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参禅▪P2

  ..续本文上一页感觉像在茫茫大海里似的,在里面困扰着呢。还着急,还找不着头,你看这是……

  你以为找着头了,往往还不是真头。

  一居士:你说找不着真头,现在就是假头也找不着。现在就是茫茫的,心还想,还茫然。

  所以说,如果你不见到真正的菩提时,你的狂心歇不了。所以怎么办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信佛了,一句佛号我就给它念到底了。从古至今,就是这一句话。

  一居士:也不管知觉不知觉,就念下去了?

  就是这一句话。

  一居士:就能成就啊?

  就能成就,非成就不可。到没有成就的时候,就妥了,那就真成就了。有成就的时候那都是假的。

  一居士: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像哲理性地全折回来了。

  就是心里能放下,就是一句佛号,我就念起来看。

  一居士:那习气还用改不?

  习气,什么是习气?你念佛的时候还有习气吗?有习气的时候就不是念佛,你念佛的时候还有习气吗?我说念阿弥陀佛,既然是阿弥陀佛,你怎么还有习气呢?那不是阿弥陀佛,那就是习气,既然是习气,你念的佛那也是习气了。所以说,“事理双亡,事理双泯”,事情、理一切都泯了,双泯了,双照才能修起来。

  一居士:哦,事理双泯……

  那个照才能出来。

  一居士:要是事理双泯的时候还念什么佛,还能念佛吗?都泯了,还怎么念呀?

  所以说,你那是属于不“用”。若会,“用”就起来了。照是什么?照就是用呗。到时候你就知道怎么念佛了,还用教吗?教那就不是了。还在执着你嘴上的念不念,那你还照什么?所以说那个念和不念……

  一居士:那就不是现在的嘴念了?

  也不是。

  一居士:也不是?

  说这些就没有意义了。到时候你就知道念和不念都是一样的。不念也是念,念也是念。不是我念佛了,这个是假的了,那个是真的,不存在个真和假的问题了,还有什么真和假呢?我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真的。那我嘴不念,也还是念呢,你怎么知道我没念呢?所以说那些理呀,都是知见,没有意义,它不能帮你了生死。咱们之所以轮回,就是知见问题。把知见放下,就是一句话,念佛念到底就完了。

  四、见性的时间

  ——既然见性,就没有时间。

  一居士:把往生的知见都放下,就尽管念这句阿弥陀佛。师父,如果要是精进地念佛,要多长时间能够见性?

  见性?这个事情呢,既然见性,就没有时间。

  一居士:从起步到见性这段需要多长时间?

  没有时间。佛说,你三十岁修,三十岁得;四十岁修,四十岁得。不管你多大岁数开始修,你八十岁修,八十岁得。见性没有时间限制,说有时间限制,那都是错误的。那是自己给自己套个牢笼。过去心不可得嘛!三心不可得,你得哪个心?你啥时候见性呢?把一切放下,管它见不见的,到该见的时候一下子就来了。是不是?

  一居士:师父说这个意思就是什么也不用考虑,就尽管念吧。

  不让你考虑不是不让你思惟。我说不让你考虑不好使,得是你真正地不考虑,你自己不考虑了,那才是真的呢。那个不考虑,实际上你才是明白了。明白了,你还考虑啥?但是还有惯性,所以说得慢慢消除。像刚才那位居士说的,不还有习性吗?这个习气怎么办呢?要慢慢消除。你既然有了那个(正知见),其实你的习性已经没有了。那只是一个惯性。它平时还来,你念佛的时候它还来。它来——来它的呗!别理它。你来你的,我念我的,各不相干。

  五、万法结通正觉

  ——没有这些相,你照着这样修一切善法,都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居士:师父,阿弥陀佛!如果不想念佛,持一本《金刚经》来参呢?您又说,明理才能见性,才能达到“能所双亡,理事不二”。如果持一本《金刚经》用功,如何参这个经呢?

  都是一个理。《金刚经》讲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有)那个是什么相?

  一居士:无相之相,实相。

  一居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说,无我相,你真知道无我了,真明白了,没有这些相,你照着这样修一切善法,都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这个(我相),就都着在这个里了。你修哪个大乘法也是这样,都着这个里了。你要明白了以后,不管是念佛也好,参话头也好,念《金刚经》也好,观什么也好,全能入。

   一居士:一念代万念啊,万念放下,一念也放下。

  但是,这个一念刚开始的时候,按禅来说,先有这个佛号,先念。(这)叫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才能达到个“坐”字。坐,什么叫坐呢?外离一切相,见本性为坐。但是要注意,讲完了以后,你说,师父刚才跟我讲过了这个无相念佛法。无相念佛法,并不是说叫你离开相,离开相你还谈什么无相啊?没有相你还谈无相干什么?那连无相都谈不着了,是不是?因为有这个相,我不住这个相,这才能离相呢,是不是?

  一居士:执着不行,不执着还不行,没有还不行。

  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编者注:此处录音因换带而不完整,整理文字时师父补充这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说,你们本溪居士这么做,福德比较大。在修佛法上,特别是原先看了这些人,都是比较干啥的——根机都挺好。所以说得努力,得培养,而且这些事情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六、动静二相不应生

  ——人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动相。因为动相而求了一个静相出来。

  一居士:师父,我在江西青原山打了一个禅七,有一点小体验。当时感觉是,黑了,黑得无明,但是自己没有把握住,这说明自己定力和慧力方面不够?

  你说说是怎么个黑法?

  一居士:就是突然之间,别人咳嗽了一声,突然间黑了,我也无法形容。当时我那心还不是很静,一下子又过来了,但这个觉是妄觉,当时之间就错过机会了。

  你不要着急,参禅念佛,头一次出现了(境界)往往是一个开始,开始以后还有机会,时间也许长也许短。关键是什么?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有这个经验了,你就不怕了。记住,就是不动,心不动,继续观,因为你还没有照。要观,不是用你那个眼睛观,(是)观熟练了那个“观”,一定要见到它。见到它以后,你就明白了,“噢,是这么回事,手心手背的事情。”就完事了。以后再怎么修就好修了。是不是呀,明白吗?

  一居士:还有一个相近的,也是一点小体验。也是看书,本来第一次看有关禅宗的书,说这是不讲外求。看到这一句话,突然一下直接感觉念头断了,也感觉能所双泯,也能体验到那个感觉了,但是,觉得自己好像是到底了,所以再没有等量齐观。当时那感觉,可能也是零意识,我朋友说我没把握,这也是失去机会了。

  (编者注:“等量齐观”、“能所双亡”为禅宗术语,下文“能所俱亡”、“所能俱灭”亦同。)

  这不是。

  一居士:不是?

  只是相似。

  一居士:这种的相似是?

  这个表面上静了,说我这静,眼看就穿过去了,但你真穿过去了吗?不会,快到底又回来了,它是个假的,有来有去。有来有去呀,那都不是。有的说我泯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好境界,你只是做到了一定程度。因为啥?人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动相。你呢,因为动相而求了一个静相出来。应该是动静二相都不生。

  一居士:那是个静相,还是没离开相呢。

  所以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一居士:你就只管用这个相去看吧,照五蕴去。

  七、何谓“冷水泡石头”?

  ——要有愿力,要不然就是泡在冷水里头。

  一居士:唉,好惭愧!师父,再问问您,什么叫“冷水泡石头”?

  (编者注:禅宗把参禅执着在一个妄想的“空”里,而没有觉照,称为“冷水泡石头”。)

  冷水泡石头,就一句话:得有愿力。刚才给你们讲了,要有愿力,要不然就是泡在冷水里头。为什么讲大树呢?怎么成就得快?就是发大愿,心里没有我相。这个大愿,千万不要说我往生西方,我如何如何?有我相,那都不行。

  (编者注:大树,见前面第二段所引用《普贤行愿品》的注解:“诸佛菩萨以众生而为树根,成就智慧华果。”)

  要发大愿度众生!我就是佛子,我就是菩萨,我就发大愿。我成就了干吗呢?不为了自己。我只是有点本领,干什么呢?度众生去,化微尘度众生啊!你说能不成就吗?有了这个,一切都活,一切都活啊!你在因果里呢,这也是往因果里给你转。明白这理吗?

  八、参话头即为观心

  ——你要参话头,就不要观心,因为你一观心,你就有二了。有二就没法观,没法参话头。

  一居士:像我这样,没彻底见性,因为以前都是走观心这路的,参禅看话头,然后就是刚才说的那点,自己的心意识,但有时达不到这状态。一般禅宗讲主要就是看这个话头,直心去参,直心去看这个话头,念念不断,话头不断,这样肯定能有所得吧。但是它这个断了,话头不是经常能把握得住的。要如果用观心法的话,如何去做呢?

  (编者注:看话头:“看”音kān,守护着的意思)

  你要参话头,就不要观心。因为你一观心,就有二了。有二就没法观,没法参话头。参话头就是心,还有什么呢。所以佛说:众生往往是提着心找心。参话头又去观心,那个也不是,这个也不是,俩都不是。俩都是妄,真妄同二妄。

  参话头那是个方法。怎么参话头?就是一句话看到底。比如说看“念佛是谁”,就是成天看,不看着不拉倒。每天看,天天看,一丝一毫也不放过。怎么看?不是说今天看明天看的,不是这个,是念念看。这一念起来——念佛是谁?看、念。原先是在话尾上参,都在话尾上用功夫。念佛是谁?念佛是谁?看“念佛”的是谁,“谁”呀?参来参去,功夫熟了,就…

《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