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
杨化群
对这个问题,拟从译传、义理两方面作个简单的叙述。
一、译 传
藏传因明学,是随着佛学传入我国西藏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汉地、印度佛教思想不断传来,给予它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藏传佛学系统化,逐步构成了这种有特色的藏传因明学。
藏传因明学有它自己的特点。要了解它,须从它的如何发生,发展,以及如何形成目己的结构等方面去考察。藏传因明学的发生和发展,有它内外的主客观条件,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属于译传和讲学方面。藏传因明学学说的来源,基本上是依靠译传和讲学为媒介的。这是一个特殊的带决定性的条件。自公元七世纪西藏学者吐弥·桑布扎创制了藏文之后,在当时吐蕃王松赞干布的积极支持下,逐步得到普遍应用,成为翻译和写作的唯一工具。从而佛教的文化和其它的作品等,才得以逐步从印度、汉地翻译过来,并逐步开展了广泛的讲学活动。
第二,与上一条有密切联系的是属于研究和融通的方面。随着佛学典籍的译传,使因明学资料日益增多,所传播的因明学理论,也逐渐明确起来,为进行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因明学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至今在藏文文献中,尚保存下来的因明学作品,究竟有哪些呢
从德格版“丹珠尔”——意译为《论藏》——典籍中,按其目录,共有二十帙,察其细目共有六十六种,在此分帙翻译列举于下:
ce帙内:
1、集量论 陈那论师著
2、集量论自释 陈那论师著
3、集量论大行者极微甚解释 陈那论师著
4、观所缘缘论 陈那论师著
5、观所缘缘论释 陈那论师著
6、观三时论 陈那论师著
7、入正理门论 陈那论师著
(此论实为《因明入正理论》之误,在藏译本上,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在《藏传因明学提纲》中,引证藏文资料,肯定此二书是一个蓝本,只是译法的差异,特别是在汉译本《因明入正理论》与《因明正理门论》的确是两本不同的书。)
8、因轮抉择 陈那论师著
(按藏文谓“九宗*轮”,乃以“因轮抉择”作为同义语。)
解释集量论内含旨意的注释计有:
9、释量论颂 法称论师著
10、定量论 法称论师著
11、正理滴论 法称论师著
12、因滴论 法称论师著
13、观相属论 法称论师著
14、观相属论释 法称论师著
15、释量论第一品自释 法称论师著
(有五百零四颂。)
che帙内:
16、释量论后三品释 天王慧著
(合自释文共一万二千颂,有四十卷。)
17、诤正理广论 达磨格底著
18、成他相续广论 达磨格底著
je与nye帙内:
19、释量论释 释迦慧著
(五百四十颂及天王慧释二合并之释。)
te与the帙内:
20、释量论庄严疏 慧生藏著
(释量论第二品以下释,有六十卷。 )
de与ne帙内:
21、释量论庄严疏释 具胜著
(有六十卷。)
pe帙内:
22、释量论疏 日藏著
(包括婆罗门·喜作乐所著之追随释量论所有未撰完部分及慧生所著释量论第二品释。)
phe与be帙内:
23、释量论第三品释 日藏著
(有十九卷。 )
24、释量论庄严疏极正确论 扎玛里著
(第一品疏。 )
me帙内:
25、释量论现量品注 扎玛里著
tse帙内:
26、释量论庄严疏第四品释 扎玛里著
(有八十二卷。)
tshe帙内:
27、定量论疏合理论 法胜(上)著
(有一万二千零四百六十三颂。)
dse帙内:
28、定量论疏第二品释 法胜(上)著
(有十二卷及三十二颂。)
we帙内:
29、正理滴论广注利益学徒论 律天著
(有三卷。 )
30、正理滴论广释 法胜著
(有一千四百七十七颂。)
31、正理滴论前宗略 噶玛纳西纳著
32、正理滴论略义 自纳弥扎著
33、因滴论广注 律天著
34、因滴论释 婆罗门·阿乍扎著
zhe帙内:
35、观相属论广释 律天著
36、观相属随顺论 婆罗门·香嘎惹伦扎著
37、成他相续论释 律天著
38、诤正理论一义注 香达惹格喀达著
39、诤正理论释 律天著
(下部不全。)
40、观所缘缘论广注 律天著
41、成正理明灯论 尊扎廓弥著
(疑为西藏一骄矜者伪作。)
42、成一切智者颂 护善著
43、成外境颂 护善著
44、观闻颂 护善著
45、观破他颂 护善著
46、大观量 法胜著
47、小观量 法胜著
48、破他品类论 法胜著
49、成彼世论 法胜著
50、读诵法藏法 达拉希纳著
51、成刹那灭坏论 法胜著
52、成刹那灭坏论释 婆罗门·珍瓶著
53、成决定俱所缘论 慧生藏著
54、成破论 婆罗门·香嘎惹南扎著
55、成相属论 婆罗门·香嘎惹南扎著
56、成因果性论 扎尼纳喜里弥扎著
57、成唯识论 宝生静著
58、内遍满论 宝生静著
59、显示因真实性论 翟渣里著
60、抉择法与有法 翟渣里著
61、庸愚所入辨析论 胜敌著
62、辨析论 解脱生藏著
63、结构合理论 宝金刚著
??与??·帙内:
64、摄真实义颂 静命(有译寂护)著
65、摄真实义释难 噶玛纳希纳著
(有八千万颂、有六十卷。)
ye帙内:
66、具足广大无垢集量论疏 胜自在慧著
从以上这些因明学著作,我们不难看出,从梵文和汉文译传于藏文中的论著,十分丰富。从上列书名,一方面,我们可以窥察到因明学在范畴和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因明学学者辈出的剪影和因明学发展的轮廓。
因明学传播到我国藏区后,经过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在西藏经过宁玛、萨迦、迦举、格鲁等主要佛教教派的兴替,各教派的学者,对因明学的发展,也曾做出较大的贡献,形成一门有独特风格的学科,康、青、蒙古等地区的蒙藏等族中负笈来学者,曾络绎不绝。为说明这点,试列举一部分作品,以资考察。
1、萨班·贡噶江村著《量理藏论笺注——因明七论灯论》
2、宗喀巴·罗桑扎巴著《因明七论入门除意暗论》
3、布敦著《量句义明显注》
4、贾曹·达尔玛仁钦著《定量论广注》
5、贾曹·达尔玛仁钦著《正理滴论善说心藏注》
6、贾曹·达尔玛仁钦著《释量论能显解脱道论》
7、克主·格列伯桑著《量理海论》
8、克主·格列伯桑著《因明七论除意暗庄严疏》
9、一辈达赖·格登珠巴著《量理庄严论》
10、一辈达赖·格登珠巴著《释量论广注》
11、洽巴曲森著《摄类辩论》
12、绕·索朗旺杰著《摄类辩论》
13、堪卿著《摄类辩论》
14、普角·强巴著《分析量理摄类辩论理路之钥》
还有不少专著,如各大寺院的各扎仓所使用的教材,在此难以一一叙述。
二、义 理
因明学的雏型,传说创始于古印度尼牙耶派的学者足目,大约于公元六世纪,佛教学者陈那论师对足目因明作了改进,大大地发展了这门学问,阐述他的观点的一部代表巨著,就是《集量论》。大约到了公元七世纪初,法称论师出,他学了陈那的《集量论》之后,为了更进一步阐述这门学问的奥妙,乃著了“才玛德顿”,意译为《七部量理论著》或叫《因明七论》。他和其他学者,为这七部论著,又作了不少注释。从上面所列书目,就可以窥见浩瀚的因明著作现存于藏译本中,法称随顺经部之说,主张外境实有,即客观实际存在。法称的因明学盛行于我国西藏,约于公元十一世纪以后,西藏萨迦派的学者萨迦·贡噶江村写了一部概括性的著作,名叫《量理藏论》,直到宗喀巴·罗桑扎巴创建格鲁派,他和他的弟子们又为法称的量论注释,积极阐扬,影响所及形成了格鲁派的一门独立学科。佛教徒对因明学的运用和发展,其宗旨当然在于推理论证其主张,故曾有“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之说,而求因明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破斥邪论,安立正理。因此,有人把因明学称为“佛家逻辑”是有一定道理的。
陈那、法称把因明学称做量理学,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因明讲究立量或立论式,即辩论形式,因为要立一个真正的量式,就必须遵照立量的规则,不能任意乱立。另一方面,量是有关知识的,所以“量理学”又包含有认识论的内容。
当学习因明学的量式——论式之建立规则以前,非常重视概念的认识和概念的划分,因为这些是进行辩论时的必要因素,所以格鲁派各大寺的学众,在正式学习量论原著以前,首先必须学《度扎》,意译为《摄类》的这部书,格鲁派学者把它比喻为打开量理奥妙之门的钥匙,由于《度扎》中,对若干概念的划分有详有略,所以有《摄类辩论略集》、《摄类辩论中集》、《摄类辩论广集》三种,这是藏传因明学的一大特色。在此,我们可以看看《摄类》对于概念的划分和认识,以及对概念下定义的一般情形。
(1)把“色”作为一个概念来讲:可为质碍,是色的性相。色与物同义语。色分为: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这就是五根——五类感官相联系的境——客观对象。其中色处又分为显色和形色两大类,可用形状显示的为形色,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可用红、黄等颜色显示的为显色。这又分为根本色和支分色两种,根本色有红、黄、蓝、白等,支分色有云、烟、尘、雾、影、光、明…
《藏传因明学 附录(1) 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