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参禅

  《参禅》书籍完整版——内附虚云和尚参禅要旨

  编辑说明

  本资料主要收集了辽宁省海城大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师关于参禅的13篇开示,其中包括1995年在本溪茅蓬闭关前的两篇开示,非常珍贵。

  大悲寺倡导五宗平等弘扬,佛法八万四千门皆应机而生,但目的是一,并无高下之分,正如念佛至一心不乱时即为禅,参禅至一念不生时也名真念佛,参禅念佛本无分别。故本文虽名为“参禅”,但所讲述的不全是指禅宗之“禅”,而是广义的“禅”——经行、念佛、持戒、诵经,乃至等等,都可称为“禅”。本开示也可作为念佛、学教者参考。

  与往常一样,师在开示中反复提及持戒的重要性,强调参禅必须有清净的戒律为保证,正定现前,从而开发真正的智慧,否则虽有境界,但容易落入狂慧中。

  师并在开示中告诫,修禅要只在心地上下功夫,不要去执着分别外部条件的好坏,善恶等都看作修行中的增上缘。如是随遇而安,一切时、一切处,心都在道上,不离禅定,便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修行。

  真正的“禅”不立在文字上,因此不做过多介绍,示法如指路,望有缘者阅读后,认真去参,去体验,才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师开示原音口语化程度较高,为尊重原意并保持其生动朴实的特点,仅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的文字处理,以令法义不失,示真实意。 

  “溯源”编辑小组 谨识

  佛历三〇三八年九月

  公元2011年10月

  明心见性

  ◎妙祥法师

  时间:一九九五年冬

  地点:辽宁省本溪市郊区一小土房内

  听众:本溪市七位请法居士

  (编者按:上妙下祥法师一九九五年从山西省五台山行脚乞食回至辽宁省,后有居士请至本溪市。此为一九九五年冬季,于本溪市郊区一小土房内,师为七位前来请法的本溪居士所做的开示。开示中,有数位居士提问,对此没有区分,都统一为“一居士”,并根据所讲内容,加以标题,此仅供参考。)一、言妄显诸真

  ——一句阿弥陀佛,不管真的假的,真假本无区别。

  一居士:有人说,见性之后见到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才是真实的。见性之前,看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境界和阿弥陀佛,不一定是真实的。我对这个不明白,不知道师父是怎样看的?这个疑惑我就解决不了了!

  大家刚才说了,让我开示,实际上开不能示,示不能开。明白这个意思吗?

  一居士:明白。

  既然明白,你为什么还问这个问题呢?(居士笑)是不是?这个问题,修净土法门的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个难点。关键就是说,在迷中,迷的时候,你修什么法门都是一样的,见到的都不是真的。为什么这么讲呢?“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那个真的也是假的,“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佛说:“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我常不开演”哪,明白这个意思吗?

  (编者注:详见《楞严经》卷五:“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一居士:(笑)不明白。阿弥陀佛!

  就是说真和假,本身就是一个妄。“言妄显诸真”,说那个真,说那个假,用这个妄去显那个真的。佛说真和假同是妄,说这个显出的是真的,真的是不是真的?也不是真的。

  一居士:弟子我层次太浅,初入佛门,师父最好能够浅白一些,实在太惭愧了。

  所以说呢,开不能示,示不能开,事理不二。在迷中是这样的,只不过是言妄显诸真。“言妄显诸真”哪,就记住这句话,“妄真同二妄”。佛还有一句话,“妄想立虚空,依空立世界。”咱这个妄想立虚空,有了虚空,就有了世界的存在。“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有了世界以后,想干净,认为这不行,这烦恼太多了,我得干吗去,“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你有这个知和觉,就还是众生,那是不对的。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所以说,怎么修这个法门呢?在《金刚经》中,佛讲过这句话,如果知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修?这么修!如果有个修法就不是佛法了。

  一居士:知觉是众生。

  所以说,怎么想法去修呢?佛又开示:“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所不及”。你见见之时,所见的不是那个“见”。(只有)见离见了,见才有所不及。

  一居士:无见之见是真见啊!

  那也不是,那就堕入无见之类了。无见不行,无见和有都是生灭法,说有说无都不行。一切言语都没有实际意义,用它没法修,你想了生死,想往生西方吗?带有这些知见就不行。所以怎么念佛呢?上次说了,就念《金刚经》,“金刚念佛法”。一切知见放下。记住什么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不管真的假的,真假本无区别。迷时有真假,悟时没有真假。

  一居士:师父说的那个意思就是不用考虑那些东西,尽管念?

  尽管念。

  二、念佛须发大愿

  ——如果你不发愿,就是死水一潭。

  一居士:去掉未来,还存不存在念佛?还有个方向,还有个目标啊?还用立一个目标啊?

  不用立目标。

  一居士:直念,直念就行?

  直念就行。但是念呢,还得发大愿,为什么要发大愿呢?佛因为什么成佛的?你们说,根据什么成佛的?答一答。

  一居士:放下得彻底。

  不是。佛因为什么成佛呢?

  一居士:觉悟?

  因众生而成佛。在《普贤行愿品》里,比喻了一棵大树,众生是树根,佛是花果,是树上的果。明白这个道理吗?所以说怎么办呢?想得佛果,必须发大愿。什么是大愿?就是度众生。真正地发大愿,要无我相地发。佛、菩萨,没有不发大愿的。如果你不发愿,就是死水一潭,你要想真正地往前进,有时候不发愿进不了,就堕入一种死水里了。堕落“有”和“无”那个“无”字里了,堕落“无”里了。

  (编者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中,言恒顺众生愿中有一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一居士:师父这个意思是说,众生好比树根,佛好比是果,佛也是来自于众生,没有众生也没有佛。是这个意思吗?

  对。佛是因为有众生才有这个佛果的。为什么呢?我刚才不是讲了一个大愿的问题吗?从这里理解,别的咱不讲,就讲这一个。有了大愿,就是活水,就是菩萨,为什么呢?在《妙法莲华经》里,佛把阿罗汉比做小孩,最后阿罗汉也得回心向大,发大愿,行菩萨行,心里要生菩萨行。一旦发愿了,因果就不一样了,一切都转了,一切都在愿里帮你转了。

  既要如如不动,又要有大愿、清净愿。什么叫清净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这些相,离一切相,真正地发出大愿来,这个大愿布满虚空。说我往生西方、我成佛,这些一切都没有,就是一个清净大愿。只要有这个愿,十方世界到时候就现前了,随你挑,是不是?十方世界,无数佛国,你说哪儿不是西方极乐世界?随你挑。那才是真正往生的好办法,是不是?

  但你说,我什么都没有了,往生的时候我脑子里空了,啥也没有了。这也不对,这就有分别心了,那个就是“见犹离见,见所不及”。

  只有那个“见”,真正的见出来了,这见才是真正的,也就是觉,真正的觉,也就是参禅的那个“照”。那个照出来了,自动生起来了,你本有的一切了了常明啊。那个才是呢。

  三、事理双泯本心现

  ——明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明理,事理不二。

  一居士:觉妄忘记了,这时候用它来看一切东西都没有什么分别,看一切东西都一真一切真。

  你想,如果有分别,那个照就起不来了,双泯才能双照呢。“事理双泯”,一切事情、理,全泯。念佛等等,什么都泯了。但不是不念,你要说不念,那是断灭法,那又错了。但是念和念不一样。事理双泯,心里一下就静下来了,念虽念,不管了。事理双泯,你那个本体,你那个本来的真如就真正起来了,开始照了。照什么呢?“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说,你不就了生死了吗?了生死了,你上哪儿去不一样吗?就算你做不到这一点,就做不到也往上做,佛说根据你的福德因缘,根据你的清净愿,佛国到时候就现前,接你走就完了。

  所以说,如果把这个主题,这个主要问题抓住了,怎么念怎么是,怎么修怎么是,慢慢地一点点来。说我做不到,其实那已经开始了,你明白这个理,已经开始了。说我还做不到,其实这就是个习性,慢慢地顺过来就妥了。

  一居士:那我们刚修行的,如何去明白这个理呢?

  怎么去明白这个理呢,就是通过修行去明白。

  一居士:那怎么去修行呢?

  就是去明理,去修行。明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明理。“事理不二”嘛!

  具体地讲,我这方面没有啥经验。我是这么想的,你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把它靠牢了,就给它靠牢了。靠到什么程度呢?要说到方法,又是讲什么“三昧”、“正定”,这些外边的相都出来了,那只是个方法。佛说呀,那时候全空了。空是什么?空才是觉海里一沤泡,大觉海里的一沤泡!今天有了,明天灭了,不真实的。真实的是什么东西呢?是那个觉。觉悟的才真实呢。觉悟了,你怎么修怎么是。不觉悟的时候,无论怎么修,那一会儿工夫就走歪了。

  一居士:不明本心,修法无益。

  哦,对了。

  一居士:现在…

《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