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在何處?(上)▪P2

  ..續本文上一頁,只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言就是“執持名號”。

  如果認爲往生那樣的無爲涅槃界,除了專念彌陀名號之外,必須還要有其他的功德回向才可靠,如果抱著這種觀念,那就是前面所講的“隨緣雜善”了。

  《莊嚴經》言:

  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阿彌陀佛其實本來就已經是佛,他無所謂從哪裏來,往哪裏去,什麼時候發願,什麼時候修行,什麼時候成佛,也就是說,他是超越時間性的。這顯示他的成佛是無法想象、無法宣說、無法形容、無法討論的。譬如“自然”,自然要怎麼討論?又譬如“佛性”,佛性我們要怎麼述說呢?因爲這都超越我們的想象。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不過這樣的一尊佛是因爲要酬償度脫衆生的願,回報度衆生的願,實踐圓滿衆生的願,因此顯現在西方。所以說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在度衆生,只要機緣到了,該顯現在某一個地方,他就顯現在某一個地方,現在爲了酬願度生,就“現在西方”。

  《觀經》也說:

  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這是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神通,從頂上放出佛光,在一片佛光當中,把十方諸佛的淨土都顯現出來,讓韋提希夫人去看、去明辨、去選擇,結果韋提希夫人就說:“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這一些十方國土都是清淨而有光明的,但是其中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特別的超勝,所以她說“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樂就是“願、盼望、希望”。

  之後釋迦牟尼佛就說:“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一切凡夫他只要修淨業,回向往生極樂,也都能夠往生極樂。

  《觀經》講叁個法門:一是“定善”,也就是十叁種入定觀想的法門。二是“散善”,也就是修持叁福。這兩個法門任修哪一個法門,修深修淺,修多修少,乃至修其中的一個,只要回向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叁是“專稱彌陀佛名”,也就是《觀無量壽經》流通分千裏來龍在此結穴,畫龍點睛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就說:“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個就是持名的法門。前面雖然廣泛地談到定善、散善,這些都是淨業,不過這些都是誘引的方便,目的是要引導他們導歸極樂,專稱佛名。

  爲什麼?因爲極樂世界是清淨無爲涅槃的境界,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沒辦法到達的。那要怎樣才能夠進入呢?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以方便誘引說:“沒關系,你只要回向,我會以神通力接引你進入那樣的世界。”其實這當中有一個含義:凡夫是沒有清淨之業的,清淨之業在哪裏?在彌陀本身。彌陀本身在哪裏?在這句名號。所以只要專持彌陀名號,就能夠得生彌陀淨土,如是因得如是果,能夠這樣就跟阿彌陀佛親,跟阿彌陀佛近,跟阿彌陀佛本願相應。

  在《觀經》第九觀的地方,善導大師特別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闡釋專稱彌陀佛名的殊勝,而說:

  備修衆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衆”:包含各種法門,不管修任何法門,定善十叁觀也好,叁福九品也好,如果只專修其中一個法門,都算衆行之一。“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只要回向都能夠往生。這也顯示,如果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接下來,善導大師轉折而說:

  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意思是說,雖然修任何法門回向都能夠往生,可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爲什麼只照念佛的人,不照修其他法門的人。這是因爲專念彌陀名號,跟阿彌陀佛就有直接的關系,就與彌陀本願相應,而彌陀名號又是光明名號,所以念佛人就在他的光明之中。修其他法門的人,他不專念彌陀名號,當然跟阿彌陀佛就沒有關系,就不能蒙受彌陀光明的遍照、普照。

  一般講淨業是指“淨業叁福”──世福、戒福、行福。世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戒福:“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叁世諸佛的淨業正因,但不是往生的正因,真正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只有“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觀經》層層方便,導引修其他法門的人歸入專稱彌陀佛名,使得與阿彌陀佛親,與阿彌陀佛近,獲得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增上緣。

  因此《無量壽經》最後流通分的地方,釋迦牟尼佛特別呼喚彌勒菩薩,告訴他說:于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在這個娑婆世界有六十七億的不退菩薩往生極樂世界,每一位菩薩都供養了無量諸佛,他的位階跟你彌勒菩薩是一樣的等覺菩薩,一生補處的菩薩,這樣的菩薩也都求生極樂世界,何況其他的菩薩呢!

  接著就說: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修小行的菩薩以及小功德的菩薩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

  就等覺菩薩的往生,我們所曉得的,第一位是觀世音菩薩,第二位是大勢至菩薩。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兩位左右脅侍,文殊、普賢也是等覺菩薩,他們也率先發願引導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是就《淨土叁經》的結經(結論之經)──《阿彌陀經》來說,《阿彌陀經》是專講執持名號,不講其他,釋迦牟尼佛一而再,再而叁地勸導衆生要往生極樂世界,經文就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叁地叮咛強調,只怕我們不願生。因爲令十方衆生往生淨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所謂“本懷”就是出世的目的。佛出世的目的就是我們衆生學佛的目的,也就是往生極樂。佛出世的目的、衆生學佛的目的都跟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是相應的。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爲何?在于廣度十方衆生,在于呼喚十方衆生往生他的極樂世界,在于盼望十方衆生不要雜修雜行,要專修彌陀佛名,獲得百分之百的往生。

  這樣說的意思並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而是就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以及確定百分之百能夠往生的立場來講的。至于持五戒、行十善,那是佛弟子的本分,每個人都應隨緣、隨分、隨力去做的,不應該否定排斥,所謂“諸惡莫做,衆善奉行”,這是基本的佛教教理,這點大家要有正確的了解。

  這幾段經文之顯示,目的就是要我們衆生有一個方向,有一個歸依處,讓我們今生今世徹徹底底地願生彌陀淨土,所謂“垂形立名”。也就是說顯示阿彌陀佛這一尊佛,而且建立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讓我們能夠稱名,能夠憶念,能夠憶佛、念佛。

  第二,阿彌陀佛在哪裏啊?佛在十方,光壽無量故。(待續)  

  

《佛在何處?(上)》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在何處?(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