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四)▪P2

  ..续本文上一页实际上还包含声、香、味、触三种欲尘。

  庚六、出家分三:一、出家缘;二、出俗相;三、入真相。

  辛一、出家缘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

  太子本来在王宫里享受五欲,后来是什么因缘而出家呢?

  这要讲到后来太子走出王宫,来到民间,见到了老病死的现象,立即觉悟到:世间的事都不久长,所谓的青春、健康、快乐等都只是一时假相,过后就一无所有,而且会有源源不断的苦降临。

  太子认识到世间纯一是苦之后,就对世间的五欲失去了兴趣,他心里有最大的问题要解决——就是怎么来超越轮回。这是当时出家的因缘。

  经上讲:净居天当时在东门化了一个老人,太子一看见就觉悟到:“时光迁流,身体不可靠。”他看见人到老年,身体的容貌、气力、六根等都明显衰败,就觉悟到身体不可靠。

  之后,净居天又在南门化了一个病人。太子看到他生病痛苦呻吟的情况,当时就觉悟到:原来身体是大苦聚!

  净居天又在西门化了一个死人,太子见到死尸,觉悟到一切世间都有死苦,为什么还这样放逸?

  最后在北门见到一位沙门,觉悟到还有出世离欲的人!这时就发起了学道的心。

  辛二、出俗相

  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

  “弃国财位”,这是指太子决心舍弃世间的五欲,他真正做出来了,他对贤美的妻子、对于世间的荣华富贵、五欲享受,都毫无耽著。

  这也是他见到世间一切法都会坏灭,毫无实义,就彻底放弃了对世间法的追求。放弃后寻求什么呢?就是寻求无上大道,寻求彻见真相,来断除一切虚妄的执著,而彻底超出苦的轮转,并且救度一切众生同出苦海。这样就选择入山学道。

  下面再解释“服乘白马”等后三句的意思:

  “服”是指衣服,包括宝冠、璎珞等;“乘”是指太子骑的白马。当时太子把宝冠、璎珞、白马等交给车匿,叫他送回王宫。发髻里的宝珠奉还父亲净饭王;脱下严饰身体的璎珞,供奉给姨母波阇波提;其余庄严身体的资具,送给妻子耶输陀罗。这些都托付车匿,让他回王城后送给家人。这也是为了让眷属知道,菩萨已经不贪在家名贵的装饰等。

  辛三、入真相

  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

  这一句是讲太子舍离世俗、现出家相的情况。

  当时太子自己用利剑剃除胡须和头发,发愿说:我现在已经剃除须发,我愿和一切众生断除烦恼和习气障碍。(“须发”表示烦恼丝。)

  这时候,天帝释提桓因就捧着佛的须发,迎回了虚空。太子剃除须发后,觉得再穿在家很好的衣服不如法。当时净居天就化成一个猎人,身披袈裟,现在太子面前。

  太子说:“你穿的是寂静服,是诸佛的标帜。你为什么穿它?”

  猎师回答:“我为了引诱鹿群。鹿群见我穿袈裟,觉得没有危险,就愿意靠近我,这样就容易捕杀鹿群。”

  太子说:“你为了杀生,不是为了求解脱,这样不好。我用珍妙的衣服来跟你换。”

  猎师说:“那好!”

  这样就脱下妙衣给了猎人,然后穿上法服。

  (“法服”就是袈裟,在《大集经》里称为“离染衣”,在《贤愚经》中叫做“出世服”。总之穿着袈裟是表示远离世间爱染,或超出世间。)

  庚七、苦行

  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随顺群生。

  太子现了出家相后,就端坐树下,做了六年苦行。这也是在五浊世界需要做的示现,目的是为了随顺众生。

  “行如所应”的意思是,这时示现的苦行应当跟外道仙人等的行为一样。也就是要示现像愚痴的外道和天人等那样,首先经过一段时间盲修,然后再舍弃,这样来调伏外道和天人,让他们觉悟外道是不究竟的道,不能得解脱。所以当时太子在森林里遍访外道的仙人,把他们所教的法全部都修成了,结果发现都不究竟,根本解决不了生死,因此全部放弃。

  庚八、诣道场

  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

  六年的苦行使太子身体消瘦,有如一根枯木。苦行的结果一无所得。太子想:再这样修下去毫无意义。因此就决定放弃苦行,来到泥连禅河洗除身体的污垢(“泥连河”翻为“金沙河”,所以这里说“沐浴金流”)。

  “示”也是指随顺世间而这样示现。南阎浮提是秽土,是不清净的世界。这里的众生由于内心有烦恼的尘垢,身体也就会出现各种污秽。所以太子也随顺世间,示现身体有污垢要洗涤。实际上菩萨的身体本来清净,毫无污垢。

  《因果经》上讲:太子洗浴完毕,身体特别虚弱,没气力上岸。天神就下来,按低树枝,让菩萨攀着树枝上岸。

  灵禽翼从,往诣道场。

  经中说到:菩萨沐浴完毕,又吃了善生女的乳糜,气色很好,有了光泽,就前往道场。这时有五百只青色鸟雀飞腾在空中,向右旋绕着菩萨。彩色的祥云映着菩萨的身体,香风吹拂。

  五百青雀跟在菩萨身边,叫做“灵禽翼从”。又可以说“灵禽”表示同行眷属。唐译说到:“龙王迎赞,诸菩萨众右绕,称扬菩萨。”按照《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就在这时,宿世的同行菩萨们都云集而来,以种种庄严恭敬供养。”总之,或者说五百青雀,或者说菩萨围绕,都是指宿世同行菩萨,只是随人业感不同,而见到不同的现象。

  这里说“道场”,是指摩竭陀国菩提树下佛成道的场所。佛在这里成道,因此叫做“道场”。“道”是指菩提;“场”是指成道的处所。好比说“操场”是指做体操的场所;“赛场”是指比赛的场所。过去的“道”有菩提的意思。所谓悟道、得道、成道的“道”都是指菩提。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吉祥”是一个化现的刈草人的名字。

  关于这段情节,佛在经上这样讲到:我当时离伽耶城不远,来到阿输陀树下。吉安等的百千太子都想:菩萨要在这里端坐,一定需要资具,我们应该奉献天草。想完,就自称“吉祥”,把清净柔软的天草奉献给菩萨。菩萨接手后,铺在地上,跏趺而坐。其他经也称为“吉利”、“吉祥”,都是指同一个人。

  刈草人自称“我叫吉祥”来给佛献草,这是菩萨决定成就无上正觉的先兆,所以草也叫做“吉祥”。“感”,是动人心的意思。“徵”,是徵验的意思。事情有一种先兆,叫做“徵”。

  《净影疏》里解释:在菩萨即将成道时感得这样的相兆作为徵瑞,知道自己决定要成就吉祥果,因此称为“吉祥感徵”。这就是以献草的人叫做“吉祥”,来表示自己将要圆成功果,叫做“表彰功祚”。当时菩萨哀怜吉祥献草的一片诚心,就接受了他的供养。接过草后,把草敷在菩提树下,跏趺而坐。

  按照菩萨的境界来说,当时是见到佛坐在金刚座上成佛,就像《涅槃经》所说。但凡夫和二乘只见到佛接受了吉祥供奉的草,敷在座位上端坐。这都是随各人心的状况,而见到不同的相。

  (“金刚座”,是指往昔贤劫最初世界形成的时候,跟大地一起显现,从最下面的金轮开始,一直升到地表为止,以金刚所成,方圆一百多步。贤劫千佛成佛时,都坐在金刚座上入金刚定,所以叫做“金刚座”。)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