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十七)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十七)

  第二十二、菩萨一生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叫“菩萨一生补处愿”或“圆成普贤之德愿”。

  愿的大意是:法藏菩萨看到有些国土的菩萨行菩提道,需要经历多劫,而且只有逐地地渐进,又有住于七地沉空之难,或者虽做种种佛事,化现的事业不自在,有很多障碍。为此兴起悲愿,使一切净土菩萨都能超越诸位,速证一生补处,现前修习普贤行愿,无论是自利或他利功德,都能自在无碍地成就。这就是弥陀悲愿的所在。

  这一愿里有三层内容:一、“他方菩萨来生,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这是以弥陀本愿加持菩萨,使他决定修到一生补处地位;二、从“除其本愿”到“无上正真之道”之间,是说得到弥陀本愿加被,而能自在所化;三、“超出常伦”等一句,是说现起还相所得的利益。

  一、弥陀本愿加持往生菩萨,决定到达一生补处

  经文上讲的“他方佛土诸菩萨众”,实际是指西方净土的一切菩萨,唐译里说:“于彼国中所有菩萨。”《阿弥陀经》也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所谓“一生补处”,就是像弥勒菩萨那样一生就候补佛位。因为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所以叫“一生”。这一品最细的无明,势力最大,只有金刚智慧才能破除,而一破除就证到佛位,所以叫“一生补处”。

  二、净土菩萨得弥陀本愿加持,而能自在所化

  1、解释“除其本愿,自在所化”

  前面讲到往生的菩萨都一定修到一生补处。接着“除其本愿”这四个字是指还有一类菩萨,不处在一生补处地位,自己想处在下位利益众生。在宋译里讲到现在和未来的一切菩萨,一往生就能证到无上菩提,这叫做“一生补处”。如果有菩萨以本愿力而入在生死界中,作狮子吼利益有情,我使他随意而作佛事,这就是“自在所化”的意思。所以“除其本愿”是指净土菩萨如果不想住在一生补处地位,而愿意处在下地普度众生、普作佛事,佛也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如愿以偿。所以宋译说:“我令随意而作佛事。”从这句话看出,净土菩萨能做到自在地教化众生,是因为得到了弥陀愿海的加持。

  《往生论注》里说,净土的回向有往相和还相两种。往相的回向是指:我和一切众生同生阿弥陀佛的国土;还相的回向是指:往生成就之后,立即回入十方世界,普度众生。“自在所化”,指菩萨教化众生,像观音菩萨那样普门示现。随众生的欲乐,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叫“自在而化”。

  2、总说菩萨成就三种精进

  就这一类以还相入教化地的菩萨,“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这是总说菩萨的功德,也是弥陀愿海加被的结果。

  “为众生故”是总的前提,是指自己入了涅槃境地,由大悲起用而自然化现十方。是为众生的缘故,示现种种应化身,并宣说无量佛法。“为众生故”是总的前提。后三句是菩萨实证的功德。也就是真实成就了三种精进——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和饶益有情精进。“被弘誓铠”是披甲精进;“积累德本”是摄善法精进;“度脱一切”是饶益有情精进。

  《瑜伽师地论》里说到,诸菩萨在发起加行精进之前,心力勇悍,首先披上誓愿铠甲:如果我为解除一个有情的苦难,需要以一千大劫为一昼夜住在地狱中,像这样,经极漫长的时间才证得菩提,假使比这个时间还要漫长百千俱胝倍,才证得菩提,我的勇悍也不会退缩。如果能这样披上坚固誓愿铠甲,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退心。

  “摄善法精进”指的是在一切善法上精进,比如为圆满布施度而加行,直到圆满成就了布施度为止。所以,摄善法精进,就是为了成满一切内心的功德,任何善法都勇猛精进地去行持,都使它圆满完成。唯有这种精进,才成为能修证、能成就菩萨一切善法的最胜因缘。

  “饶益有情精进”就是对于《菩萨戒品》所说十一种饶益有情事业,都精进地行持。

  “被弘誓铠”是一个比喻。“铠”是指古代战争中,在对敌作战时要披上铠甲,它是钢铁所成,能保护身体,不被刀剑所伤。比喻菩萨回入生死界、降伏魔军的时候,以坚固誓愿作为铠甲,这个誓愿比金石还坚固,因此入在生死里不会被烦恼和外魔所伤,不会退转。这样以大愿的威力,确实是恒时在众生界中顺应众生的因缘,永无疲厌地做教化事业。以自己积功累德为根本,叫“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以内在具足功德,就能摄化和度脱一切众生。所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是要有内在真实的修证,有功德庄严;“度脱一切”是内在有修证,自然起度生的大用。

  3、进一步分说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如来”,这一句是说极乐世界菩萨的摄善法精进。是指由供养十方诸佛,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而开导教化无量众生,把众生一一安立在无上正道中。弥陀愿海恒时加持净土菩萨,圆满这广大的普贤行愿。

  这也就是《往生论注》所说,成就菩萨庄严四种功德。“游诸佛国”等,就是论注所说,菩萨得到报生三昧(果报所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够一处、一念、一时遍入十方世界,对于诸佛法会中的大众作种种供养。这是无作妙德,不动而至,无前无后,又能遍至十方。这是不离本位,无所动摇,无有前后往来的相,能一时化现在十方无数国土,圆成一切佛事。这样由遍游佛国而施作佛事,积累功德,叫做“修菩萨行”。唐译说的“修大涅槃”,说的就是修无住妙行。

  “开化恒沙无量众生”等,是讲到下化众生的方便。《往生论注》里说:“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住种种世间,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就是指的开化恒沙众生。“开化”就是在众生烦恼心中开出如来正觉,由此把一切众生安立在无上正道中。

  三、净土菩萨现起“还相”所得的利益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获得“还相”的利益。无论是位居补处,或不愿位居补处,示现住于下地,随缘自在教化众生,都有这两种利益,这是总的讲到还相的修习普贤之德。再说得明白一点,所谓的“还相利益”,就是指能成就普贤行愿。像《普贤行愿品》所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如果是住在一生补处地位,那就像弥勒菩萨那样,先住在兜率内院为菩萨说法,时节因缘一到,就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成为一期佛法的教主。但也有不示现补处身份,而愿意在无量世界里随顺众生,普门示现。无论如何这两种情况都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安住在补处地位,当然归于普贤之德,教化无量秽土众生。愿意住在下位的菩萨也从此出净土门,示现利他教化地的果德。也是回入世间,修习普贤行愿。

  “常伦”就是通常按照十地位次,逐地升进的方式。净土菩萨不一定要像这样渐次地升进,而可以顿超、顿证。善导大师说:“十地愿行自然彰。(就是自然彰显十地的大愿大行。)”

  “现前”,指现前就能修习普贤行愿,而不必经历很长时间。《探玄记》里说:“德周法界,曰普;用顺成善,称贤。”自心的妙德周遍法界,随缘而任运显现身口意的妙行,叫做“现前修习”。这不是指仅仅只发起随学普贤行愿的意乐,而是能实际去修普贤大行,这就是出净土的妙德。

  本经序分里说的示现八相成道,随顺众生类而化现、说法,安住如幻三昧,作如幻佛事等,都是修习普贤行愿。其中说到:“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就是出净土的普贤大行。之后,“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等等,也是以遍法界心,应众生的因缘而随类化现。这种周遍、无尽、自在的德相,就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总结:

  净土法门有往相和还相两种回向。前往净土,叫做“往相”。在净土成就了自利功德,就到达了教化地,叫做“还相”。就是回入十方世界普度众生的意思。成佛的路就分这两步来走。“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指得到了还相的利益。指从西方净土出来,入到生死“园林游戏地门”,之后在十方世界中修习普贤行愿。

  所以,阿弥陀佛对于众生一开始怎么生净土,然后净土成就功德又怎么出净土,整个一套全部以愿力加持好了,这是最圆满的关怀和护念。从最初往生净土超脱生死圆成自利功德,到最终出净土普化十方、圆成佛道,整个愿海的加持内涵无比地圆满。在空间上,是普度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在时间上,是尽未来无数劫相续不断地救度;在方便上,有至简至易的十念必生大愿;在往生净土的利益上,有顿时具足如佛一般的相好、极其广大的智慧、辩才、神通等;在一生成佛上,有一往生就入正定聚永不退转,不起任何我和我所的心念,进而寂灭一切分别、诸根寂静,证得无住涅槃;在圆成无量功德和事业上,有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等等。总之,需要具足哪些功德,佛在因地就已经思维妥善。怎么来加持你,让你做到一时遍入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海会。如果有愿回入十方、普度众生,佛仍然以愿力加被,使你不退菩提心,不堕恶趣,而且一切教化事业都能自在如意。

  这样一一去思维,才知道弥陀愿海惠予我们众生无量无边的真实之利,这种饶益是速疾的、是周到的,涵盖了菩提道所有重要…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