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蓮友:
佛七期間本來是不講經說法的,但是今天略有不同,主要是希望能讓大家正確、深入地了解純正的淨土法義,同時讓念佛落實在家庭、士農工商,以及行住坐臥當中,讓念佛與生活融合一體,真正做到“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而不是一定要到道場來才能念佛,也不是慶祝彌陀誕、打佛七才是念佛的時間。
今天要和大家研討的主題是“佛在何處”。共分七點,皆引經據論來簡要說明。
有人會問念佛的人:“某某人啊,你那麼深信阿彌陀佛,那麼虔誠地念佛,那你有看過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在哪裏啊?”
對于他人這樣的質問,有的人往往不知如何回答。今天我們就先針對這個題目來探討。除此之外,我們如果能夠了解阿彌陀佛在何處,這樣對信仰阿彌陀佛,信受彌陀的救度也會更深切,而且念佛就會很主動、很踴躍。
若說佛在十萬億佛土之外,這已超出現在天文學家所能探知了解的範圍,這樣信得來嗎?不容易讓人相信;若說在我們面前,那你有看到嗎?一輩子念佛也不一定有看到佛,除非有特殊機緣才看得到,但大部分的人還是沒看到佛。甚至我們念佛,有時候也會懷疑阿彌陀佛真的聽到了嗎?我在拜佛,阿彌陀佛真的看到了嗎?我在憶佛想佛,阿彌陀佛是否知道我在想他?阿彌陀佛是那麼高高在上,而我是這麼卑微,怎麼能夠企盼阿彌陀佛垂憐于我?阿彌陀佛是清淨的、崇高的、偉大的,我這樣汙穢、卑賤的人,阿彌陀佛難道真的會包容我、接納我、不舍棄我嗎?到底佛在何處?與我是親還是疏?是近還是遠?與我的關系究竟是怎麼樣?又有人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大殿,學佛叁年佛跑到了西天。”佛到底在哪裏?這是許多人不免會困惑的問題之一。
其實,對念佛人來講,阿彌陀佛永遠在我們的心中。
學習聖道法門的人,他們也認爲佛就在他的心中,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自性之中就有佛,就有淨土。但這只是一種理解,一種觀念。
怎麼說呢?阿彌陀佛是經過五劫思維而發四十八大願,並且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才成佛的,成佛之後的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是“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即使我們都有佛性,有一天證悟成佛了,跟阿彌陀佛還是無法比較的。
雖說從平等門來講,佛佛道同,同破無明,同證真如,可是因地發願以及修行的內容、範圍、時間、各有不同,因此果地攝受衆生就不一樣,所以有平等門,也有差別門,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即使我們都有佛性,知道有佛性,也能順口談空,但我們畢竟都還是十足的凡夫,貪瞋癡絲毫沒有斷,逢緣遇境還是凡夫的性情、凡夫的脾氣。有一首偈語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但這是屬于自力難行的聖道門,因爲,我們即使了解自心都有靈山塔,但是起心動念卻都跟靈山塔背道而馳,煩惱糾纏不清,妄想雜念紛飛難停。
阿彌陀佛在哪裏?我分七點來說明。
一、佛在西方,經文分明故。
二、佛在十方,光壽無量故。
叁、佛在名號,名體一如故。
四、佛在口中,一念即顯,不念不顯故。
五、佛在頂上,念佛之人故。
六、佛在身中,惠真實利故。
七、佛在心中,生佛一體故。
這七個小標下面各有法語,都很殊勝,幾乎把我們這個法門核心的法語都容納進來了。
一、佛在西方,經文分明故。
《小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大經》: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刹。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莊嚴經》: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觀經》: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佛在西方,經文分明故”。第一點是引用淨土叁經經文,也就是《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以及《無量壽經》的同本異譯《莊嚴經》。這幾段經文都清楚明白地說明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在西方。
《小經》就是《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主動呼喚舍利弗,前後總共呼喚叁十六次,顯示悲心懇切。經文一開始就指方立相地說出極樂世界的位置方向,以及有一尊阿彌陀佛,現在、未來一再呼喚我們接受他慈悲無條件的救度。
釋迦牟尼佛這樣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簡短叁句,明確地指出極樂世界的方向位置,這就是“指方”,讓我們有歸宿的地方,有一個目標可以依靠,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不曉得要歸往何處。如果說極樂世界也在西方、也在東方、也在上方、也在下方,那我們就會無所適從,所以釋迦牟尼佛單單指出就在西方,那我們就沒有第二個選擇,而且自始至終、從一而終就是同樣這一個選擇,這就是指方的目的。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就是立相。佛高高在上,是清淨無染的,而我們衆生汙染卑賤,爲了要讓我們這樣有分別、有執著的衆生有一個依靠的對象,所以指出“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來讓我們依靠,讓我們全身心歸命。看到這一句,我們就能歸命于彌陀,願生于極樂。
所以,淨土法門是講“有”的法門──“二有”:有“西方”彌陀淨土,有“佛”號阿彌陀。因此我們強調“指方立相”,從“有”入門,從“有”下手。從“有分別的”先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于極樂世界證入平等無分別的自性的真如實相而成佛。
如果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認爲我們自性本身就是佛,本性本心就是淨土,心淨即國土淨,這對我們來講是做不到的。
“一息不來,便成後世,一失人身,萬劫難複。”雖然衆生都有佛性,但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讓佛性顯現;我們有貪瞋癡無明煩惱,靠自己的力量沒辦法斷除;曠劫以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無窮的輪回當中,我們造了無量無邊無限際的罪業沒辦法償還。而且所謂“唯心淨土”,並不是口上說說就成就了,沒那麼容易,煩惱沒斷怎麼能夠顯現淨土?沒有徹證佛性,真正的淨土是顯現不出來的。
因此,經典上說“唯佛一人居淨土,叁賢十聖住果報。”也就是說,聲聞、緣覺,乃至小聖菩薩、大聖菩薩,都還在果報當中;也就是說他們還在一步一步的修行,尚在逐逐進階的過程當中,還沒有到達真正的極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唯有達到無上正等正覺,才堪稱真正的呈現淨土。
淨土宗與其他法門的判教是不一樣的,淨土法門堅定確實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所以淨土法門的綱格就是“指方立相”;而禅宗有所謂的“念佛一聲,漱口叁天”,不准參禅者念佛,以免混淆。由此可知,在法門上,兩者完全是不一樣的。
“今現在說法”:現在是什麼時候?是二O一叁年農曆十一月十六日,阿彌陀佛現在在說法,而且正覺法音,響流十方,所以在極樂世界等同在十方世界,因爲“廣長舌相遍布叁千大千世界”。
阿彌陀佛說什麼法呢?阿彌陀佛說:“衆生啊,你們要專一念佛,快快往生我的極樂世界,才能獲得究竟永恒的自在安樂。”也就是《莊嚴經》所講的:
輪回諸趣衆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衆生。
這也是彌陀的呼喚,如同善導大師“二河白道喻”所說的:“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的彌陀呼喚聲。
《大經》也說:
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刹,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小經》說彌陀淨土是“極樂”,《無量壽經》說是“安樂”或“安養”,《觀無量壽經》也說“極樂”,《往生論》說“蓮花藏世界”,意思內涵都是一樣的。
極樂也好、安樂也好,這裏所指的“樂”跟凡夫的“樂”是完全不一樣的。凡夫的樂是苦樂相對的樂,樂受之後就是苦(壞苦)。極樂世界的樂離開相對,是絕對之樂。法界中只有佛才有絕對之樂,聲聞、緣覺、菩薩都還在進階當中,到了這個階位,望向前面的階位,前面還有殊勝的境界,豈不是心境就有前後上下的不同。到了佛就究竟了,就不生不滅了,所以不生不滅的樂才是真正的樂,是唯一、究竟的樂。極樂世界就是這樣的樂,也就是到達“無爲”的樂,因此善導大師解釋極樂世界就說:“極樂無爲涅槃界”。
極樂世界是無爲的、涅槃的、不生不滅的,不必經過時間、階位、造作的。一旦往生到這樣的境界,就天生自然、天性自然、自自然然、法爾自然享受這樣的樂,所以說“無爲涅槃界”。那這樣的果報,要什麼樣的因才能獲得呢?
善導大師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隨緣雜善要往生這樣的境界不可能。“故使如來選要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面就清楚、明白地選出要專念彌陀──“教念彌陀專複專”。今天有時間,你就專一念佛,不假其他方便,因爲說不定今天就往生極樂世界了;假設壽命延長,有明天,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若七年……你就盡一輩子專念彌陀名號,簡單、方便、不複雜、不困難,一心、無二心地,專一而不雜亂地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
所以這樣的極樂世界、安樂世界、安養世界、蓮花藏世界,只要念佛就能夠進入,不用假借其他宗派、其他法門的修行方法。當然一個學佛人也好,念佛人也好,不論聖道門、淨土門,該盡的人生義務,該實踐的人倫道德都要盡本分去做,如同我門宗風俗谛所說的:“敦倫盡份,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爲世良民。”這是生而爲人最基本的本分,與往生、不往生無關…
《佛在何處?(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