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七)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七)

  第二十二、菩薩一生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叫“菩薩一生補處願”或“圓成普賢之德願”。

  願的大意是:法藏菩薩看到有些國土的菩薩行菩提道,需要經曆多劫,而且只有逐地地漸進,又有住于七地沈空之難,或者雖做種種佛事,化現的事業不自在,有很多障礙。爲此興起悲願,使一切淨土菩薩都能超越諸位,速證一生補處,現前修習普賢行願,無論是自利或他利功德,都能自在無礙地成就。這就是彌陀悲願的所在。

  這一願裏有叁層內容:一、“他方菩薩來生,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是以彌陀本願加持菩薩,使他決定修到一生補處地位;二、從“除其本願”到“無上正真之道”之間,是說得到彌陀本願加被,而能自在所化;叁、“超出常倫”等一句,是說現起還相所得的利益。

  一、彌陀本願加持往生菩薩,決定到達一生補處

  經文上講的“他方佛土諸菩薩衆”,實際是指西方淨土的一切菩薩,唐譯裏說:“于彼國中所有菩薩。”《阿彌陀經》也說:“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所謂“一生補處”,就是像彌勒菩薩那樣一生就候補佛位。因爲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所以叫“一生”。這一品最細的無明,勢力最大,只有金剛智慧才能破除,而一破除就證到佛位,所以叫“一生補處”。

  二、淨土菩薩得彌陀本願加持,而能自在所化

  1、解釋“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前面講到往生的菩薩都一定修到一生補處。接著“除其本願”這四個字是指還有一類菩薩,不處在一生補處地位,自己想處在下位利益衆生。在宋譯裏講到現在和未來的一切菩薩,一往生就能證到無上菩提,這叫做“一生補處”。如果有菩薩以本願力而入在生死界中,作獅子吼利益有情,我使他隨意而作佛事,這就是“自在所化”的意思。所以“除其本願”是指淨土菩薩如果不想住在一生補處地位,而願意處在下地普度衆生、普作佛事,佛也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如願以償。所以宋譯說:“我令隨意而作佛事。”從這句話看出,淨土菩薩能做到自在地教化衆生,是因爲得到了彌陀願海的加持。

  《往生論注》裏說,淨土的回向有往相和還相兩種。往相的回向是指:我和一切衆生同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還相的回向是指:往生成就之後,立即回入十方世界,普度衆生。“自在所化”,指菩薩教化衆生,像觀音菩薩那樣普門示現。隨衆生的欲樂,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爲說法,這叫“自在而化”。

  2、總說菩薩成就叁種精進

  就這一類以還相入教化地的菩薩,“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這是總說菩薩的功德,也是彌陀願海加被的結果。

  “爲衆生故”是總的前提,是指自己入了涅槃境地,由大悲起用而自然化現十方。是爲衆生的緣故,示現種種應化身,並宣說無量佛法。“爲衆生故”是總的前提。後叁句是菩薩實證的功德。也就是真實成就了叁種精進——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和饒益有情精進。“被弘誓铠”是披甲精進;“積累德本”是攝善法精進;“度脫一切”是饒益有情精進。

  《瑜伽師地論》裏說到,諸菩薩在發起加行精進之前,心力勇悍,首先披上誓願铠甲:如果我爲解除一個有情的苦難,需要以一千大劫爲一晝夜住在地獄中,像這樣,經極漫長的時間才證得菩提,假使比這個時間還要漫長百千俱胝倍,才證得菩提,我的勇悍也不會退縮。如果能這樣披上堅固誓願铠甲,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退心。

  “攝善法精進”指的是在一切善法上精進,比如爲圓滿布施度而加行,直到圓滿成就了布施度爲止。所以,攝善法精進,就是爲了成滿一切內心的功德,任何善法都勇猛精進地去行持,都使它圓滿完成。唯有這種精進,才成爲能修證、能成就菩薩一切善法的最勝因緣。

  “饒益有情精進”就是對于《菩薩戒品》所說十一種饒益有情事業,都精進地行持。

  “被弘誓铠”是一個比喻。“铠”是指古代戰爭中,在對敵作戰時要披上铠甲,它是鋼鐵所成,能保護身體,不被刀劍所傷。比喻菩薩回入生死界、降伏魔軍的時候,以堅固誓願作爲铠甲,這個誓願比金石還堅固,因此入在生死裏不會被煩惱和外魔所傷,不會退轉。這樣以大願的威力,確實是恒時在衆生界中順應衆生的因緣,永無疲厭地做教化事業。以自己積功累德爲根本,叫“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以內在具足功德,就能攝化和度脫一切衆生。所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是要有內在真實的修證,有功德莊嚴;“度脫一切”是內在有修證,自然起度生的大用。

  3、進一步分說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如來”,這一句是說極樂世界菩薩的攝善法精進。是指由供養十方諸佛,積累無量無邊的功德,而開導教化無量衆生,把衆生一一安立在無上正道中。彌陀願海恒時加持淨土菩薩,圓滿這廣大的普賢行願。

  這也就是《往生論注》所說,成就菩薩莊嚴四種功德。“遊諸佛國”等,就是論注所說,菩薩得到報生叁昧(果報所生叁昧),以叁昧神力,能夠一處、一念、一時遍入十方世界,對于諸佛法會中的大衆作種種供養。這是無作妙德,不動而至,無前無後,又能遍至十方。這是不離本位,無所動搖,無有前後往來的相,能一時化現在十方無數國土,圓成一切佛事。這樣由遍遊佛國而施作佛事,積累功德,叫做“修菩薩行”。唐譯說的“修大涅槃”,說的就是修無住妙行。

  “開化恒沙無量衆生”等,是講到下化衆生的方便。《往生論注》裏說:“于無量世界,無佛法僧,住種種世間,種種教化,度脫一切衆生,常作佛事”,就是指的開化恒沙衆生。“開化”就是在衆生煩惱心中開出如來正覺,由此把一切衆生安立在無上正道中。

  叁、淨土菩薩現起“還相”所得的利益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就是獲得“還相”的利益。無論是位居補處,或不願位居補處,示現住于下地,隨緣自在教化衆生,都有這兩種利益,這是總的講到還相的修習普賢之德。再說得明白一點,所謂的“還相利益”,就是指能成就普賢行願。像《普賢行願品》所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如果是住在一生補處地位,那就像彌勒菩薩那樣,先住在兜率內院爲菩薩說法,時節因緣一到,就降生人間,示現八相成道,成爲一期佛法的教主。但也有不示現補處身份,而願意在無量世界裏隨順衆生,普門示現。無論如何這兩種情況都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安住在補處地位,當然歸于普賢之德,教化無量穢土衆生。願意住在下位的菩薩也從此出淨土門,示現利他教化地的果德。也是回入世間,修習普賢行願。

  “常倫”就是通常按照十地位次,逐地升進的方式。淨土菩薩不一定要像這樣漸次地升進,而可以頓超、頓證。善導大師說:“十地願行自然彰。(就是自然彰顯十地的大願大行。)”

  “現前”,指現前就能修習普賢行願,而不必經曆很長時間。《探玄記》裏說:“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善,稱賢。”自心的妙德周遍法界,隨緣而任運顯現身口意的妙行,叫做“現前修習”。這不是指僅僅只發起隨學普賢行願的意樂,而是能實際去修普賢大行,這就是出淨土的妙德。

  本經序分裏說的示現八相成道,隨順衆生類而化現、說法,安住如幻叁昧,作如幻佛事等,都是修習普賢行願。其中說到:“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就是出淨土的普賢大行。之後,“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其所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衆異像。爲男爲女,無所不變”等等,也是以遍法界心,應衆生的因緣而隨類化現。這種周遍、無盡、自在的德相,就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總結:

  淨土法門有往相和還相兩種回向。前往淨土,叫做“往相”。在淨土成就了自利功德,就到達了教化地,叫做“還相”。就是回入十方世界普度衆生的意思。成佛的路就分這兩步來走。“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就是指得到了還相的利益。指從西方淨土出來,入到生死“園林遊戲地門”,之後在十方世界中修習普賢行願。

  所以,阿彌陀佛對于衆生一開始怎麼生淨土,然後淨土成就功德又怎麼出淨土,整個一套全部以願力加持好了,這是最圓滿的關懷和護念。從最初往生淨土超脫生死圓成自利功德,到最終出淨土普化十方、圓成佛道,整個願海的加持內涵無比地圓滿。在空間上,是普度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在時間上,是盡未來無數劫相續不斷地救度;在方便上,有至簡至易的十念必生大願;在往生淨土的利益上,有頓時具足如佛一般的相好、極其廣大的智慧、辯才、神通等;在一生成佛上,有一往生就入正定聚永不退轉,不起任何我和我所的心念,進而寂滅一切分別、諸根寂靜,證得無住涅槃;在圓成無量功德和事業上,有上供諸佛、下化衆生等等。總之,需要具足哪些功德,佛在因地就已經思維妥善。怎麼來加持你,讓你做到一時遍入十方世界,供養諸佛海會。如果有願回入十方、普度衆生,佛仍然以願力加被,使你不退菩提心,不墮惡趣,而且一切教化事業都能自在如意。

  這樣一一去思維,才知道彌陀願海惠予我們衆生無量無邊的真實之利,這種饒益是速疾的、是周到的,涵蓋了菩提道所有重要…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