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理趣、四灌顶等(《知识总汇》下290页)。其修光明的教授则有《金刚桥》等续经。
三、要门部。要门部的要门之义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无生灭之自然智慧所自显之元成本自解脱,则“把轮回涅槃诸法纳入不空不执的法性境中,由此要点则能在轮回涅槃二无分别的灵明智性中现证法性境界”(《土观宗派源流》71页)是任运无修无治之法门。这法性境界即本有的自显光明境界。在此境界中出现自性环链,在自性环链身【119】中成熟解脱,这就叫作要点中解脱。如灸艾火,中其病灶要害,病即立愈,所以叫作要门部。
本部有两大要门:彻却(Trechok)(《九》书中译为“策厥”)和妥噶(Thogal),彻却译言“断坚”,妥噶译言“超顶”。《大圆胜慧》说:“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住,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为彻却;上根利智具大精进,得见自心之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则名为妥噶”(《大圆胜慧》70页)。
要门部也是把心分为体空分,相明分,用现分,总为现空二分,“其空分为本净妙觉,远离戏论,使此空分归于法性穷尽之地【120】,即为本净彻却。其现分为自显光明,以本具光明将一切窒碍在光中清,净达于法性净地,即为元成妥噶”(《知识总汇》下292页)。
彻却的修法求悟本净心体的见修理论,与心部中所谈大体相同。先在上师前求得灌顶,受三昧耶戒,由上师开示指出现前一念,即是本心自然智慧,亦是佛性。观此心体任运而住,则可清除迷相,获得解脱。在正行之前还要指示觅心方法,作为前行,即观心之来、住、去与生灭等,求心了不可得。“无可得处,自然得见本心”(《大圆胜慧》89页)。“彻却要门有《三句击要》(椎击三要)、《内外密三空结合》等教授”(《知识总汇》下292-293页)。
妥噶的修法求见光明心相,其理论大多在界部中谈过了。这里简单谈一下妥噶的重要法门,以光为道,现证自显境界和在自性环链身中成熟解脱等方面的问题。
妥噶修法有四炬光、四境界,是以光明为道,修光中见心成佛。光明为一切有情皆具备的。初观光明为自显化身佛境界,愈看愈清,内德外显,则看见自然智慧的报身境界,最后即现智慧自然光(法性光)为法身佛境界。四种境界虽是本有显现,本性光明,然无要门教授,亦不得显现。所以先要在上师前求得妥噶法要的教授,调整身、口、意三业,开法尔智慧之门,三身境界才自然显现。当显现时若能认识则得解脱,故说:“此本有光明为本自解脱之根”(《大圆胜慧》215页)。
妥噶之觉性(明觉自证分)显露之际,其体空即法身,本性妙明即报身,悲性妙用周遍显现即化身,此三分无别,为自然智慧之本相。其所显现虽皆是智体,然亦如影像,非法尔真体。法尔真体即本来空寂之心体。光明虽非法尔真体,亦是真体中一之面,心性所摄。若融合空分,明空双运“则可在光明中获得解脱”(《智者喜筵》上551页)。
修观光到第四地步不仅是把粗重三业【121】在最细精微身【122】中净化,而是达到法性究竟边际【123】,“把一切精细三业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干净,智身则在虹身中获得成就”(《土观宗派源流》71页)。《大圆胜慧》说观光到金刚环链之身出现,则可在金刚环链中成熟解脱。第四步则诸法尽入法性,肉身解散,体化光明,便证成金刚不坏之身(《大圆胜慧》91页)。妥噶要门重要教授有《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无上智)等。
要门部的彻却和妥噶两大法门,均为解脱成佛之道。彻却在求悟心体——空分,本净之实相,妥噶求见心相——明分,元成之光明自显境界。“彻却悟法尔本自真空之法性(心)如母;妥噶见元成本来清净之法界所显妙有(境)如子”(《大圆胜慧》24页)。它们是母子关系,两大要门均不可偏离。所以要门部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真空妙有二者结合成为明空双运,以求达到即此肉身圆满现证三身境界。
要门部的修法要点是先求见性修彻却法,明悟自心本性,随即修妥噶法,通过光明现证三身自显境界,空五蕴而证光明之身。但凡显现皆应视为法性之游戏,远离取舍欣厌之情。
总之,心部、界部、要门部为大圆满三部。三部都求证本心实相,但各有侧重不同。心部着重心体本净的空分上,界部着重在心性光明的明分上,要门部是二部的结合,为明空双重。虽各自重点不同,但讲明的非不要空,讲空的非不要明,明空必须双融无别,方能契合本心实相。大圆满讲本净心体具有三个双融无别智:体空而有觉,觉空无别;空而能明,明空无别;空而能现,现空无别。无别就是不二。由于众生妄执,使双融分离,起惑造业,遂轮流生死。故提出觉空、明空、现空三个双运,来达到觉空、明空、现空三个无别,使对立统一,还它法性本然,如此方能获得究竟解脱。即身即证普贤之位,或达十三最上智地。
关于大圆满的因(根)、道、果建立。一般是由上师直指,汝现前一念,未被轮回涅槃染污,明空妙觉,即是本有佛性,是为因位;随心自在,任运无为,顿悟顿修,是为道位;彻底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现证菩提,是为果位。其它说法尚多,就不细谈了。
--------------------------------------------------------------------------------
注释:
【35】三业行:断身、口、意三造作不善事。身三不善:杀生、偷盗、邪淫;口四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不善:贪欲、嗔志、邪见。
【36】十二头陀苦行:持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觅食、不作不余食、处阿练若、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间、长期端坐、随处坐。用这十二种苦行来对治衣、食、住的贪恋。
【37】四谛十六观法:四谛: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此四谛又名分为四。如苦分无常、苦、空、无我;集分因、集、生、缘;灭分灭、静、妙、离;道分道、如、行、出等等。这是小乘从十六个方面来修观四谛的真理。
【38】人无我:或人我空。二无我之一,人体由五蕴和合,假名安立为我,其中无真正之我体,谓之人无我。
【39】烦恼障:二障之一。由贪嗔等烦恼扰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属于情感上的障碍。
【40】阿罗汉果:梵语意为不还,断尽欲界之烦恼,不再还于欲界投生的圣者名。
【41】十二因缘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等十二有支。佛家用此来说明有情的生命依因果法则三世相续流转的真相。
【42】法无我:或法我空。二无我之一,诸法因缘相合、假名为法,其中并无真实法之自体,谓之法无我。
【43】所知障:二障之一。执着所知事理为真实,障蔽智慧之性,是二障之一,属于理智上的障碍。
【44】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四种品德。
【45】七圣财:信、戒、闻、惭、愧、舍、慧七种道德财富。
【46】十法行:书写佛经、供养、施赠、听闻、受持、披读、开演、讽诵、思维和修习十种宗教活动。
【47】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过、禅定、智慧。谓菩萨修此六种胜行可度到涅槃彼岸,故称六度。
【48】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
【49】自然智慧:即众生的一点灵知,不待教诲,自然而知,故名自然智慧。
【50】三大阿僧祗,阿僧祗,梵语,译言不可数,是一极长的时间。
【51】三十七道品: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为到涅槃道路上之三十七种资粮。
【52】耽着凡庸的思想:还不舍抛去凡夫俗子的想法。
【53】习气:已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气氛出现,有如所谓习惯势力。
【54】四大印:大印、法印、三昧耶印、羯摩印。身以佛身之大印印定;语以佛语密之法印印定;意以佛意密之三昧印印定;业以佛事业之羯摩印印定。这是瑜伽部的说法,其他事行等续说法略有不同。
【55】《七支》:观佛、护地、迎神、种种庄严、迎请安坐、显示印契、称颂赞扬。
【56】设坛灌顶:密乘中上师给弟子传法前举行的宗教仪式。先设立坛场,迎请圣众,然后给弟子灌顶,即授予弟子今后可以阅读密典,修习密法之权。
【57】三昧耶戒:密乘的戒律名。
【58】成熟相续:相续指心性,成熟,即使符合条件之意。
【59】《六天法》:空天、字天、声天、色天、印天、有相天。天即本尊,依本尊所示六相而修瑜伽之法。
【60】住火住声之三摩地和有相无相瑜伽:住火住声,即一心只想在火上,或想在声音上,以此入定,则称为三摩地。有相无相,有相即观想有形相的东西,如观天身等;无相即观真实义理,如观空性等。
【61】《四支念诵》:自修,为自事支;对面生起天身,为他事支;缘想天身中有自心,如月轮,为住心支;缘想所诵咒字形相,缘声而诵者,为住声支。
【62】十真实:一、曼荼罗;二、内外密咒;三、四印印定;四、守护我和地瑜伽;五、迎请智慧尊;六、念诵;七、修三摩地;八、内外护摩;九、解印与收印;十、请神回驾等此十事为十种真实性。
【63】明空离戏之智:指自然智慧是明而又空、远离言说之智。
【64】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入、住、起,观蕴等诸法无生为入修;现证无分别体性为住修,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为起修。菩提心,即起大慈大悲利他之心。
【65】金刚界天尊:金刚界为瑜伽部曼荼罗的主尊,或主尊智慧德所显境界。
【66】《四瑜伽》:一、观自己为本尊的生起三昧耶瑜伽;二、印请智慧尊融入于天身成的不二随行瑜伽;三、观天性为一切动静世界之自性的一切瑜伽;四、一心专注于三…
《宁玛派的教法 宁玛派的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