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功学”背后的社会焦虑(鹿翩翩)

  “成功学”背后的社会焦虑

  《净土》2012年第3期

  作者:鹿翩翩

  一、问世间成功为何物

  几年前,我以记者身份,去中国最贫困的西海固地区采访。所谓西海固,是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海原、固原这三个县。据资料说,这里的年降水量比沙哈拉沙漠多不了多少,而且是列入了联合国认定的“全世界五十个最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采访结束后,我请固原县一个村支书推荐村里一户比较穷的人家,以便把善心人士委托带来的衣服和鞋子送出去。村支书说,那就去瘸子马家。

  在路上,村支书介绍说:“这个瘸子老马,连个名都没有,大家就叫他瘸子马。”瘸子马四十露头,以前在砖瓦窑干活的时候,砸断了腿,因此瘸了,没有了生计,家里媳妇撇下闺女,也跑路了。现在瘸子马在村里力气活干不了,放了五六只羊。

  “要说穷,就数他家最穷,穷得裤子穿不起。”村支书说,“穷到这个程度了,还有人骗他。前两年有个媒婆给他说了一出媒,结果那个女的刚进门不到一个月就跑了,他还搭上了三千多块钱。”

  等到了地方,我才知道,所谓“穷得裤子穿不起”,绝对不是夸张。院墙虽然是新的,但只有半人高,是用土坯盖的,为了避免雨淋,上面搭了一层茅草。所谓的门,只是一两扇旧木板子,而且站在门外,院子里的一切一览无余。屋子只有三间,也是土坯的,而且很矮,也是茅草顶的。

  瘸子马正在院子里蹲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正在喂圈里的羊。村支书一进门就嚷嚷说,老马,给你雪中送炭来了。

  瘸子马慢慢站起来,一脸的苦相,脸上的皱纹就像刀刻的一样,看见我,却憨厚地笑起来,说,我们家还行,挺好的。要是别人家需要,就先紧着别人家。他的眼神虽然充满了穷苦和无奈,但却没有悲伤,他咧着嘴笑的时候,显得还很阳光。

  村支书走了之后,我跟瘸子马就蹲在地上,聊了很久。让我非常意外的是,瘸子马丝毫没有村支书说的那么可怜。他说,自从砸断了腿,媳妇跟人跑了,他为了还债,把窗户都卖了。

  什么?我很惊奇。

  瘸子马嘿嘿一笑,指着土坯房子空荡荡的两个窗户,说,卖了六块钱。

  他说,后来,他攒了好几年钱,想再娶个媳妇,结果攒了好几年的钱,一下子又被媒婆骗光了。再后来,他就死了这条心,专心放羊,一心一意供闺女上学。现在,闺女已经读高二了,明年就要高考。

  我说,这日子,你觉得苦么。

  瘸子马沉思了半天,说:“日子是人过的。只要有人,就没有过不了的日子。我们村二百多户人家,能读到高中的孩子,就我们家的这一个闺女。将来,我还得供她读大学,等她读完大学,那时候,她就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

  瘸子马拿着我送给他的衣服和鞋子,连连称谢。他向远处的自己的闺女看了一眼,悄悄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住茅草屋,我是瘸子,我盖不起房,但我有一个大学生闺女,我觉得……我觉得自己挺成功的。”然后,他冲着我,憨实地笑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瘸子马的故事一直都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他那憨实的笑容,以及说出来那句“我觉得我挺成功”时候,他那种豪迈的神情,常常让我深夜难眠。

  我在想,为什么村支书那么固执地认为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而他自己内心却顽强地萌发着“我很成功”这样一个念想。

  对于村支书来说,能够摆脱农村,买楼,开汽车,才叫做一个乡下人的成功。而对于瘸子马来说,这些都不叫成功,能够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的孩子,叫做成功,即便连自行车也没有,住茅草屋,也无所谓。

  对于每个人而言,成功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概念。它其实跟物质条件没有什么关系。它是一种彻底精神追求,是对人生的自信与快慰,是一种“无愧于今生”的自豪感。

  同样对一个觉得成功的事物,对于另外一个人可能就失败。比如诸葛亮受邀出山,为国家工作至死,这是一种成功。但对于范蠡来说,逃避官位,悄然隐居才是他希望的成功。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人心不同,成功不同。

  

  二、成功可以“学”,但无“成功学”

  但是,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与快慰”,内心升起“无愧于今生”的自豪感,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必须承认,这个世界,很大一部分人是懵懵懂懂地度过一生,或者是人云亦云地度过一生。而成功之人,大多是不会懵懵懂懂、人云亦云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人中龙凤,不断地以自己的典型,给予后人以深刻的启发。

  人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或者榜样,或者楷模,立志要向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向成功攀登的路程了。这样一个路程上,的确有一些规律值得重视,可以遵循,可以借鉴。这就是说,成功可以“学”的。

  比如珍惜时间,提高效率,比如处理好人际关系,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等等。但是,并不存在什么行之四海皆准的“成功学”。我们知道,学好了烹调,毕业了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厨师。学好了建筑,毕业了就可以盖一合格的房子。但学好了“成功”,你并不能毕业了就获取“成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成功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它的技巧和准则,也自然会存在不同。

  但是,最近一段时期中国大地流行的“成功学”却正如火如荼地烧红了半边天。这些成功学相对于古人对于成功的忠告和劝勉,已经完全走了形,变了味,说它狂热实在是客气,更准确的说法,是一种狰狞的热潮。

  以最流行的卡耐基成功学来说,仔细读过后发现其中没有什么新意,因为中国古人已经给予了很多智慧的告诫。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反复被古人说过多少遍的话,非要到了卡耐基的书里,才成了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标杆了呢?

  以《卡耐基对人生的十二条忠告》其中的三个忠告为例:

  忠告之一:敬业勤奋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意思说,做人的根本是生活要严谨,做事要非常认真投入,与人交往要有忠诚的品格。

  忠告之二:知识决定命运。

  其实在三字经里,就已经谈到了这一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意思说,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知识,性情就会变化,其实就是指命运也会发生变化。

  忠告之三:壮志凌云的想,脚踏实地地干。

  陆游在诗里说到,纸上得来终觉得浅,需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教育他的儿子要脚踏实地地干才能得到真知识。

  我们不能不承认,尽管现在的所谓成功学实际用处不大,但它的的确确成了一套非常具有迷惑力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来完全不应该存在的“成功学”就成功诞生了。

  

  三、成功学是一种唤醒内心魔鬼的幻觉

  因为采访和写作的需要,我曾经亲身经历过台湾某位成功学大师的讲座。不能不承认,他的讲座比相声精彩多了。但听过几次之后,基本套路就比较明显了。不管他怎么说,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唤醒你内心对成功的一种幻觉。

  比如说,当你沉浸了他的那些关于成功的描述时,你会恍惚觉得,其实会场外的世界很简单,只要你的意志足够坚定,对成功的信心足够充分,会场外的世界,都可以让你踩在脚下,你恨不得马上走到外面,对这个世界高声呐喊:来吧,我们决一死战!

  已经有很多心理学家从专业的角度仔细分析了这种“集体催眠术”,我就不再多谈。但是,当你身边数千人高声呐喊“我一定要成功”的时候,真的是震耳欲聋,你很难做到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然后呢?当你热血沸腾的时候,大师就开始讲了:

  我当时在美国的时候,穷的揭不开锅,没有汽油,开不起车,付不出房租,我就借了钱,去听了最伟大的成功大师某某某的课,我听了之后,哎呀,真的是很成功呀。这时候某某某大师说了,这只是初级班,我还有更精彩的中级班,要交学费的,学费是……要不要听?

  这时候,他会向台下启发道:要不要听?是要听,还是一定要听?

  台下齐刷刷的回答:一定要听!

  他说:为什么一定要听,是因为你要成功,对不对?你是要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

  台下又齐刷刷地高喊:一定要!

  哦,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那几千人被催眠之后,像无辜的儿童一样呐喊,而台上的大师像慈父一样许诺这些人以成功,我都仍然觉得毛骨悚然。

  当你热血沸腾地从成功学讲座的会场走出来的时候,离开那几千同样被催眠的人,走到刺目的阳光下,看见街道上人来人往,你会不会突然觉得,其实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这个世界,比你强大多了。你这时候才会发现,你刚才热血沸腾的时候,已经把下一节课的学费交上了。

  事实上,据我掌握的资料,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哪个成功人士是依靠听学费高昂的成功学课程而走向成功的。成功学讲座只是唤醒你内心的狂想,给了你一个放任你无限遐想的空间。它释放了你“我无所不能”这样一个魔鬼念想而已。

  假如你只是丢失了一些钱,交了学费,那你应该庆幸。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因为反复听这种所谓的成功学培训,已经出现了精神病的症状。他们完全沉迷于成功的幻觉,并且非常真诚地到处拉朋友入伙,去听他已经奉为至高无上真理的成功学。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所谓时势造英雄。那些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起点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想过成功。他们只是在投入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并且非常偶然地契合了历史的洪流或者趋势。这些时势和偶然性,是完全不可能复制的。当比尔·盖茨退学去搞电脑的时候,是因为他非常喜欢刚刚兴起的计算机技术,喜欢到不行,他并不知道自己能够成为世界首富。

  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至为精到,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

《“成功学”背后的社会焦虑(鹿翩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