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瑪派的教法 甯瑪派的教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圓滿是密宗,密宗是色(物)心合一(並有)論【100】,故可秘密宣說心的兩分中有帶物性的光明。禅宗是顯教,只講悟心,不說除心而外還有物,多講光明怕著相起執,反入魔道,故不強調而已。

  心部人求見心性光明,他們不同要門部要修觀光法,只采取直觀光明心相所顯現的境界,一切不管,隨心自在,保任明空無別,則可以獲見自心的實相。

  最後談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妙用隨緣)。從體起用,隨緣能現染淨世界【101】。

  “一切顯現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體性空寂,本無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能現。“不是一切,能現一切”(《智者喜筵》上544頁、《知識總彙》中756頁)。客觀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觀上來,這是心的本性——明,能現出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妙用——用。所以心既有明分,也有現分。

  真心本來空寂,無形無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與妙光結合,能化現(《九》書此處爲“造作”)種種,現種種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獄,能作佛,能作衆生,十界【102】均能隨緣化現。若迷,則隨染緣,變現爲衆生界之輪回;若悟,則隨淨緣,示現爲佛界之涅槃。雖隨緣升沈【103】,但心體並無增減,亦永不動搖。“妙用化現之源,則爲覺性的明顯分(相),明顯于外,則爲化現不滅分(用)”(《實相藏論釋》29頁)。

  何以此心隨緣能現染淨之相?

  迷悟染淨是就衆生能緣的心用來說的,本性光明並無染淨之分。“自性光明無垢可除故”(《知識總彙》下326頁)(《九》書此爲376頁)。衆生之心雖隨染隨淨,但是心體則沒有隨之變化,因爲衆生的本心是真如體【104】,與佛無異,真如雖能隨緣,但其體不變,故一切染淨境界之分,不在心的體上,均在隨緣之用上。《智者喜筵》中說:“佛和衆生輪回涅槃,其體非有不同,當此體顯現本有妙相元成境界時,由于不能認識,産生無明,遂受業風【105】鼓動,即在未悟本性之中而起用時,將自心本性誤認爲我(能),心體之用誤認爲它(所),使能所【106】對立,出現輪回。雖然出現輪回,其時心體並無動搖”(《智者喜筵》上552頁)。若知一切所現均爲明空妙覺之用,現而不執,則能現(體)所現(用)二者統一,煩惱菩提二無分別。《知識總彙》中說:“一切所現皆心之妙用,心的本性是自然智慧,則放下不管,只住于此本元心體上,所有迷相,不須斷除,自然解脫”(《知識總彙》下289頁)。《土觀宗派源流》【107】中亦說:“照此當下明空本淨之妙覺,讓它寬坦任運,隨他妄念境相起伏變化,不去辨別是非善惡,不破不立,只保任此覺空赤露,這就是大圓滿修心的心要,是蓮花生大師的無上心印”(《土觀宗派源流》72-73頁)。佛是覺者,則能“能所雙冥,境智合一”。在起用時所現皆成妙用,隨緣示現,大悲周遍。故說輪回涅槃之根均在此明空妙覺的能現作用上。

  心體無相,不能得見,求悟心人亦應從“用”上著手,才能覺照。心部則注重在心用的能現上。從現前一念起,認識自心實相。即此現前率爾一念就是真性,應用自己明覺智慧而觀照之。禅宗就是在這個能現初動時,即在心起用之時下功夫,所謂照顧當下,從見聞覺知上回光返照,認識本心,“是知能見聞動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身也”(《禅宗大意》138頁)。婆羅提尊者說:“性在作用……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禅宗大意》136頁)。

  總之,大圓滿心部所說的心,是從體、相、用叁方面來認識的。就是體本淨、性(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來智慧、本性光明、本來清淨,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衆生無量劫來,本來刹那未離,特衆生不自認知耳(《大圓勝慧》77頁)。真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圓滿心部則求直觀能緣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隨緣周遍的實相。悟心,即指悟此心;見性,即指見此性。禅宗的宗密大師亦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

  從六祖的《壇經》【108】來看,他說心的實相亦是從體、相、用叁方面來談的。《壇經》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不生不滅(體)。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元成)(相)。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用)。”壇經的說法與大圓滿所說基本上是一致的。提到了明空本淨的自心實相,只是未明提出“光明”二字而已。百丈禅師有幾句話:“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又說:“靈光獨耀”也是提的光明。僧那禅師說:“心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刹那斷續之相。”臨濟禅師說:“孤明曆曆。”這些說法與大圓滿說:“明空妙覺”、“心性光明,明分不滅”是完全一致的【109】,不過大圓滿說的“光明”要具體一點。

  大圓滿說心體空,心性(相)有,是體空性(相)有。心體空,則非有,凡性(相)不空,而非空,成爲非空非有。這一空一有本來是矛盾的,但他們說體空,非空無一物,體空中有性(相)有,是非空之空,即非去空無一物之空,名爲真空;性(相)有,非實質有,非自相實有,性(相)有中有體空,是非有之有,即非去實質(自相實有)之有,名爲妙有。說空有二者統于一心,沒有什麼矛盾。故不承認他派人所說空有必須雙運。“空有本自圓融,不須再有雙運”(《大圓勝慧》73頁)。他們認爲這種非空非有,才是不墮二邊的中觀正見。《知識總彙》上解釋說:“心性自然智慧,遍于一切染淨法中,但對它的有分,不耽著爲實有。空分不著爲空無。亦不墮于二者皆非的雙邊。它的體性空寂,除常邊;它妙用不滅,除斷邊;此則遠離功用而超出苦樂之正見也”(《知識總彙》中756頁)。

  這個體空性(相)有說,玄密幽深,難于理解。心部把他們所說的空性稱爲甚深空性;心部也稱爲甚深部。

  二、界部。界部的意思是自在之意,指一切法皆心性界覺無別光明之妙用,在法性中起,法性中沒,任運自在,這就是解脫。界部有四界九界等種種分別。但總起來,界部在心的空分上與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明分)或現有的部分上,他們專講境界,講光明。他們認爲心體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體所顯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賢境界。這裏所說的普賢境界,即法性境界,也即是受用境界(佛境界),如佛的智慧德相等,均是光明所自顯(《大圓勝慧》237頁)。光明是有色相可睹的,故說爲明分不滅,無覆無障,恒常顯露等(《土觀宗派源流》72頁)。

  光明所明現的一切境界,是本有明相,即自然顯發的。因此,“自然智慧在廣大法性普賢境界中所現起一切事物的形相,僅是自顯境界所作的嚴飾。這裏沒有什麼系縛、解脫、能現、所現種種的分別……,因此也不去觀察它是有是無,或是或非,或染或淨。只有自在于廣大無垠的解脫之中”(《知識總彙》中756頁)。

  這裏所說的自顯境界,即本有的光明境界,是本有的心性的顯露,不作是非等分別,應安然而住,目的就是要在光明境界中求得解脫。

  光明是自心本性。佛與衆生同具,故佛在光明中的一切智慧德相,在衆生心中本已具備,所以稱光明爲本自元成(《實相藏論釋》29、23頁)。說本自元成,則光明非由造作而成,“比如珠寶之光氣,是珠寶本身所固有,非由其它因緣而使之光亮”(《知識總彙》33頁)。心體離垢【110】,光明中一切勝妙景象自然外觀,不假造作,本自現成。《空明經》雲:“心自性本具,五身及五慧、五部及五光、五氣及五智,有如是功德”(《大圓勝慧》134頁)。本具光明何以凡夫不見?凡夫因有煩惱垢障不能得見。不但凡夫不見,即使依顯教修止觀人【111】用觀察方法,亦不能見到。只有修無上瑜伽氣脈法,將左右脈流動之風心,納入中脈【112】,始可得見(《知識總彙》下358、359頁)。《大圓勝慧》說:“身中之煩惱氣清後,始見本性(相)光明”(該書93頁)。衆生要見到自現光明,除非在人命臨終時,脫離蘊、處、界【113】蔭蔽的一刹那間方能見到。“粗四大色塵【114】與心分離時,始現本有光明”(《大圓勝慧》169頁)。修大圓滿光明瑜伽,通過特殊方便,亦可現見光明。

  光明既是本具,故行者能以光明爲道【115】,運用善巧方便使自顯境界自然顯發,在光明中修證成佛。界部則以修光明爲主。心部只求悟心體空無有相,不專修光明,界部則特重修習光明。但也要在悟心的基礎上始能進行,因爲單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反成外道。明空之心必須雙運。

  密乘說衆生即身可以成佛,那麼是否即肉身便能修成報化二種色身?修成與否,必須依靠光明。光明爲氣所化,衆生身中有氣,可以化爲光明。因爲衆生之身是由四大五蘊【116】所成。四大五蘊的精微之氣,均能釋放光明。不過這些都是粗氣光明。要把粗氣,即身內的氣脈化爲自然智慧的微細光明,始能成就二種色身。

  修光明者還要以光明化外四大,此外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光明,這樣才可以圓滿顯現叁身境界(《大圓勝慧》105、106頁)。

  氣化光明則可成虹體身。修此法也是要用自在無爲,“永離所緣【117】的甚深關要,安住無功用中,由甚深空性(真空)和光明(妙有)二者雙運,則能成就虹體金剛之身【118】”(《土觀宗派源流》71頁)。《大圓勝慧》亦說:“要無著、無執,放下不管、五塵任運,內境自然顯發光明,智慧忽開,身中五氣即化爲微細的光明而融入法性。外相即現五色光,如虹、如陽焰”(《大圓勝慧》88頁)。界部運用的法門是隨心自在,任運無爲的無功用法門。所以界部又可以譯爲自在部。

  界部的修法還有四扼要、…

《甯瑪派的教法 甯瑪派的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