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圆满是密宗,密宗是色(物)心合一(并有)论【100】,故可秘密宣说心的两分中有带物性的光明。禅宗是显教,只讲悟心,不说除心而外还有物,多讲光明怕着相起执,反入魔道,故不强调而已。
心部人求见心性光明,他们不同要门部要修观光法,只采取直观光明心相所显现的境界,一切不管,随心自在,保任明空无别,则可以获见自心的实相。
最后谈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妙用随缘)。从体起用,随缘能现染净世界【101】。
“一切显现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体性空寂,本无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能现。“不是一切,能现一切”(《智者喜筵》上544页、《知识总汇》中756页)。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观上来,这是心的本性——明,能现出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妙用——用。所以心既有明分,也有现分。
真心本来空寂,无形无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与妙光结合,能化现(《九》书此处为“造作”)种种,现种种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狱,能作佛,能作众生,十界【102】均能随缘化现。若迷,则随染缘,变现为众生界之轮回;若悟,则随净缘,示现为佛界之涅槃。虽随缘升沉【103】,但心体并无增减,亦永不动摇。“妙用化现之源,则为觉性的明显分(相),明显于外,则为化现不灭分(用)”(《实相藏论释》29页)。
何以此心随缘能现染净之相?
迷悟染净是就众生能缘的心用来说的,本性光明并无染净之分。“自性光明无垢可除故”(《知识总汇》下326页)(《九》书此为376页)。众生之心虽随染随净,但是心体则没有随之变化,因为众生的本心是真如体【104】,与佛无异,真如虽能随缘,但其体不变,故一切染净境界之分,不在心的体上,均在随缘之用上。《智者喜筵》中说:“佛和众生轮回涅槃,其体非有不同,当此体显现本有妙相元成境界时,由于不能认识,产生无明,遂受业风【105】鼓动,即在未悟本性之中而起用时,将自心本性误认为我(能),心体之用误认为它(所),使能所【106】对立,出现轮回。虽然出现轮回,其时心体并无动摇”(《智者喜筵》上552页)。若知一切所现均为明空妙觉之用,现而不执,则能现(体)所现(用)二者统一,烦恼菩提二无分别。《知识总汇》中说:“一切所现皆心之妙用,心的本性是自然智慧,则放下不管,只住于此本元心体上,所有迷相,不须断除,自然解脱”(《知识总汇》下289页)。《土观宗派源流》【107】中亦说:“照此当下明空本净之妙觉,让它宽坦任运,随他妄念境相起伏变化,不去辨别是非善恶,不破不立,只保任此觉空赤露,这就是大圆满修心的心要,是莲花生大师的无上心印”(《土观宗派源流》72-73页)。佛是觉者,则能“能所双冥,境智合一”。在起用时所现皆成妙用,随缘示现,大悲周遍。故说轮回涅槃之根均在此明空妙觉的能现作用上。
心体无相,不能得见,求悟心人亦应从“用”上着手,才能觉照。心部则注重在心用的能现上。从现前一念起,认识自心实相。即此现前率尔一念就是真性,应用自己明觉智慧而观照之。禅宗就是在这个能现初动时,即在心起用之时下功夫,所谓照顾当下,从见闻觉知上回光返照,认识本心,“是知能见闻动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身也”(《禅宗大意》138页)。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禅宗大意》136页)。
总之,大圆满心部所说的心,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认识的。就是体本净、性(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来智慧、本性光明、本来清净,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耳(《大圆胜慧》77页)。真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圆满心部则求直观能缘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随缘周遍的实相。悟心,即指悟此心;见性,即指见此性。禅宗的宗密大师亦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从六祖的《坛经》【108】来看,他说心的实相亦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谈的。《坛经》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不生不灭(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元成)(相)。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用)。”坛经的说法与大圆满所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提到了明空本净的自心实相,只是未明提出“光明”二字而已。百丈禅师有几句话:“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又说:“灵光独耀”也是提的光明。僧那禅师说:“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断续之相。”临济禅师说:“孤明历历。”这些说法与大圆满说:“明空妙觉”、“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是完全一致的【109】,不过大圆满说的“光明”要具体一点。
大圆满说心体空,心性(相)有,是体空性(相)有。心体空,则非有,凡性(相)不空,而非空,成为非空非有。这一空一有本来是矛盾的,但他们说体空,非空无一物,体空中有性(相)有,是非空之空,即非去空无一物之空,名为真空;性(相)有,非实质有,非自相实有,性(相)有中有体空,是非有之有,即非去实质(自相实有)之有,名为妙有。说空有二者统于一心,没有什么矛盾。故不承认他派人所说空有必须双运。“空有本自圆融,不须再有双运”(《大圆胜慧》73页)。他们认为这种非空非有,才是不堕二边的中观正见。《知识总汇》上解释说:“心性自然智慧,遍于一切染净法中,但对它的有分,不耽着为实有。空分不着为空无。亦不堕于二者皆非的双边。它的体性空寂,除常边;它妙用不灭,除断边;此则远离功用而超出苦乐之正见也”(《知识总汇》中756页)。
这个体空性(相)有说,玄密幽深,难于理解。心部把他们所说的空性称为甚深空性;心部也称为甚深部。
二、界部。界部的意思是自在之意,指一切法皆心性界觉无别光明之妙用,在法性中起,法性中没,任运自在,这就是解脱。界部有四界九界等种种分别。但总起来,界部在心的空分上与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明分)或现有的部分上,他们专讲境界,讲光明。他们认为心体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体所显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贤境界。这里所说的普贤境界,即法性境界,也即是受用境界(佛境界),如佛的智慧德相等,均是光明所自显(《大圆胜慧》237页)。光明是有色相可睹的,故说为明分不灭,无覆无障,恒常显露等(《土观宗派源流》72页)。
光明所明现的一切境界,是本有明相,即自然显发的。因此,“自然智慧在广大法性普贤境界中所现起一切事物的形相,仅是自显境界所作的严饰。这里没有什么系缚、解脱、能现、所现种种的分别……,因此也不去观察它是有是无,或是或非,或染或净。只有自在于广大无垠的解脱之中”(《知识总汇》中756页)。
这里所说的自显境界,即本有的光明境界,是本有的心性的显露,不作是非等分别,应安然而住,目的就是要在光明境界中求得解脱。
光明是自心本性。佛与众生同具,故佛在光明中的一切智慧德相,在众生心中本已具备,所以称光明为本自元成(《实相藏论释》29、23页)。说本自元成,则光明非由造作而成,“比如珠宝之光气,是珠宝本身所固有,非由其它因缘而使之光亮”(《知识总汇》33页)。心体离垢【110】,光明中一切胜妙景象自然外观,不假造作,本自现成。《空明经》云:“心自性本具,五身及五慧、五部及五光、五气及五智,有如是功德”(《大圆胜慧》134页)。本具光明何以凡夫不见?凡夫因有烦恼垢障不能得见。不但凡夫不见,即使依显教修止观人【111】用观察方法,亦不能见到。只有修无上瑜伽气脉法,将左右脉流动之风心,纳入中脉【112】,始可得见(《知识总汇》下358、359页)。《大圆胜慧》说:“身中之烦恼气清后,始见本性(相)光明”(该书93页)。众生要见到自现光明,除非在人命临终时,脱离蕴、处、界【113】荫蔽的一刹那间方能见到。“粗四大色尘【114】与心分离时,始现本有光明”(《大圆胜慧》169页)。修大圆满光明瑜伽,通过特殊方便,亦可现见光明。
光明既是本具,故行者能以光明为道【115】,运用善巧方便使自显境界自然显发,在光明中修证成佛。界部则以修光明为主。心部只求悟心体空无有相,不专修光明,界部则特重修习光明。但也要在悟心的基础上始能进行,因为单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反成外道。明空之心必须双运。
密乘说众生即身可以成佛,那么是否即肉身便能修成报化二种色身?修成与否,必须依靠光明。光明为气所化,众生身中有气,可以化为光明。因为众生之身是由四大五蕴【116】所成。四大五蕴的精微之气,均能释放光明。不过这些都是粗气光明。要把粗气,即身内的气脉化为自然智慧的微细光明,始能成就二种色身。
修光明者还要以光明化外四大,此外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光明,这样才可以圆满显现三身境界(《大圆胜慧》105、106页)。
气化光明则可成虹体身。修此法也是要用自在无为,“永离所缘【117】的甚深关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空性(真空)和光明(妙有)二者双运,则能成就虹体金刚之身【118】”(《土观宗派源流》71页)。《大圆胜慧》亦说:“要无著、无执,放下不管、五尘任运,内境自然显发光明,智慧忽开,身中五气即化为微细的光明而融入法性。外相即现五色光,如虹、如阳焰”(《大圆胜慧》88页)。界部运用的法门是随心自在,任运无为的无功用法门。所以界部又可以译为自在部。
界部的修法还有四扼要、…
《宁玛派的教法 宁玛派的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