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覺像在茫茫大海裏似的,在裏面困擾著呢。還著急,還找不著頭,你看這是……
你以爲找著頭了,往往還不是真頭。
一居士:你說找不著真頭,現在就是假頭也找不著。現在就是茫茫的,心還想,還茫然。
所以說,如果你不見到真正的菩提時,你的狂心歇不了。所以怎麼辦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信佛了,一句佛號我就給它念到底了。從古至今,就是這一句話。
一居士:也不管知覺不知覺,就念下去了?
就是這一句話。
一居士:就能成就啊?
就能成就,非成就不可。到沒有成就的時候,就妥了,那就真成就了。有成就的時候那都是假的。
一居士: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像哲理性地全折回來了。
就是心裏能放下,就是一句佛號,我就念起來看。
一居士:那習氣還用改不?
習氣,什麼是習氣?你念佛的時候還有習氣嗎?有習氣的時候就不是念佛,你念佛的時候還有習氣嗎?我說念阿彌陀佛,既然是阿彌陀佛,你怎麼還有習氣呢?那不是阿彌陀佛,那就是習氣,既然是習氣,你念的佛那也是習氣了。所以說,“事理雙亡,事理雙泯”,事情、理一切都泯了,雙泯了,雙照才能修起來。
一居士:哦,事理雙泯……
那個照才能出來。
一居士:要是事理雙泯的時候還念什麼佛,還能念佛嗎?都泯了,還怎麼念呀?
所以說,你那是屬于不“用”。若會,“用”就起來了。照是什麼?照就是用呗。到時候你就知道怎麼念佛了,還用教嗎?教那就不是了。還在執著你嘴上的念不念,那你還照什麼?所以說那個念和不念……
一居士:那就不是現在的嘴念了?
也不是。
一居士:也不是?
說這些就沒有意義了。到時候你就知道念和不念都是一樣的。不念也是念,念也是念。不是我念佛了,這個是假的了,那個是真的,不存在個真和假的問題了,還有什麼真和假呢?我念阿彌陀佛,這就是真的。那我嘴不念,也還是念呢,你怎麼知道我沒念呢?所以說那些理呀,都是知見,沒有意義,它不能幫你了生死。咱們之所以輪回,就是知見問題。把知見放下,就是一句話,念佛念到底就完了。
四、見性的時間
——既然見性,就沒有時間。
一居士:把往生的知見都放下,就盡管念這句阿彌陀佛。師父,如果要是精進地念佛,要多長時間能夠見性?
見性?這個事情呢,既然見性,就沒有時間。
一居士:從起步到見性這段需要多長時間?
沒有時間。佛說,你叁十歲修,叁十歲得;四十歲修,四十歲得。不管你多大歲數開始修,你八十歲修,八十歲得。見性沒有時間限製,說有時間限製,那都是錯誤的。那是自己給自己套個牢籠。過去心不可得嘛!叁心不可得,你得哪個心?你啥時候見性呢?把一切放下,管它見不見的,到該見的時候一下子就來了。是不是?
一居士:師父說這個意思就是什麼也不用考慮,就盡管念吧。
不讓你考慮不是不讓你思惟。我說不讓你考慮不好使,得是你真正地不考慮,你自己不考慮了,那才是真的呢。那個不考慮,實際上你才是明白了。明白了,你還考慮啥?但是還有慣性,所以說得慢慢消除。像剛才那位居士說的,不還有習性嗎?這個習氣怎麼辦呢?要慢慢消除。你既然有了那個(正知見),其實你的習性已經沒有了。那只是一個慣性。它平時還來,你念佛的時候它還來。它來——來它的呗!別理它。你來你的,我念我的,各不相幹。
五、萬法結通正覺
——沒有這些相,你照著這樣修一切善法,都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居士:師父,阿彌陀佛!如果不想念佛,持一本《金剛經》來參呢?您又說,明理才能見性,才能達到“能所雙亡,理事不二”。如果持一本《金剛經》用功,如何參這個經呢?
都是一個理。《金剛經》講了,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還有)那個是什麼相?
一居士:無相之相,實相。
一居士: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說,無我相,你真知道無我了,真明白了,沒有這些相,你照著這樣修一切善法,都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你有這個(我相),就都著在這個裏了。你修哪個大乘法也是這樣,都著這個裏了。你要明白了以後,不管是念佛也好,參話頭也好,念《金剛經》也好,觀什麼也好,全能入。
一居士:一念代萬念啊,萬念放下,一念也放下。
但是,這個一念剛開始的時候,按禅來說,先有這個佛號,先念。(這)叫外離一切相,內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這才能達到個“坐”字。坐,什麼叫坐呢?外離一切相,見本性爲坐。但是要注意,講完了以後,你說,師父剛才跟我講過了這個無相念佛法。無相念佛法,並不是說叫你離開相,離開相你還談什麼無相啊?沒有相你還談無相幹什麼?那連無相都談不著了,是不是?因爲有這個相,我不住這個相,這才能離相呢,是不是?
一居士:執著不行,不執著還不行,沒有還不行。
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編者注:此處錄音因換帶而不完整,整理文字時師父補充這一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說,你們本溪居士這麼做,福德比較大。在修佛法上,特別是原先看了這些人,都是比較幹啥的——根機都挺好。所以說得努力,得培養,而且這些事情就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六、動靜二相不應生
——人活在這個世上,是一個動相。因爲動相而求了一個靜相出來。
一居士:師父,我在江西青原山打了一個禅七,有一點小體驗。當時感覺是,黑了,黑得無明,但是自己沒有把握住,這說明自己定力和慧力方面不夠?
你說說是怎麼個黑法?
一居士:就是突然之間,別人咳嗽了一聲,突然間黑了,我也無法形容。當時我那心還不是很靜,一下子又過來了,但這個覺是妄覺,當時之間就錯過機會了。
你不要著急,參禅念佛,頭一次出現了(境界)往往是一個開始,開始以後還有機會,時間也許長也許短。關鍵是什麼?你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有這個經驗了,你就不怕了。記住,就是不動,心不動,繼續觀,因爲你還沒有照。要觀,不是用你那個眼睛觀,(是)觀熟練了那個“觀”,一定要見到它。見到它以後,你就明白了,“噢,是這麼回事,手心手背的事情。”就完事了。以後再怎麼修就好修了。是不是呀,明白嗎?
一居士:還有一個相近的,也是一點小體驗。也是看書,本來第一次看有關禅宗的書,說這是不講外求。看到這一句話,突然一下直接感覺念頭斷了,也感覺能所雙泯,也能體驗到那個感覺了,但是,覺得自己好像是到底了,所以再沒有等量齊觀。當時那感覺,可能也是零意識,我朋友說我沒把握,這也是失去機會了。
(編者注:“等量齊觀”、“能所雙亡”爲禅宗術語,下文“能所俱亡”、“所能俱滅”亦同。)
這不是。
一居士:不是?
只是相似。
一居士:這種的相似是?
這個表面上靜了,說我這靜,眼看就穿過去了,但你真穿過去了嗎?不會,快到底又回來了,它是個假的,有來有去。有來有去呀,那都不是。有的說我泯了,其實這只是一個好境界,你只是做到了一定程度。因爲啥?人活在這個世上,是一個動相。你呢,因爲動相而求了一個靜相出來。應該是動靜二相都不生。
一居士:那是個靜相,還是沒離開相呢。
所以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一居士:你就只管用這個相去看吧,照五蘊去。
七、何謂“冷水泡石頭”?
——要有願力,要不然就是泡在冷水裏頭。
一居士:唉,好慚愧!師父,再問問您,什麼叫“冷水泡石頭”?
(編者注:禅宗把參禅執著在一個妄想的“空”裏,而沒有覺照,稱爲“冷水泡石頭”。)
冷水泡石頭,就一句話:得有願力。剛才給你們講了,要有願力,要不然就是泡在冷水裏頭。爲什麼講大樹呢?怎麼成就得快?就是發大願,心裏沒有我相。這個大願,千萬不要說我往生西方,我如何如何?有我相,那都不行。
(編者注:大樹,見前面第二段所引用《普賢行願品》的注解:“諸佛菩薩以衆生而爲樹根,成就智慧華果。”)
要發大願度衆生!我就是佛子,我就是菩薩,我就發大願。我成就了幹嗎呢?不爲了自己。我只是有點本領,幹什麼呢?度衆生去,化微塵度衆生啊!你說能不成就嗎?有了這個,一切都活,一切都活啊!你在因果裏呢,這也是往因果裏給你轉。明白這理嗎?
八、參話頭即爲觀心
——你要參話頭,就不要觀心,因爲你一觀心,你就有二了。有二就沒法觀,沒法參話頭。
一居士:像我這樣,沒徹底見性,因爲以前都是走觀心這路的,參禅看話頭,然後就是剛才說的那點,自己的心意識,但有時達不到這狀態。一般禅宗講主要就是看這個話頭,直心去參,直心去看這個話頭,念念不斷,話頭不斷,這樣肯定能有所得吧。但是它這個斷了,話頭不是經常能把握得住的。要如果用觀心法的話,如何去做呢?
(編者注:看話頭:“看”音kān,守護著的意思)
你要參話頭,就不要觀心。因爲你一觀心,就有二了。有二就沒法觀,沒法參話頭。參話頭就是心,還有什麼呢。所以佛說:衆生往往是提著心找心。參話頭又去觀心,那個也不是,這個也不是,倆都不是。倆都是妄,真妄同二妄。
參話頭那是個方法。怎麼參話頭?就是一句話看到底。比如說看“念佛是誰”,就是成天看,不看著不拉倒。每天看,天天看,一絲一毫也不放過。怎麼看?不是說今天看明天看的,不是這個,是念念看。這一念起來——念佛是誰?看、念。原先是在話尾上參,都在話尾上用功夫。念佛是誰?念佛是誰?看“念佛”的是誰,“誰”呀?參來參去,功夫熟了,就…
《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