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何处?(上)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佛七期间本来是不讲经说法的,但是今天略有不同,主要是希望能让大家正确、深入地了解纯正的净土法义,同时让念佛落实在家庭、士农工商,以及行住坐卧当中,让念佛与生活融合一体,真正做到“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而不是一定要到道场来才能念佛,也不是庆祝弥陀诞、打佛七才是念佛的时间。

  今天要和大家研讨的主题是“佛在何处”。共分七点,皆引经据论来简要说明。

  有人会问念佛的人:“某某人啊,你那么深信阿弥陀佛,那么虔诚地念佛,那你有看过阿弥陀佛吗?阿弥陀佛在哪里啊?”

  对于他人这样的质问,有的人往往不知如何回答。今天我们就先针对这个题目来探讨。除此之外,我们如果能够了解阿弥陀佛在何处,这样对信仰阿弥陀佛,信受弥陀的救度也会更深切,而且念佛就会很主动、很踊跃。

  若说佛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这已超出现在天文学家所能探知了解的范围,这样信得来吗?不容易让人相信;若说在我们面前,那你有看到吗?一辈子念佛也不一定有看到佛,除非有特殊机缘才看得到,但大部分的人还是没看到佛。甚至我们念佛,有时候也会怀疑阿弥陀佛真的听到了吗?我在拜佛,阿弥陀佛真的看到了吗?我在忆佛想佛,阿弥陀佛是否知道我在想他?阿弥陀佛是那么高高在上,而我是这么卑微,怎么能够企盼阿弥陀佛垂怜于我?阿弥陀佛是清净的、崇高的、伟大的,我这样污秽、卑贱的人,阿弥陀佛难道真的会包容我、接纳我、不舍弃我吗?到底佛在何处?与我是亲还是疏?是近还是远?与我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又有人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跑到了西天。”佛到底在哪里?这是许多人不免会困惑的问题之一。

  其实,对念佛人来讲,阿弥陀佛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学习圣道法门的人,他们也认为佛就在他的心中,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自性之中就有佛,就有净土。但这只是一种理解,一种观念。

  怎么说呢?阿弥陀佛是经过五劫思维而发四十八大愿,并且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才成佛的,成佛之后的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是“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即使我们都有佛性,有一天证悟成佛了,跟阿弥陀佛还是无法比较的。

  虽说从平等门来讲,佛佛道同,同破无明,同证真如,可是因地发愿以及修行的内容、范围、时间、各有不同,因此果地摄受众生就不一样,所以有平等门,也有差别门,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即使我们都有佛性,知道有佛性,也能顺口谈空,但我们毕竟都还是十足的凡夫,贪瞋痴丝毫没有断,逢缘遇境还是凡夫的性情、凡夫的脾气。有一首偈语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但这是属于自力难行的圣道门,因为,我们即使了解自心都有灵山塔,但是起心动念却都跟灵山塔背道而驰,烦恼纠缠不清,妄想杂念纷飞难停。

  阿弥陀佛在哪里?我分七点来说明。

  一、佛在西方,经文分明故。

  二、佛在十方,光寿无量故。

  三、佛在名号,名体一如故。

  四、佛在口中,一念即显,不念不显故。

  五、佛在顶上,念佛之人故。

  六、佛在身中,惠真实利故。

  七、佛在心中,生佛一体故。

  这七个小标下面各有法语,都很殊胜,几乎把我们这个法门核心的法语都容纳进来了。

  一、佛在西方,经文分明故。

  《小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大经》: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庄严经》: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观经》: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佛在西方,经文分明故第一点是引用净土三经经文,也就是《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以及《无量寿经》的同本异译《庄严经》。这几段经文都清楚明白地说明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在西方。

  《小经》就是《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主动呼唤舍利弗,前后总共呼唤三十六次,显示悲心恳切。经文一开始就指方立相地说出极乐世界的位置方向,以及有一尊阿弥陀佛,现在、未来一再呼唤我们接受他慈悲无条件的救度。

  释迦牟尼佛这样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简短三句,明确地指出极乐世界的方向位置,这就是“指方”,让我们有归宿的地方,有一个目标可以依靠,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不晓得要归往何处。如果说极乐世界也在西方、也在东方、也在上方、也在下方,那我们就会无所适从,所以释迦牟尼佛单单指出就在西方,那我们就没有第二个选择,而且自始至终、从一而终就是同样这一个选择,这就是指方的目的。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就是立相。佛高高在上,是清净无染的,而我们众生污染卑贱,为了要让我们这样有分别、有执着的众生有一个依靠的对象,所以指出“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来让我们依靠,让我们全身心归命。看到这一句,我们就能归命于弥陀,愿生于极乐。

  所以,净土法门是讲“有”的法门──“二有”:有“西方”弥陀净土,有“佛”号阿弥陀。因此我们强调“指方立相”,从“有”入门,从“有”下手。从“有分别的”先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于极乐世界证入平等无分别的自性的真如实相而成佛。

  如果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认为我们自性本身就是佛,本性本心就是净土,心净即国土净,这对我们来讲是做不到的。

  “一息不来,便成后世,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虽然众生都有佛性,但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让佛性显现;我们有贪瞋痴无明烦恼,靠自己的力量没办法断除;旷劫以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无穷的轮回当中,我们造了无量无边无限际的罪业没办法偿还。而且所谓“唯心净土”,并不是口上说说就成就了,没那么容易,烦恼没断怎么能够显现净土?没有彻证佛性,真正的净土是显现不出来的。

  因此,经典上说“唯佛一人居净土,三贤十圣住果报。”也就是说,声闻、缘觉,乃至小圣菩萨、大圣菩萨,都还在果报当中;也就是说他们还在一步一步的修行,尚在逐逐进阶的过程当中,还没有到达真正的极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有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才堪称真正的呈现净土。

  净土宗与其他法门的判教是不一样的,净土法门坚定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所以净土法门的纲格就是“指方立相”;而禅宗有所谓的“念佛一声,漱口三天”,不准参禅者念佛,以免混淆。由此可知,在法门上,两者完全是不一样的。

  今现在说法:现在是什么时候?是二O一三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阿弥陀佛现在在说法,而且正觉法音,响流十方,所以在极乐世界等同在十方世界,因为“广长舌相遍布三千大千世界”。

  阿弥陀佛说什么法呢?阿弥陀佛说:“众生啊,你们要专一念佛,快快往生我的极乐世界,才能获得究竟永恒的自在安乐。”也就是《庄严经》所讲的: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也是弥陀的呼唤,如同善导大师“二河白道喻”所说的:“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的弥陀呼唤声。

  《大经》也说: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小经》说弥陀净土是“极乐”,《无量寿经》说是“安乐”或“安养”,《观无量寿经》也说“极乐”,《往生论》说“莲花藏世界”,意思内涵都是一样的。

  极乐也好、安乐也好,这里所指的“乐”跟凡夫的“乐”是完全不一样的。凡夫的乐是苦乐相对的乐,乐受之后就是苦(坏苦)。极乐世界的乐离开相对,是绝对之乐。法界中只有佛才有绝对之乐,声闻、缘觉、菩萨都还在进阶当中,到了这个阶位,望向前面的阶位,前面还有殊胜的境界,岂不是心境就有前后上下的不同。到了佛就究竟了,就不生不灭了,所以不生不灭的乐才是真正的乐,是唯一、究竟的乐。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乐,也就是到达“无为”的乐,因此善导大师解释极乐世界就说:“极乐无为涅槃界”。

  极乐世界是无为的、涅槃的、不生不灭的,不必经过时间、阶位、造作的。一旦往生到这样的境界,就天生自然、天性自然、自自然然、法尔自然享受这样的乐,所以说“无为涅槃界”。那这样的果报,要什么样的因才能获得呢?

  善导大师说:“随缘杂善恐难生”,随缘杂善要往生这样的境界不可能。“故使如来选要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面就清楚、明白地选出要专念弥陀──“教念弥陀专复专”。今天有时间,你就专一念佛,不假其他方便,因为说不定今天就往生极乐世界了;假设寿命延长,有明天,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若七年……你就尽一辈子专念弥陀名号,简单、方便、不复杂、不困难,一心、无二心地,专一而不杂乱地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

  所以这样的极乐世界、安乐世界、安养世界、莲花藏世界,只要念佛就能够进入,不用假借其他宗派、其他法门的修行方法。当然一个学佛人也好,念佛人也好,不论圣道门、净土门,该尽的人生义务,该实践的人伦道德都要尽本分去做,如同我门宗风俗谛所说的:“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这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本分,与往生、不往生无关…

《佛在何处?(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在何处?(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