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参到话头上去了。
谁?你一念起来——谁?不用说了。慢慢地事理双亡,最后不知道坐,也不知道吃了。挺过去,七天,桶底脱落。是不是这么样?
九、念佛话头本无别
——你选择这个法门了,如果认准了,一心去做,就要平等,不分别法门。
一居士:师父,是参话头快,还是念佛快?我是那个浅层次的,对粗浅层次的来说?
这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自己选择一个法门。只要你选择这个法门了,如果认准了,一心去做,就要平等,不分别法门。关键就是,比如说你现在问我话的时候,你念没念佛呢?你既然念佛,为什么还在问我话呢?像刚才你问我问题,你既然在参话头,为什么还要问问题呢?那就哪个都不是,你那都是打闲岔呢,打闲岔啊!
念佛人一句话没有,就是念“阿弥陀佛”。一问你吃没吃饭?“阿弥陀佛!”你干吗去?“阿弥陀佛!”什么都是“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了。说你吃饭吧。——“阿弥陀佛”;拿起筷子——“阿弥陀佛”;饭往他嘴里搁——“阿弥陀佛”。吃都不知道吃,坐都不知道坐,全“阿弥陀佛”了。
参话头也是这样——“谁”,“谁吃饭?”,“谁?”能吃进去吗?既然有“谁”,他能吃进去吗?所以说,慢慢地一下子(将妄想)逼漏了,桶底脱落了,逼它脱落了。
你要参到这个地方,念佛念到这个地方,才能得到真正的东西,这才能看见你的事理双亡呢。平时那个都是假的,都是知见,你想象的。就是你有了静相,能坐一会儿,那也是知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空所空灭,所能俱灭。所和能全灭了。灭了这时候,空所空灭,一切没有了,突然地超越。突然来个超越,上合佛心,下合众生,这才行。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真正的方便,真正的智慧起来了,那时候才是生起来了。像鸡似的,早晨开始叫唤了,太阳一出来的时候,起来了,那才是真的呢。虽然说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放下心,踏踏实实去做,就完事了。
做是这样去做,但是理(上的疑惑)必须得除。因为你不除,它有个疑盖,众生最大的毛病是个疑盖。(编者注:五盖为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疑法、疑自己,自己有没有那根机?法是不是那么回事?东问西问,疑法、疑自己。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智慧。有智慧的话,一想就透了。找什么?平时行、住、坐、卧全是法,毫不犹豫,犹豫什么?
像你讲的参话头,为什么定不住呢?因为你平时做事犹豫,优柔寡断。比如有个石头搁道边上,你绕过去走了,总是习惯绕着走,养成习性了。遇到点事情,赶紧就绕过去了,那时候已经养成习性了。参话头,到时候境界来了,稍有点难处,那你自觉不自觉就绕弯走了,躲过去了。有的说平时怎么办?平时养成这个直心,别说遇到石头了,就是大坑,我也往下跳,还有不成就的吗?
(编者注:关于在行走中不分别,详见妙祥法师讲述的《经行》。)
一居士:遇水就跳水里。(众居士笑)
是不是?修行呢,处处都是修行,在说话上怎么修行?直心是道场。怎么直?一句妄语也不说,死也不说。比如让你说句妄语,就算那边给你一千块钱——也不说。就算半句妄语,我也不去说去,得有这决心,这就是直心。我真话都说不过来呢,哪还有不可以告人的呢,我还说妄语?哪有时间说妄语呢?你老保持着直心,渐渐地和道就相应了。和道相应了,并不是说这就是道,只是和道相应。道是离一切相,但是你有这个直心,就能慢慢地培养你处处都去用功夫,这才是修行呢。不是说念佛是修行,平时我就不修行了,那不行,处处都是修行。
所以佛说,你不知道你的色身,外洎于山河、虚空、大地都是你的心,哪有什么(不是你的心中之物)?都是你的心,只是你不认识罢了。认识了,哪不是你的心啊?
虽然大道理说了一堆,但具体修行还得看平时。第一个是忏悔,在佛前多忏悔,忏悔所造诸恶业。比如说要忏悔眼睛吧,就多在佛前供灯,供油灯。一切都是虚幻的,心里明了哪儿不明?眼睛为什么不明呢?就是心里不明。明了以后,全明。多忏悔,天天忏,发大愿。发完愿了以后,做事就把它改过来。(编者注:将世间法改过来,变成佛法。)
放下了,你就修行去吧,这就快了。如果你只是嘴上说,但放不下,说“我什么都有,什么都要,我照样能精进。”你再怎么精进,外面有一层色尘在那里,你得什么法?都在色尘里搅和呢,进不去,透不过去。就像水杯有一个盖似的,水能进来吗?进不来,被盖住了,它有一个盖。你一忏悔,就像琉璃了,透明了,空了,装什么法进不来呀?
一居士:我们是门外的,也得靠有人讲,也得依靠一些。
这个事情不奇怪,迷时有门外,悟时没有门外。
一居士:门外的,不靠说一下也不行。
不奇怪,说的时候本身就在门外,这才有一切说嘛。
十、话头佛号如牵牛
——我就念我的佛号,我就参我的话头,什么也不管,平时就这样培养直心。
一居士:现在往往有些什么情况呢,想得挺好,做起来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杂念全来袭击了。想扫杂念也难扫,就是染污太重了,坐下来以后跟自己的思想就好像不统一了似的。
这个不奇怪,就算你当下悟了,它也来呀。怎么办呢?就是一点点地不让自己怕,用牵牛的方法。牵牛——“牛”(念头)跑了以后,你应该用佛号把它拉回来,用佛号把它拉回来。念头跑了——马上念“阿弥陀佛”,既然念阿弥陀佛,你就要相信你自己。因为你不妄语,你不妄语念阿弥陀佛,就没有妄语了。你要是平时妄语,念阿弥陀佛,那就都是妄语,是不是?你不妄语,心地是直的,念阿弥陀佛了,那你心里就清净,它(念头)肯定回来。既然相信了自己,还用肯定干吗呀!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它自己就回来了。先不管妄想走不走,只要心里直,因为我不骗人,所以别人也不骗我,是不是?你不要以为后面还有什么,啥也没有。我念佛的时候它念头就能回来,就完事了,它起来我再念。我就念我的佛号,我就参我的话头,什么也不管,平时就这样培养直心。
十一、疑情不是怀疑
——参禅不是你要去找个疑,说我去疑,我每天去想。
一居士:师父,禅宗有句话叫做“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小疑和大疑有区别,是指功夫不到,自己没做到吗?
什么是大疑,什么是小疑?你想成佛,了生死,有了这个决心就行了。至于你没有生起那个疑的时候,不管它。那个疑,不是咱说就能造个“疑”出来,或没事想象出个“疑”来,不是。等参到一定程度了,那个疑就起来了:哟,不对,它是“谁”?谁?那个时候就开始找了。
参禅不是你要去找个疑,说我去疑,我每天去想。那不是你想,那是你自己去造个疑了。那个疑真正出来,它自己就去找去了。越下功夫它越找得厉害,找到以后就拉倒了,是不是?所以说,这么样才是大疑大悟,而不是说每天怀疑,老怀疑,这个怎么地了?那个怎么地了?怎么没悟啊?这就堕落知见里去了。
真正的疑,我是那么想的:真疑在里面呢!疑情起来了,那就是照了。照、寻,这都是疑。刚开始那个寻是(自己)自觉的。等到功夫做到一定程度了,开始干吗了?(觉性)轻轻地寻了。轻轻地寻了——哎哟,打坐挺静。静呢,但是还有念,(觉察到念佛的是不是我,)自己就生起那个疑来了。但是这个疑还不行,这是小疑。这样疑下去,最后大疑起来了,开始照了。照了以后一看,色受想行识全是假的。怎么变成假的了?因为你大疑了,(觉性觉察到)这不对,平时想象的什么都不对了,一切都不对了,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叫你相信,你根本就不相信了,因为和你想象的完全都不一样了!这时候,真正的大疑才出来了。大疑出来了,一下子桶底脱落,揭到底了,叭!一下断了,就完事了,是不?还有什么了?
所以咱们就是疑盖大。不管念佛也好,什么也好,把理悟进去了,就开始走正路。你不管怎么忙,心里也有个数了,所以忙也不上火,头不痛,腰不酸,背也不疼,呼吸也清凉了。为什么呢?你平时有个疑,你这个(世间怀疑的)“疑”,不是那个(参禅起疑情的)“疑”,这是两个不同的疑。所以祖师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咱们就把世间想象的东西往上对号,你怎么对也对不上。虽然表面都相似,但对不上。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大家一起讨论讨论。我这说的也不见得对,你们呢,还得有自己的想法。
十二、返朴才能归真
——外离一切相,最后就见到你的心了。
一居士:我所要提的问题,您一句话就解决了。
阿弥陀佛!
一居士:关于这个知见都不要考虑。你说尽管念佛,到时候水到渠成就会得的。一句话就解决了。
你想呀,在佛临涅槃的时候,佛最后一个弟子,这个弟子他已经八十一岁了。佛八十岁,他八十一岁,佛都要走了,他拜佛去了,说我要成为您老的弟子。佛说好吧,这是我最后的弟子了。佛亲自收的弟子,收完给他讲法,讲完法就证阿罗汉果了。八十一岁证阿罗汉了。就是佛临走这一段的讲法,他就证阿罗汉果了。
佛在世时,还有一个七岁证阿罗汉的,是谁的弟子?不是大目犍连的,是谁的弟子?舍利弗的,七岁出家了,给讲…
《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