大顛寶通禅師,他問:“你多大年齡了?”這個老和尚也不吱聲,怎麼問他也不吱聲。後來韓愈等不及了,大顛和尚提起數珠(指念珠):“會麼?”韓愈想了一會說:“不會。”老和尚又說:“晝夜一百八。” 最後就說了這麼一句話,意思就是說:“我的年齡就在念珠裏。”他指這個念珠。韓愈也不明白,就回去了,第二天就來問老和尚的徒弟:“你看老和尚說的什麼意思呀?”徒弟把牙叩了叁下就走了。
他又去找老和尚,問老和尚:“晝夜一百八是什麼意思?”老和尚也把牙齒叩叁下,也沒有吱聲。這時候他多少有點明白了:這佛法都是相通的。後來他又去問老和尚:如何修定,如何修佛法,我回去在衙門裏怎麼去修行啊?老和尚沒有回答,老和尚的侍者就告訴他:你先修定,後發慧。這個時候他才明白。
講這麼一段公案,目的是想讓大家知道,我們的生死在念念之中,人生本來就沒有這個年齡之說,沒有什麼年齡之說。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雖然沒有年齡之說,但是有一個有意義和沒意義。如果你每天淨睡覺,總是打妄想,總想別的,你的生命就有了年齡。所以說有時候我們不好好修行,活著就像行屍走肉一樣,沒有意義了,就有了個年齡。如果我們能夠攝住心,不打妄想,我們年齡就沒有了意義。年齡對每個人意義是不同的。對修行人,真正能夠攝住心的人,年齡是雖然不斷地在增長,但達到一定程度,年齡就失去作用了。對那些混時光的人而言,就有了年齡,一天天地混,到一定時候,就要進入生死的輪回。
通過他們的對話,我們知道,修定應該在念念之中。念念之中包括起心動念,也包括我們做每個事情都要努力。我們不光是在五支香裏努力,五支香以外也要努力。一個是修定,另一個是對各個事情都要攝住心。而且與所有的事情要不相違逆,不能産生對抗心。所以說我們要求依教奉行,同時也要求大家發心。這兩方面都是很主要的。發心還有一個主要意義:迎上去——主動。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被動性的,你招呼我,我才去做。都有這麼一個概念,都是被動性的。我們應該主動地迎上去,發心就是代表迎上去的意思。你主動發心,就是要超越的意思,既然有迎上去,又有超越的這個因,就有超越的果。有因就有果,將來開悟的時候,因爲你種下了一個超越的因,將來必然有這個超越的果在等著你。
所以說,佛法開悟叫頓超。一個是無我的精神,另外你有一個超越的精神,它都會助你成道的,早證菩提。我們得注意因果,這個很重要。另外當你開悟了,也不會留下更大的後患。有的開悟了,像虛雲老和尚到處建廟,這換做我們,也夠我們忙的。人家能夠活一百二十歲,那我們也活一百二十歲呀?那我們可能一座廟沒建成就死了,這太可惜了,是不是?所以說我們應該把這個事情計算好了,別吃虧。應該提前把這因果處理好。
當然,虛雲老和尚屬于聖人,他有他的示現。我只不過是借這個因緣來說這個事。大家應該知道,什麼事情都離不開定力,整個佛法也離不開定力,我們人生也離不開定力。定力有大小,有純和不純,有正和邪之分,它並不是沒有這些區分的。有了佛法就有了清淨的定力,有真正的定力。它給我們引導到直證菩提,了脫生死。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定力,我們就會落到邪定或是無定,這都是不行的。所以說我們應該抓緊,把戒律要學好,定力要抓好。
我們現在打坐,大部分都昏沈。因爲咱們睡眠比較少,我沒有反複強調不許昏沈,這是一個原因。另外還有我們自己的意識,我睡覺少,得了,我趕緊想法補吧。本來都補足了,還想補,越睡越昏沈。這也是可怕的一件事情。另外,有時候我們不發心,也會造成昏沈。因爲不發心本身就是昏沈的因,你有一念違逆思想的時候,馬上頭就昏沈。它就像一個無明,馬上就蓋上了,一層層地蓋,最後蓋得你墮落下去。所以說,我們應該知道五蘊的情況,這幾方面都應該注意。
這個盤腿,應該咬牙克服,特別是你們還都年輕,先別管腿疼,不通過這一關是不行的。腿疼的話,你咬牙堅持住了,將來就會永遠地不疼,甚至會幫你把身體搞好,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另外有個想法跟大家講,從今天開始吧,看看能不能磕大頭。因爲我們的身體,大部分都是靠在哪個地方坐著,一彎腰就隨彎就彎的下去了,腰挺不起來,軟了。軟了並不是因爲平時吃面哪,或是吃大米的關系,也不是吃一頓飯的關系。是我們老不活動,沒有相應鍛煉的關系。體育鍛煉呢,對出家人又不合適,我看磕大頭挺好。有幾個師父都磕大頭,磕得挺好。我們應該每天抽出半個小時,統一磕,在這院兒裏,鋪上東西,大家統一磕,互相鼓勵,會磕大頭的當老師,教教大家。那些散亂的不想磕的,咱督促他,大家都磕。把身體摔一摔,最起碼,你打坐的時候腰能直起來,這個體魄也能上來。另外第二天吃飯吃得更香一點,你多吃一點也多占點便宜,是不?這個也很主要,有時候胃腸不好啊,身體就不好,有時候這和我們鍛煉的少有關系。因爲我們現在條件還允許,如果你要是閉關了,只能靜坐,不允許你動,那是又一回事。現在允許,所以我們晚上利用半個小時來磕大頭。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根據錄音整理·
“溯源”編輯小組
難行能行即修行
——隨順那不隨你意的人,隨順不如你意的事,這就是修行。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正月初二下午
地點:遼甯省海城大悲寺禅堂(藥師殿臨時禅堂內)
聽衆:全體僧衆
修行就是要無我,就是要把“我”捆死。不是光你自己來捆,有的說我自己慢慢捆,那不行,你自己永遠也改不了。因爲啥呢?自己不能捆自己,都得靠別人來完成,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修行必須靠同學,或是同修來幫助我們完成。沒有善知識和同修,我們是完成不了這個修行的。如果沒有鏡子,就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就算是你知道一點,也沒有力量去改變。所以說,必須把自己的整個身心徹底放下。放到什麼程度呢?任你踩,任你踹,任你打,你想怎麼辦就怎麼辦,是活是死,由你說了算,完全不由自己做主。說我有病,有病也是你說了算;比如說你再管我,就把我管病了,管病了也由你說了算;或是再管嚴重了就把我管死了,那死了更好!修行你得有這個決心,才能坐禅,才能念佛去。否則的話,那就不叫修行。
說你別管我,我自己慢慢改。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那是一種逃避,那是我們心裏妄想的作用…
《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