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参禅▪P4

  ..续本文上一页法,七岁就成阿罗汉了。

  (编者注:有一婆罗门子,字均提。七岁时,父母与舍利弗使出家。舍利弗得之至祇洹,渐为说法使得阿罗汉。均提既得道,思师恩,终身作沙弥,供给所需。见《贤愚经》十三“沙弥均提品”。)

  哪有大小呀,佛法本无大小。本无大小,本无区别,是众生的知见在区别,你只要把知见放下,有啥不可以呢?一句话就是:放。怎么放?处处放,处处空,不被它的势力所夺。什么势力?色、声、香、味、触、法。外离一切相,最后就见到你的心了。一心不乱,见到你的真心。见到你的心了,怎么办?“觉观出世界,身心所不及”。

  都不用眼睛去看这儿看那儿,在那儿一坐,什么都知道,该知道都知道,哪儿不知道?你何必呢?一天东奔西忙的,流浪生死有啥意义?什么有长有短,有黑有明,(我们的)见性什么时候断过?这黑了不见了,明了就见了?是不是?这是你的疑心、疑盖,你的知见在起作用,把它放下,能所俱亡!

  顺便再说一下,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要作第二句想。念佛人,不是说念完阿弥陀佛,马上像赶集似的,赶紧地就把第二句阿弥陀佛拿过来了,不要那么想。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不管什么时候就一句阿弥陀佛。就这一句,它没变过。它既然不生,还能灭吗?不生就不灭了。这么念,什么时候念到真正的一句“阿弥陀佛”了,这和你的道才相应,和你的自性,和你的本心才相应。

  十三、清净本然遍法界

  ——关键就是你要能放下,放下就是彼岸。

  一居士:师父说的这个,不是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一句地念

  

  不是。

  一居士:那像我这种念法就是有生灭了?

  也不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念一万句也是一句,没有变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你心里本来就没变过,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是你的知见给它断开了。这一句,那一句,我念了十句十口气,念一百句又有啥意义呀?就一句“阿弥陀佛”,我念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要加第二个念头,也不要第二个想,也不要第二个疑,慢慢念。最后,真正的一句“阿弥陀佛”起来了,遍满虚空都是,哪儿不是?哪儿都是阿弥陀佛!还用你去干吗去呀。盖县有个居士,信佛才两年吧,现在别人跟他说话,在他听来就是念“阿弥陀佛”。

  一居士:听什么都是阿弥陀佛?

  你跟他说话,他一听:又念阿弥陀佛了。

  一居士:师父,你说的这个,是不是功夫到一定程度时候的境界呀,不是初上路的境界吧?

  你看他就念阿弥陀佛,信佛才两年,是一个农村的人。他平时也就是用点功夫,关键在心真。心真实,所以清净、直心。

  (编者注:录音因换带中断,根据前后文意思补充:至于有没有极乐世界呢?)一个是到时见分晓;另一个呢,现在不用死,就知道有没有极乐世界。那你说这个世界真不真?

  一居士:按现实来讲应该是真的,现实来讲。

  这个(世界)要是真,极乐世界就真,就有嘛!是不是?这个(是)真的,那个就有啊,本自在啊,无处不极乐。你要是翻过来,无处不极乐。真不真呢?没说吗,妄真同是二妄,都是你的知见。一般人就是说,我有这个世界,我想那个世界。虚空立世界嘛——妄想立虚空,虚空立世界,都是你自己立的。所以你放下了,有和没有又有啥意义?

  一居士: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是不是?你本自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何苦来呢?你说你还要添这个东西,找那个东西干吗啊?本自在。但是,那你说这个就没有了吗?不是这个;那个没有了吗?也不是那个。“性相常住”,你本体是你本体,性相呢?外面的不能妨碍你这个相,说:你这个世界就不应该要了。

  所以佛呢,有七能三不能。众生界不能空,虽然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是空不了这个界,界不能空。相,有用就有相了。离一切相,才是你的真心。在佛来讲,没有众生,无佛无众生才是真佛。那全靠愿。

  所以说,不要堕入知见,求真求假。这个假,那个真,没有意义。但是,咱们这个世界苦,这是避免不了的。咱们想法把它消除了,而真正地达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在修行(用功)上,把真假放下。等修到等觉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

  一居士:从内心自然了。

  哎,自然了。真正的平等智慧,平等智起来了,自然智起来了,何苦来求那些没有用的东西?都是生灭法。今天有了,一会儿没了,没有用,更没有实际意义。

  一居士:但是从实际上——就是说,没有实际法了,好像没有着落似的。这是从我本身感觉的,带着自己的那么一点知见。

  这种感觉是好的,这是好的。如果你要抓住一点儿什么东西呢,反而没脱离那个,你首先没从凡尘脱离。你是用一定功夫了,才有这种感觉的。前面不到边,后面也靠不上了,再继续往前走,这就对了。关键就是你要能放下,放下就是彼岸。如果你要不脱离,你还觉着能回来,就有挂碍。现在虽然走了一段了,前不着边,后不着际的,但放下就是彼岸,一心做到底就可以了。

  一居士:剩下就缺少精进了。

  哎,对。

  一居士:人在因地上发大愿心,发菩提心,是不是精进?

  这是对的。不能说那个法高,这个法低。没有这个意思,需要什么法对治就用什么对治。如果你没有我相,心里没有我相,放下,一切法都得。不要着在那个法上,一切法都得。咱们就是什么呢?就是演戏呢。世间事就是演戏,一会儿唱了,一会儿这个、那个,没完没了,所以才有轮回嘛。有一本书开示,这个就如同挖肉补疮啊,挖一块好肉来补疮。咱们就是这样,东挖一块,西挖一块。等你明白以后,才知道是手心手背的事。

  十四、极乐在我们心中

  ——你只要一心念佛,念到一心的时候,没有去和不去。

  一居士:师父,如果这个念佛人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见到阿弥陀佛接引来了,应不应该去呢?

  这个问题呢,你说有想法了,还能去了吗?你想啊?

  一居士:净土这个特点,就是阿弥陀佛来接引,跟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以这个修行为目的。我问师父的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如果来接引的话:应不应该去?

  所以说呢,你既然念佛,怎么知道还有应不应该去呢?你正念佛呢,说:“我是去还是不去啊?”你说去不去的时候还叫念佛吗?念佛往生,你要是观相,那又是一回事了。所以说别去管相不相,观不观、去不去的事情,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念到一定的程度了,你就知道该去不该去了。也不是说没有分别心,说我念佛呢,我就好坏都不知道了,或我就提前都明白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这就产生知见了。你只要一心念佛,念到一心的时候,没有去和不去。觉观出世界,也可以说离见了,见所不及。不是你想象的那个见,那个见做不了主,你那是眼耳鼻舌身意,靠它能带你往生吗?真正念佛出来的那个东西——那个见,那个觉,它就可以帮助你了,该去不该去它就决定了。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卷二:“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一居士:师父说的这个一念,是指见性吗?

  这个一念,怎么说呢?要说见性也行,不见性也行,怎么都可以。不必着在这个非要见性、不见性的概念上。只要是你下功夫念佛,一个劲儿念到底就完事了。就像参话头,我就参这个话头。谁来,我也是这句话。就是佛立在我跟前,我还参我的话头。这话头要不断,参不到头,谁来也不好使。念佛要是没念到底,谁来我还都是念佛。什么时候你真正地念到了“阿弥陀佛”,你就不用再考虑这些了!至于念和不念,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个问题到时候你自己就解决了,用不着别人教,教的都是假的,反而是知见,是邪见。说你该去啊,不该去啊,随着去,那都没有意义。有意义吗?有“该”,就不能去;要去,就没有个“该”字。是不是?去了还有什么该不该的问题吗?要有个该,你就去不了。说“我去不去啊?”——那你就去不了,能去了吗?

  一居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要去了,你就没有个该不该的问题。

  一居士:那要没有极乐世界的话,咱们就没有地方去了吧?

  谁说没有极乐世界?

  一居士:刚才师父说的,性相都有,性是性,相是相。

  性相常住,可不要说断灭。因为说空,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对。性相常住,但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说呢,这个就根据你悟的情况不一样,它有各种方法,佛都摄度。那佛能妄语吗?佛不妄语,佛从来不妄语啊。哪儿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哪儿没有?

  一居士:哪儿没有?哪儿没有?不是“有”,不是一个“有”字,哪儿没有?(众居士笑)

  所以说不要疑。有这个疑,咱们就在有和没有上下功夫了。这些讲法往往就是由于你的知见,去掉你那个知见,所以产生了一个没有的概念了。你不要又在这儿着相了——有、没有?

  一居士:以妄对妄?

  一居士:不要管它?

  只要不管它,也不要产生一种疑:噢,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不让我想了,那也不对。性相常住,你在的这个世界有没有?有,就得了呗,这个有那个(西方极乐世界)就有!

  一居士:性相常住,无处不西方。

  哎,性相常住,事理不二,没有分别,哪有分别啊?关键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真正地清净,真正地念出阿弥陀佛来,关键就是能不能真正地用功夫,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十五、我们住在佛心里

  ——只要你好好修行,你需要哪步,自然有师父,佛菩萨都会到你跟前给你指点的。

  一居士:我太浅薄了,不知道这话应该问吗?师父今年多大年龄了?

  阿弥陀佛!我今年可能是四十五吧?可能四十五,有点儿记不太清…

《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