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理趣、四灌頂等(《知識總彙》下290頁)。其修光明的教授則有《金剛橋》等續經。
叁、要門部。要門部的要門之義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無生滅之自然智慧所自顯之元成本自解脫,則“把輪回涅槃諸法納入不空不執的法性境中,由此要點則能在輪回涅槃二無分別的靈明智性中現證法性境界”(《土觀宗派源流》71頁)是任運無修無治之法門。這法性境界即本有的自顯光明境界。在此境界中出現自性環鏈,在自性環鏈身【119】中成熟解脫,這就叫作要點中解脫。如灸艾火,中其病竈要害,病即立愈,所以叫作要門部。
本部有兩大要門:徹卻(Trechok)(《九》書中譯爲“策厥”)和妥噶(Thogal),徹卻譯言“斷堅”,妥噶譯言“超頂”。《大圓勝慧》說:“上根利智無修無證,由此而住,自見自性,自然而成者名爲徹卻;上根利智具大精進,得見自心之後,勤修猛進,隨修現見自性叁身,空五蘊而成光明之身者,則名爲妥噶”(《大圓勝慧》70頁)。
要門部也是把心分爲體空分,相明分,用現分,總爲現空二分,“其空分爲本淨妙覺,遠離戲論,使此空分歸于法性窮盡之地【120】,即爲本淨徹卻。其現分爲自顯光明,以本具光明將一切窒礙在光中清,淨達于法性淨地,即爲元成妥噶”(《知識總彙》下292頁)。
徹卻的修法求悟本淨心體的見修理論,與心部中所談大體相同。先在上師前求得灌頂,受叁昧耶戒,由上師開示指出現前一念,即是本心自然智慧,亦是佛性。觀此心體任運而住,則可清除迷相,獲得解脫。在正行之前還要指示覓心方法,作爲前行,即觀心之來、住、去與生滅等,求心了不可得。“無可得處,自然得見本心”(《大圓勝慧》89頁)。“徹卻要門有《叁句擊要》(椎擊叁要)、《內外密叁空結合》等教授”(《知識總彙》下292-293頁)。
妥噶的修法求見光明心相,其理論大多在界部中談過了。這裏簡單談一下妥噶的重要法門,以光爲道,現證自顯境界和在自性環鏈身中成熟解脫等方面的問題。
妥噶修法有四炬光、四境界,是以光明爲道,修光中見心成佛。光明爲一切有情皆具備的。初觀光明爲自顯化身佛境界,愈看愈清,內德外顯,則看見自然智慧的報身境界,最後即現智慧自然光(法性光)爲法身佛境界。四種境界雖是本有顯現,本性光明,然無要門教授,亦不得顯現。所以先要在上師前求得妥噶法要的教授,調整身、口、意叁業,開法爾智慧之門,叁身境界才自然顯現。當顯現時若能認識則得解脫,故說:“此本有光明爲本自解脫之根”(《大圓勝慧》215頁)。
妥噶之覺性(明覺自證分)顯露之際,其體空即法身,本性妙明即報身,悲性妙用周遍顯現即化身,此叁分無別,爲自然智慧之本相。其所顯現雖皆是智體,然亦如影像,非法爾真體。法爾真體即本來空寂之心體。光明雖非法爾真體,亦是真體中一之面,心性所攝。若融合空分,明空雙運“則可在光明中獲得解脫”(《智者喜筵》上551頁)。
修觀光到第四地步不僅是把粗重叁業【121】在最細精微身【122】中淨化,而是達到法性究竟邊際【123】,“把一切精細叁業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幹淨,智身則在虹身中獲得成就”(《土觀宗派源流》71頁)。《大圓勝慧》說觀光到金剛環鏈之身出現,則可在金剛環鏈中成熟解脫。第四步則諸法盡入法性,肉身解散,體化光明,便證成金剛不壞之身(《大圓勝慧》91頁)。妥噶要門重要教授有《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無上智)等。
要門部的徹卻和妥噶兩大法門,均爲解脫成佛之道。徹卻在求悟心體——空分,本淨之實相,妥噶求見心相——明分,元成之光明自顯境界。“徹卻悟法爾本自真空之法性(心)如母;妥噶見元成本來清淨之法界所顯妙有(境)如子”(《大圓勝慧》24頁)。它們是母子關系,兩大要門均不可偏離。所以要門部就是把二者結合起來,即真空妙有二者結合成爲明空雙運,以求達到即此肉身圓滿現證叁身境界。
要門部的修法要點是先求見性修徹卻法,明悟自心本性,隨即修妥噶法,通過光明現證叁身自顯境界,空五蘊而證光明之身。但凡顯現皆應視爲法性之遊戲,遠離取舍欣厭之情。
總之,心部、界部、要門部爲大圓滿叁部。叁部都求證本心實相,但各有側重不同。心部著重心體本淨的空分上,界部著重在心性光明的明分上,要門部是二部的結合,爲明空雙重。雖各自重點不同,但講明的非不要空,講空的非不要明,明空必須雙融無別,方能契合本心實相。大圓滿講本淨心體具有叁個雙融無別智:體空而有覺,覺空無別;空而能明,明空無別;空而能現,現空無別。無別就是不二。由于衆生妄執,使雙融分離,起惑造業,遂輪流生死。故提出覺空、明空、現空叁個雙運,來達到覺空、明空、現空叁個無別,使對立統一,還它法性本然,如此方能獲得究竟解脫。即身即證普賢之位,或達十叁最上智地。
關于大圓滿的因(根)、道、果建立。一般是由上師直指,汝現前一念,未被輪回涅槃染汙,明空妙覺,即是本有佛性,是爲因位;隨心自在,任運無爲,頓悟頓修,是爲道位;徹底清除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現證菩提,是爲果位。其它說法尚多,就不細談了。
--------------------------------------------------------------------------------
注釋:
【35】叁業行:斷身、口、意叁造作不善事。身叁不善:殺生、偷盜、邪淫;口四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绮語;意叁不善:貪欲、嗔志、邪見。
【36】十二頭陀苦行:持糞掃衣、但持叁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覓食、不作不余食、處阿練若、常住樹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間、長期端坐、隨處坐。用這十二種苦行來對治衣、食、住的貪戀。
【37】四谛十六觀法:四谛:苦、集、滅、道四種真理。此四谛又名分爲四。如苦分無常、苦、空、無我;集分因、集、生、緣;滅分滅、靜、妙、離;道分道、如、行、出等等。這是小乘從十六個方面來修觀四谛的真理。
【38】人無我:或人我空。二無我之一,人體由五蘊和合,假名安立爲我,其中無真正之我體,謂之人無我。
【39】煩惱障:二障之一。由貪嗔等煩惱擾亂心神,不能顯發妙明真性,屬于情感上的障礙。
【40】阿羅漢果:梵語意爲不還,斷盡欲界之煩惱,不再還于欲界投生的聖者名。
【41】十二因緣門: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死等十二有支。佛家用此來說明有情的生命依因果法則叁世相續流轉的真相。
【42】法無我:或法我空。二無我之一,諸法因緣相合、假名爲法,其中並無真實法之自體,謂之法無我。
【43】所知障:二障之一。執著所知事理爲真實,障蔽智慧之性,是二障之一,屬于理智上的障礙。
【44】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薩的四種品德。
【45】七聖財:信、戒、聞、慚、愧、舍、慧七種道德財富。
【46】十法行:書寫佛經、供養、施贈、聽聞、受持、披讀、開演、諷誦、思維和修習十種宗教活動。
【47】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過、禅定、智慧。謂菩薩修此六種勝行可度到涅槃彼岸,故稱六度。
【48】二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
【49】自然智慧:即衆生的一點靈知,不待教誨,自然而知,故名自然智慧。
【50】叁大阿僧祗,阿僧祗,梵語,譯言不可數,是一極長的時間。
【51】叁十七道品:內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爲到涅槃道路上之叁十七種資糧。
【52】耽著凡庸的思想:還不舍抛去凡夫俗子的想法。
【53】習氣:已斷煩惱之種子,尚有煩惱之氣氛出現,有如所謂習慣勢力。
【54】四大印:大印、法印、叁昧耶印、羯摩印。身以佛身之大印印定;語以佛語密之法印印定;意以佛意密之叁昧印印定;業以佛事業之羯摩印印定。這是瑜伽部的說法,其他事行等續說法略有不同。
【55】《七支》:觀佛、護地、迎神、種種莊嚴、迎請安坐、顯示印契、稱頌贊揚。
【56】設壇灌頂:密乘中上師給弟子傳法前舉行的宗教儀式。先設立壇場,迎請聖衆,然後給弟子灌頂,即授予弟子今後可以閱讀密典,修習密法之權。
【57】叁昧耶戒:密乘的戒律名。
【58】成熟相續:相續指心性,成熟,即使符合條件之意。
【59】《六天法》:空天、字天、聲天、色天、印天、有相天。天即本尊,依本尊所示六相而修瑜伽之法。
【60】住火住聲之叁摩地和有相無相瑜伽:住火住聲,即一心只想在火上,或想在聲音上,以此入定,則稱爲叁摩地。有相無相,有相即觀想有形相的東西,如觀天身等;無相即觀真實義理,如觀空性等。
【61】《四支念誦》:自修,爲自事支;對面生起天身,爲他事支;緣想天身中有自心,如月輪,爲住心支;緣想所誦咒字形相,緣聲而誦者,爲住聲支。
【62】十真實:一、曼荼羅;二、內外密咒;叁、四印印定;四、守護我和地瑜伽;五、迎請智慧尊;六、念誦;七、修叁摩地;八、內外護摩;九、解印與收印;十、請神回駕等此十事爲十種真實性。
【63】明空離戲之智:指自然智慧是明而又空、遠離言說之智。
【64】入、住、起修勝義菩提心:入、住、起,觀蘊等諸法無生爲入修;現證無分別體性爲住修,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爲起修。菩提心,即起大慈大悲利他之心。
【65】金剛界天尊:金剛界爲瑜伽部曼荼羅的主尊,或主尊智慧德所顯境界。
【66】《四瑜伽》:一、觀自己爲本尊的生起叁昧耶瑜伽;二、印請智慧尊融入于天身成的不二隨行瑜伽;叁、觀天性爲一切動靜世界之自性的一切瑜伽;四、一心專注于叁…
《甯瑪派的教法 甯瑪派的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