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部宗义要略 大乘▪P3

  ..续本文上一页设见地为非,复可衡量一切法无自性。

  以遮遣见地故,即能离有、非有等。无先设见地故,即“全无宗”(全无先行建立的宗义,如唯识宗建立阿赖耶识、自续师建立无生自性),由是即不受人所难。

  既“全无宗”,故自然无实事执,如唯识师之执阿赖耶、自续师之执无生自性,从应成派的观点看来,皆落实事边。此无实事执,即以“从如本不生”故。

  或难云:如是,二谛应即无从建立。以其既住于真实自性中,则已超越一切对待,二谛亦应已被超越。

  答云:应成师亦依虚妄世间增益相而建立其名言,唯却不似他宗执之为宗。如《入中论》所云——

  若时都无依他起 云何得有世俗因

  又如《三摩地王经》云——

  所闻与所说 离诸文字法

  无改而增益 作闻法开示

  【释】应成派以下诸宗,先作世欲谛建立,然后离世俗建立胜义。故彼等认为,若不先建立世俗,即应无从建立胜义。然应成派之二谛,则仅以名言为世俗,其名言建立则随顺世间虚幻增益(本属虚幻,却为之建立名言,此即是“增益”),而离一切世俗即为胜义。故虽未立量,亦可建立世俗。《入中论》偈颂,即依他起料视为世俗因,予以遮遣,此即离一切缘起法(名言法)而立胜义。

  《三摩地王经》偈颂的意思是:佛所说与圣者所闻诸法,实离文字(名句等种种名相),然于开示法义时(或圣者闻法时),则不能不随顺世俗建立名相以沟通,然此建立虽有增(为虚幻法增益名相),而法义则实未因此增益建立而有所改变。此即如应成派所建立的二谛,虽建立世俗而不坏胜义。

  是故于真实中双运等至与方便大悲,即能积集智慧资粮;于后得定中视一切法如幻,即能积集福德资粮。由是即能证佛之起初法身及两种色身。如《宝鬘论》云——

  诸佛之色身 福资粮所玍

  如王慧资粮 流出佛法身

  如是,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果之中道,缘法身二身双运。

  【释】真实中等至,离一切染,即是智慧。兴大悲双运,即智悲双运。如是积智慧资粮;后得智中如实见情器世间,功德事业自然生起,如是积福德资粮。由是成就佛法身与两种色身(报身与化身)。

  住于真实而不离世俗(大悲方便),即不偏于智边,由是始能积智慧资粮;虽作功德事业而视一切法如幻,由是始能积福德资粮。故曰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

  如是证法身二身双运。凡成佛皆法报化三身具足故。

  ◇◇ 乙、内宗——大中观

  复次宣说深细内宗大中观义。此如清辩大师于《中观宝灯论》中所云——

  应成自续二派中观,为粗品外中观。善知识为辩破外道,或因著述大论,或因建立殊胜义理教导,是故说此。若欲体悟细品内中观,行者则应于瑜伽行中观自性中修止观。

  此即说中观有二,一为外粗品,一为内细品。

  【释】《中观宝灯论》即《般若灯论释》,收《大正》第三十卷。引文不在本论之内,见于释文,故汉地无此。

  此中须知,“他空大中观”实依瑜伽行自续派而建立,以其视一切轮回法自性空,而涅槃法则本体不空,由是“无生自性”以外一切法空,是即“他空”。

  应成派则为“自空”。不但不执外境,抑或不执内识,由是离能取所取,住于真实,此即无“无生自性”可执,由是轮回涅槃法皆自性空。

  了义大中观,即瑜伽行中观(Yogacara-Madhyamaka),即所谓“大圆满”法门,此即遮遣了一切相对法,而赤裸直证绝对。由是“他空”、“自空”皆相对法,仅绝对始为“不二”(相对即为二),故此即不二法门,亦名不可思议法门。

  于后者,摄法王弥勒已广说其义,一切法安立为三性。此即就末转*轮所说之无倒义理,及三轮究竟清净义,予以安立。

  【释】弥勒为未来佛,尚未正式于人间示现,故称之为“摄法王”。及其示现成佛,始为世尊。

  三性,即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轮清净,即主、客、物三者自性空。如以布施为例,即施者(主)、受者(客),及所施之物(物)三者皆无自性。以三轮体空故,释迦说未曾说法,未有一有情可度。

  了义大中观以末转*轮所说为了义经。如今有些学者怀疑,中观宗既说唯识为不了义,而释迦于末转*轮实说《解深密经》等唯识宗经典,却又谓末转*轮为了义,何则?宁玛派认为,末转*轮实说“瑜伽行中观”(了义大中观),《解深密经》等说唯识仅为其一分。

  此可以《入楞伽经》为例。其主旨虽在说如来藏,然却仍说三性、八识,即因如来藏实为离垢心识境界。欲说离垢 ,必先令凡夫知心识污染种种行相,此污染相即名阿赖耶识。故末转*轮非专说唯识,仅为方便而作此建立。故可判唯识为不了义,而末转*轮则为了义。

  于前说唯识宗中,依他起性为空体,且说为绝对,所遮如幻外境空。绝对真实(圆成实性)者,亦说为所遮如幻外境空。盖于心识及心行境界中,凡依他起者都说为如幻外境及其一切属性皆空之体,而一切法所依,本体皆空之空体,即是绝对真实。然此空体却非实有,以其为其轮回境之空故。轮回刹那生起,复依其垢染性及重大过失而作区别。然此体于涅槃之证悟相则不空,以无始来时法尔住故。

  《宝性论》如是云——

  佛身法尔净 烦恼故不染

  而不离功德 以其不异故

  《释论》云——

  此偈明何义?有情若离一切妄心,不于此自性清净如来藏中作种种区别,则自能远离一切刹那生起之污垢。

  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然自性真实,离分别法。故知如来藏中一切分别皆空,能除虚妄覆盖。然于恒河沙数诸佛之无分别相中则不空,以无分别及无所舍故。

  【释】此说“空”及“不空”。空如来藏为依他起性,不空如来藏即圆成实性。亦即空如来藏所空者为轮回界一切法,而不空如来藏则为佛无分别、无舍离之法尔真实境相。换言之,八地以上菩萨心识已不受污染,即证缘起法之空性。而佛心识(姑名之为心识)则法尔不受污染。故二者心识境界不同,圣者证依他起性,佛陀则证圆成实性。故曰“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

  所引《宝性论》偈颂,依拙译《实性论新译》。勒那摩提则译为——

  如来无为身 自性本来净

  客尘虚妄染 本来自性空

  本书英译者则译为如下——

  刹那生起污染空 以其具有分别故

  无比真实却不空 以共具无分别故

  此属意译,用意在配合说明依他起与圆成实之空与不空。

  此即谓如幻所显诸相(遍计执)实无体性,依他起者亦无体性,而胜义真实(圆成实)复无体性。前二者为具能所之戏论,刹那生起虚妄,其自性则空。后者则为法尔显现之空性,为无实体之本性,以本来清净故,因空性力用而住,此即诸佛法身之证悟相。其所显现之力用,即为佛身佛土之体,遍虚空现前生起。以此觉性力用法尔而现,故离因果。此即如来十力及四无畏之体。

  诸佛法尔显现,名善逝种。此非如种子之有变坏、有增减、有因缘等等,此无有覆盖,亦无有一可喻境堪思量或显现。

  此如《文殊师利游戏大乘经》(Manzusri-vikridita-mahayana Sutra)所云——

  姊妹,妄心虽刹那生起,然不与自性内光明相融,以自性内光明不为刹那生起之妄心所染故。

  此亦如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

  无为无功用 不依他而觉

  具智悲力用 自他利俱足

  【释】唯识宗谓遍计所执无实体性,依他起者亦无实体性,而圆成实则有实体性。即中观自续派安立无生自性,宗旨实亦同此。故据唯识见修习,即有能净的智,与所净的识,是即为分别。瑜伽行自续派则属他空,是亦落分别对待边。今了义大中观说圆成实亦无实体性,很可能给外宗(如前说唯识、中观自续派)认为是“断灭空”,是“恶取空”,故须辨别其理。

  所谓圆成实性,虽然真实,但却不必有实体性,正以无实体性,然后始能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增不减。所以诸佛实法尔显现,离诸缘起。所表现出来的,非其体性或身相,而是其法尔功德事业。此如大日亦无实体,然而其光与热却法尔生起。此即其体虽空,却不失力用。

  《宝性论》一颂,谓佛性及所摄八种功德,即一无为、二无功用(无作意起功用),三不依他觉、四智慧、五慈悲、六力用、七自利圆满、八利他圆满。详见拙译《宝性论新译》。

  唯若执一法除空性外即无自性,此却为本空见,盖亦可依此边见说起初佛身本空。如是,则佛身、本觉智、佛土等皆可说为非实有,积集资粮、清净垢障等依此亦皆非实。无论因乘果乘之教法实显示除障之道,如是亦成断灭。

  若清净之体非实,即无清净之果可得。根本智若空,则无利他之行,亦无所谓证悟。对欺之不净依他起,亦无证悟相可转此不净为清净依他起。由是无在缠与解脱之自我,亦无教法可供个人证悟。如是有种种过换汇,皆缘执着自性本空而成邪见之因。此由《宝积经》所说即知——

  迦叶,若乎空性,以心计量,由邪见见空,是则为大邪见。迦叶,宁见计我如须弥山,不见憍慢众生计空为元。何以故?迦叶,一切邪见,解空即离,若此计外之空,彼不可化。

  【释】所谓“计外之空”,即是虚无,不但否定事物的本体实有,且连事物的功能亦加以否定。如是一切法皆归断灭,是则名为“恶取空”。

  了义大中观虽远离一切边见,但却承认事物的相与用,因此修道便可除去垢障,便可积资粮,便可证悟。此即与“计外为空”者有所不同。

  然若计外非空,则如《入楞伽经》云——

  云何空性?此即一切法胜义真实,即圣者大根本智。圣者根本智之究竟,即其本觉,此中一切见空,诸漏亦空,是即一切法胜义起初空,是即圣者大根本智。

  说外空之胜义真实,亦可见于次转*轮经典。如《般若二万五千颂》云——

  何等名为他法他法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位,法性如实际(依藏本尚有以…

《四部宗义要略 大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