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
藏傳因明學發展概況
楊化群
對這個問題,擬從譯傳、義理兩方面作個簡單的敘述。
一、譯 傳
藏傳因明學,是隨著佛學傳入我國西藏的。在其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隨著漢地、印度佛教思想不斷傳來,給予它持續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藏傳佛學系統化,逐步構成了這種有特色的藏傳因明學。
藏傳因明學有它自己的特點。要了解它,須從它的如何發生,發展,以及如何形成目己的結構等方面去考察。藏傳因明學的發生和發展,有它內外的主客觀條件,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屬于譯傳和講學方面。藏傳因明學學說的來源,基本上是依靠譯傳和講學爲媒介的。這是一個特殊的帶決定性的條件。自公元七世紀西藏學者吐彌·桑布紮創製了藏文之後,在當時吐蕃王松贊幹布的積極支持下,逐步得到普遍應用,成爲翻譯和寫作的唯一工具。從而佛教的文化和其它的作品等,才得以逐步從印度、漢地翻譯過來,並逐步開展了廣泛的講學活動。
第二,與上一條有密切聯系的是屬于研究和融通的方面。隨著佛學典籍的譯傳,使因明學資料日益增多,所傳播的因明學理論,也逐漸明確起來,爲進行研究工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促進因明學得到一定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考察一下,至今在藏文文獻中,尚保存下來的因明學作品,究竟有哪些呢
從德格版“丹珠爾”——意譯爲《論藏》——典籍中,按其目錄,共有二十帙,察其細目共有六十六種,在此分帙翻譯列舉于下:
ce帙內:
1、集量論 陳那論師著
2、集量論自釋 陳那論師著
3、集量論大行者極微甚解釋 陳那論師著
4、觀所緣緣論 陳那論師著
5、觀所緣緣論釋 陳那論師著
6、觀叁時論 陳那論師著
7、入正理門論 陳那論師著
(此論實爲《因明入正理論》之誤,在藏譯本上,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在《藏傳因明學提綱》中,引證藏文資料,肯定此二書是一個藍本,只是譯法的差異,特別是在漢譯本《因明入正理論》與《因明正理門論》的確是兩本不同的書。)
8、因輪抉擇 陳那論師著
(按藏文謂“九宗*輪”,乃以“因輪抉擇”作爲同義語。)
解釋集量論內含旨意的注釋計有:
9、釋量論頌 法稱論師著
10、定量論 法稱論師著
11、正理滴論 法稱論師著
12、因滴論 法稱論師著
13、觀相屬論 法稱論師著
14、觀相屬論釋 法稱論師著
15、釋量論第一品自釋 法稱論師著
(有五百零四頌。)
che帙內:
16、釋量論後叁品釋 天王慧著
(合自釋文共一萬二千頌,有四十卷。)
17、诤正理廣論 達磨格底著
18、成他相續廣論 達磨格底著
je與nye帙內:
19、釋量論釋 釋迦慧著
(五百四十頌及天王慧釋二合並之釋。)
te與the帙內:
20、釋量論莊嚴疏 慧生藏著
(釋量論第二品以下釋,有六十卷。 )
de與ne帙內:
21、釋量論莊嚴疏釋 具勝著
(有六十卷。)
pe帙內:
22、釋量論疏 日藏著
(包括婆羅門·喜作樂所著之追隨釋量論所有未撰完部分及慧生所著釋量論第二品釋。)
phe與be帙內:
23、釋量論第叁品釋 日藏著
(有十九卷。 )
24、釋量論莊嚴疏極正確論 紮瑪裏著
(第一品疏。 )
me帙內:
25、釋量論現量品注 紮瑪裏著
tse帙內:
26、釋量論莊嚴疏第四品釋 紮瑪裏著
(有八十二卷。)
tshe帙內:
27、定量論疏合理論 法勝(上)著
(有一萬二千零四百六十叁頌。)
dse帙內:
28、定量論疏第二品釋 法勝(上)著
(有十二卷及叁十二頌。)
we帙內:
29、正理滴論廣注利益學徒論 律天著
(有叁卷。 )
30、正理滴論廣釋 法勝著
(有一千四百七十七頌。)
31、正理滴論前宗略 噶瑪納西納著
32、正理滴論略義 自納彌紮著
33、因滴論廣注 律天著
34、因滴論釋 婆羅門·阿乍紮著
zhe帙內:
35、觀相屬論廣釋 律天著
36、觀相屬隨順論 婆羅門·香嘎惹倫紮著
37、成他相續論釋 律天著
38、诤正理論一義注 香達惹格喀達著
39、诤正理論釋 律天著
(下部不全。)
40、觀所緣緣論廣注 律天著
41、成正理明燈論 尊紮廓彌著
(疑爲西藏一驕矜者僞作。)
42、成一切智者頌 護善著
43、成外境頌 護善著
44、觀聞頌 護善著
45、觀破他頌 護善著
46、大觀量 法勝著
47、小觀量 法勝著
48、破他品類論 法勝著
49、成彼世論 法勝著
50、讀誦法藏法 達拉希納著
51、成刹那滅壞論 法勝著
52、成刹那滅壞論釋 婆羅門·珍瓶著
53、成決定俱所緣論 慧生藏著
54、成破論 婆羅門·香嘎惹南紮著
55、成相屬論 婆羅門·香嘎惹南紮著
56、成因果性論 紮尼納喜裏彌紮著
57、成唯識論 寶生靜著
58、內遍滿論 寶生靜著
59、顯示因真實性論 翟渣裏著
60、抉擇法與有法 翟渣裏著
61、庸愚所入辨析論 勝敵著
62、辨析論 解脫生藏著
63、結構合理論 寶金剛著
??與??·帙內:
64、攝真實義頌 靜命(有譯寂護)著
65、攝真實義釋難 噶瑪納希納著
(有八千萬頌、有六十卷。)
ye帙內:
66、具足廣大無垢集量論疏 勝自在慧著
從以上這些因明學著作,我們不難看出,從梵文和漢文譯傳于藏文中的論著,十分豐富。從上列書名,一方面,我們可以窺察到因明學在範疇和內容上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看到因明學學者輩出的剪影和因明學發展的輪廓。
因明學傳播到我國藏區後,經過了好幾百年的曆史,並且在西藏經過甯瑪、薩迦、迦舉、格魯等主要佛教教派的興替,各教派的學者,對因明學的發展,也曾做出較大的貢獻,形成一門有獨特風格的學科,康、青、蒙古等地區的蒙藏等族中負笈來學者,曾絡繹不絕。爲說明這點,試列舉一部分作品,以資考察。
1、薩班·貢噶江村著《量理藏論箋注——因明七論燈論》
2、宗喀巴·羅桑紮巴著《因明七論入門除意暗論》
3、布敦著《量句義明顯注》
4、賈曹·達爾瑪仁欽著《定量論廣注》
5、賈曹·達爾瑪仁欽著《正理滴論善說心藏注》
6、賈曹·達爾瑪仁欽著《釋量論能顯解脫道論》
7、克主·格列伯桑著《量理海論》
8、克主·格列伯桑著《因明七論除意暗莊嚴疏》
9、一輩達賴·格登珠巴著《量理莊嚴論》
10、一輩達賴·格登珠巴著《釋量論廣注》
11、洽巴曲森著《攝類辯論》
12、繞·索朗旺傑著《攝類辯論》
13、堪卿著《攝類辯論》
14、普角·強巴著《分析量理攝類辯論理路之鑰》
還有不少專著,如各大寺院的各紮倉所使用的教材,在此難以一一敘述。
二、義 理
因明學的雛型,傳說創始于古印度尼牙耶派的學者足目,大約于公元六世紀,佛教學者陳那論師對足目因明作了改進,大大地發展了這門學問,闡述他的觀點的一部代表巨著,就是《集量論》。大約到了公元七世紀初,法稱論師出,他學了陳那的《集量論》之後,爲了更進一步闡述這門學問的奧妙,乃著了“才瑪德頓”,意譯爲《七部量理論著》或叫《因明七論》。他和其他學者,爲這七部論著,又作了不少注釋。從上面所列書目,就可以窺見浩瀚的因明著作現存于藏譯本中,法稱隨順經部之說,主張外境實有,即客觀實際存在。法稱的因明學盛行于我國西藏,約于公元十一世紀以後,西藏薩迦派的學者薩迦·貢噶江村寫了一部概括性的著作,名叫《量理藏論》,直到宗喀巴·羅桑紮巴創建格魯派,他和他的弟子們又爲法稱的量論注釋,積極闡揚,影響所及形成了格魯派的一門獨立學科。佛教徒對因明學的運用和發展,其宗旨當然在于推理論證其主張,故曾有“菩薩求法,當于五明處求”之說,而求因明的目的,顯然是爲了破斥邪論,安立正理。因此,有人把因明學稱爲“佛家邏輯”是有一定道理的。
陳那、法稱把因明學稱做量理學,這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因明講究立量或立論式,即辯論形式,因爲要立一個真正的量式,就必須遵照立量的規則,不能任意亂立。另一方面,量是有關知識的,所以“量理學”又包含有認識論的內容。
當學習因明學的量式——論式之建立規則以前,非常重視概念的認識和概念的劃分,因爲這些是進行辯論時的必要因素,所以格魯派各大寺的學衆,在正式學習量論原著以前,首先必須學《度紮》,意譯爲《攝類》的這部書,格魯派學者把它比喻爲打開量理奧妙之門的鑰匙,由于《度紮》中,對若幹概念的劃分有詳有略,所以有《攝類辯論略集》、《攝類辯論中集》、《攝類辯論廣集》叁種,這是藏傳因明學的一大特色。在此,我們可以看看《攝類》對于概念的劃分和認識,以及對概念下定義的一般情形。
(1)把“色”作爲一個概念來講:可爲質礙,是色的性相。色與物同義語。色分爲: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這就是五根——五類感官相聯系的境——客觀對象。其中色處又分爲顯色和形色兩大類,可用形狀顯示的爲形色,有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等。可用紅、黃等顔色顯示的爲顯色。這又分爲根本色和支分色兩種,根本色有紅、黃、藍、白等,支分色有雲、煙、塵、霧、影、光、明…
《藏傳因明學 附錄(1) 藏傳因明學發展概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