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敌人。佛子诸菩萨也应当如是精进随学。
释义
一个被鬼附体的人,他的神智是不清醒的。当医生在给他治病的时候,他会反过来对医生发怒和咒骂。但是医生因为知道病人其实是无辜的,使病人不正常的是附体的鬼,所以医生不会对病人的这些无礼举动生气,而会尽力去对治那个鬼。与此相同的是,调伏有情很有善巧的佛世尊及菩萨们,他们知道众生之所以会变得那么野蛮、恶劣,并不是他们就有那么坏,而是因为他们被客尘的烦恼控制了。因为佛菩萨的境界很高,在他们的智慧眼中,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如来藏,将来都可以被度化成佛。从实相来讲,佛和众生没有丝毫的差别,都本来是佛;从现相来讲,菩萨依靠这些众生而发起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自己才修行成佛,而且这些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的这些烦恼,就像病人身上附着的鬼一样,所以佛菩萨们知道造成过失的因是烦恼,而不是与烦恼相连的众生。世间的这些众生,他们本身也是这些烦恼的受害者,都很可怜。因此佛菩萨们要对治的,就是众生的烦恼,对于众生,则根本不会去嗔恨,而是满怀慈悲,不忍去伤害他人的意乐,而去做相应的饶益。在弟子产生了真实的信心之后,再继续布施与他善缘相应的教授。
《四百论广释》中说,就像百兽之王的狮子会去撕咬人,而不是去撕咬武器那样,菩萨要降服的也是烦恼,而不是人。菩萨非常明白使众生变得恶劣的原因,就是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并且菩萨的动机是利益众生,所以菩萨会更加勇猛,披上忍辱、精进的铠甲,去消除众生的烦恼,而根本不会作出伤害众生的事情。
大家要好好思维这样殊胜的教言。人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容易产生矛盾,这时一般的人都会怪别人怎么怎么不好。学了这个偈颂后,就不能再去怪某某人怎么不好,因为这根本就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大家应该做的,是进一步去分析,是某某人的哪一个烦恼,导致他做了你认为不好的事情。
另外,对自己的烦恼还没有好好对治的初学者来说,当与人产生矛盾时,首先要去观察的不是别人的烦恼,而是自己的烦恼。即观察是自己的哪一个烦恼,导致与别人产生了矛盾,然后先把自己的这种烦恼对治掉,这样才有资格去观察别人的烦恼。其次观察别人烦恼的目的,也不是去指责别人。指责别人,一方面助长了自己的贪、嗔和我慢等烦恼习气,另一方面来说,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可能解决问题。所以观察到别人的烦恼后,要把别人与烦恼分开来,要继续像菩萨那样对别人保持欢喜心,并且知道了这种烦恼的害处后,要首先发誓自己不要去生起这样的烦恼,否则也会做出像别人那样的事情来。如果在他人能够接受的前提下,用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的方式,或者直接,或者委婉地给别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果人家还不接受,也不能着急,不能生气,不能说“那我就不管了”、“随你去吧”等等不悦意的话,要知道这是自己的智慧低、观察力弱、能力弱,还帮助不到别人,所以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修行。
庚二、引彼入道之理
随彼何所喜,先应观彼法,
倘若已失坏,都非正法器。
颂文直解
引众生入道的道理,就是对于所化的弟子,传授给他们欢喜的法。比如弟子欲求善趣,则演说戒律,应该这样首先观察弟子适合的法。否则的话,如果弟子的心相续已经失坏,则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圣法之器。
释义
说法要相应弟子的根器。如果对吝啬者说布施,对嗔恨者说安忍,以及对破戒者说戒律的话,这些人就不会欢喜听。而对于欲求财富者讲布施,对欲求生善趣者讲戒律,对欲求妙色者讲安忍,他们就会欢欢喜喜地接受。所以应当观察所化者到底喜欢听、适合听哪一种类型的法,然后有针对性地传授,等之后他们成为了法器的时候,就可以宣说甚深之法了。如果首先因为弟子与所说的法不相应而不欢喜的话,那么弟子的心相续就会失坏,这样就很难成为深法之器了。
月称菩萨还举了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个商人的女儿,丈夫去世后,因为非常贪恋她的丈夫,精神失常了。她把丈夫的尸体背在身上,就像丈夫还没有死一样,直到变成了骨架还一直背着。为了治愈她的病,一位一直在行持菩萨道,名叫美发的医生,也找了一具女人的尸体背在身上,说这是自己的妻子,这引起了疯女的注意,这样背了六个月,取得了疯女的信任后,一日趁疯女睡觉,医生将两具骷髅绑在一起,放入河中漂走了,然后叫醒疯女,装出很气愤的样子说,你的丈夫把我的妻子骗走了,要疯女赔他的妻子,并佯装要拿石头砸死她。疯女又是伤心,又非常惶恐,战战兢兢地请求医生的原谅,医生看时机已到,就说如果能听自己的话,就不找她报仇。这样疯女对医生产生了信心。这时医生给疯女开导了放下贪执、接受无常的教言,疯女也在此时幡然醒悟,恢复了理智。
这个公案,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编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有记载。对于这样一个精神失常的女人,一般人如果在街上遇到了,看到她背着一具尸体,会嫌弃她,甚至会打她、骂她。而那位良医,知道她是精神失常导致的,就对她产生出深深的悲愍。如果医生一开始就去给她开导无常的教言,那这个疯女因为听不懂,而不会对医生产生信任。医生根据她的病情,也去背了一具尸体,用这种独特的方法引起了病人的注意,并且逐渐让她产生了信任,最后再创造机缘,使疯女恢复了理智。这位良医,就是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的前世,佛就是经过无数次这样的修持而成就的,我们作为佛的弟子,也应该学习这种慈悲。
那么菩萨在如是为众生作利益时,众生即使被制止了一百次,但他还是继续做不合理事,对于这些人,菩萨就尤其应当对其悲愍。下面圣天菩萨讲解菩萨应该这样做的原因。
庚三、正说成办利他之善巧
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
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难词释义
痛爱:悲痛怜爱的意思。
颂文直解
譬如母亲对于生了病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加悲痛怜爱,与此相同,诸菩萨对于非圣者,尤其是恶业深重的众生,会施加更多的慈爱。
释义
母亲对于子女的爱虽然相同,但是对于生了重病的孩子,特别疼爱,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同样,具有悲愍心的菩萨,虽然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平等地给予慈悲,但是对特别具有罪恶的人,则更有悲愍。因为这些众生犯了严重的烦恼病,他们的相续被扰乱了,而去作了非法之事,造了严重的恶业。菩萨观察到了这些众生今世的痛苦,尤其还观察到了来世更猛烈的三恶趣苦,因此菩萨的悲心就更加强烈,就像地藏菩萨发下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所以会积极地去救度,而不会视而不见,更不会舍弃不管,所以即使这样恶劣的众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菩萨依然会尽可能地寻找机会,来帮助他们自省和觉悟。
这就像烧火的时候,堆的木材越多,火就越大。同样,菩萨缘他人的苦越多,产生的悲心就越深厚。
现在很多学佛人,对他人的错误,如果知道是烦恼深重导致的,能够理解和原谅的话,应该说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作为大乘弟子,这还不够,应该在理解和原谅的基础上,还要增上对他人的慈悲之心,不离不弃。这一点对于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现在也不一定马上能学到手,但是至少大家知道了大乘佛法这样的一个标准,并且在以后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来增上自己的修行。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
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
颂文直解
如是善巧的根本,即是以大悲心,与诸所化的种姓、根机、意乐相应的方式,进行教化。对于傲慢的人,为了调伏他们,菩萨会作他们的弟子;同样,对于相续清净的所化,则会作他们的师长等,以这种种的方便,令未知实相的有情,通达诸法实相。
释义
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就是以大悲心,对各种不同种姓、根机、意乐的众生,做与他们相应的饶益。那么有些贡高我慢的人,对于真正有功德的人,不作恭敬承事,为了调伏这样的一些人,菩萨就以作他们的弟子的方式,进行饶益。而如果弟子的相续清净,知惭有愧,那么菩萨作为师长就会直接教授给他们相应的法,调伏他们的烦恼,直至通达诸法的实相。
这就像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工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样城市才会健康运转。同样地,对于不同的众生来说,也需要契合众生的根机和意乐,用不同的身份去度化,这样才会有可能度化各式各样的众生。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良医,会开出不同的药方,运用各种不同的药材,来救治病人。同样,菩萨也会相应众生的根机,而采用不同的方便来饶益众生。
因为菩萨利益众生的心很纯净,那么他的悲心会更加坚固,这样他度化众生的力量会更加增强,这样就不会有他度化不了的众生。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讲解菩萨这样的功德。
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
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
颂文直解
犹如很善巧的良医,很少有因为医术不高而治疗不了的病。同样地,菩萨获得了善巧力后,不能度化的众生也就极为稀少了。
释义
菩萨善巧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菩萨了知有情根机的胜劣,并且运用四摄法度化众生,这样菩萨调伏有情的力量就非常强大,非所化之根机也就极为稀少。
四摄法即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一、布施摄,即是众生需要财物,则施以财物;众生需要佛法,则施以佛法;众生需要无畏,就施以无畏,这样就能使众生生起亲近心和信心,而使众生归附而修持佛法。二、爱语摄,即是随众生的根性而善言慰喻,使他们生起亲近心和信心,从而使众生归附而修持佛法。三、利行摄,即用身口意的善行利益众生,使众生归附而修持佛法。四、同事摄,即随众生根性,而与其共事,使他们共同获得利益,由此而使他们归附而修持佛法。
《四百论广释》中说:龙树菩萨住世时,国王的儿子贪恋一个女人,而生了严重的相思病,其他的医生怎么医治都不见好转。龙树菩萨知道王子这个病的前因后果,所以运用方便,使王子的贪欲烦恼寂灭下来,健康得到了恢复。所以菩萨因为了知并相应了众生的根机意乐,用四摄等方便进行饶益,所以能解决众生各种各样的无明烦恼,这样就几乎不会有菩萨度化不了的众生。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