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何处?(上)▪P2

  ..续本文上一页,只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言就是“执持名号”。

  如果认为往生那样的无为涅槃界,除了专念弥陀名号之外,必须还要有其他的功德回向才可靠,如果抱着这种观念,那就是前面所讲的“随缘杂善”了。

  《庄严经》言: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阿弥陀佛其实本来就已经是佛,他无所谓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什么时候发愿,什么时候修行,什么时候成佛,也就是说,他是超越时间性的。这显示他的成佛是无法想象、无法宣说、无法形容、无法讨论的。譬如“自然”,自然要怎么讨论?又譬如“佛性”,佛性我们要怎么述说呢?因为这都超越我们的想象。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不过这样的一尊佛是因为要酬偿度脱众生的愿,回报度众生的愿,实践圆满众生的愿,因此显现在西方。所以说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度众生,只要机缘到了,该显现在某一个地方,他就显现在某一个地方,现在为了酬愿度生,就“现在西方”。

  《观经》也说:

  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是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通,从顶上放出佛光,在一片佛光当中,把十方诸佛的净土都显现出来,让韦提希夫人去看、去明辨、去选择,结果韦提希夫人就说:“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这一些十方国土都是清净而有光明的,但是其中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特别的超胜,所以她说“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乐就是“愿、盼望、希望”。

  之后释迦牟尼佛就说:“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一切凡夫他只要修净业,回向往生极乐,也都能够往生极乐。

  《观经》讲三个法门:一是“定善”,也就是十三种入定观想的法门。二是“散善”,也就是修持三福。这两个法门任修哪一个法门,修深修浅,修多修少,乃至修其中的一个,只要回向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三是“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观无量寿经》流通分千里来龙在此结穴,画龙点睛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就说:“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个就是持名的法门。前面虽然广泛地谈到定善、散善,这些都是净业,不过这些都是诱引的方便,目的是要引导他们导归极乐,专称佛名。

  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是清净无为涅槃的境界,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没办法到达的。那要怎样才能够进入呢?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以方便诱引说:“没关系,你只要回向,我会以神通力接引你进入那样的世界。”其实这当中有一个含义:凡夫是没有清净之业的,清净之业在哪里?在弥陀本身。弥陀本身在哪里?在这句名号。所以只要专持弥陀名号,就能够得生弥陀净土,如是因得如是果,能够这样就跟阿弥陀佛亲,跟阿弥陀佛近,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

  在《观经》第九观的地方,善导大师特别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阐释专称弥陀佛名的殊胜,而说: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众”:包含各种法门,不管修任何法门,定善十三观也好,三福九品也好,如果只专修其中一个法门,都算众行之一。“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只要回向都能够往生。这也显示,如果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接下来,善导大师转折而说:

  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意思是说,虽然修任何法门回向都能够往生,可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为什么只照念佛的人,不照修其他法门的人。这是因为专念弥陀名号,跟阿弥陀佛就有直接的关系,就与弥陀本愿相应,而弥陀名号又是光明名号,所以念佛人就在他的光明之中。修其他法门的人,他不专念弥陀名号,当然跟阿弥陀佛就没有关系,就不能蒙受弥陀光明的遍照、普照。

  一般讲净业是指“净业三福”──世福、戒福、行福。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但不是往生的正因,真正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只有“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观经》层层方便,导引修其他法门的人归入专称弥陀佛名,使得与阿弥陀佛亲,与阿弥陀佛近,获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增上缘。

  因此《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特别呼唤弥勒菩萨,告诉他说: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在这个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的不退菩萨往生极乐世界,每一位菩萨都供养了无量诸佛,他的位阶跟你弥勒菩萨是一样的等觉菩萨,一生补处的菩萨,这样的菩萨也都求生极乐世界,何况其他的菩萨呢!

  接着就说: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修小行的菩萨以及小功德的菩萨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

  就等觉菩萨的往生,我们所晓得的,第一位是观世音菩萨,第二位是大势至菩萨。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的两位左右胁侍,文殊、普贤也是等觉菩萨,他们也率先发愿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是就《净土三经》的结经(结论之经)──《阿弥陀经》来说,《阿弥陀经》是专讲执持名号,不讲其他,释迦牟尼佛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经文就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咛强调,只怕我们不愿生。因为令十方众生往生净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所谓“本怀”就是出世的目的。佛出世的目的就是我们众生学佛的目的,也就是往生极乐。佛出世的目的、众生学佛的目的都跟阿弥陀佛成佛的目的是相应的。阿弥陀佛成佛的目的为何?在于广度十方众生,在于呼唤十方众生往生他的极乐世界,在于盼望十方众生不要杂修杂行,要专修弥陀佛名,获得百分之百的往生。

  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说其他法门不好,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以及确定百分之百能够往生的立场来讲的。至于持五戒、行十善,那是佛弟子的本分,每个人都应随缘、随分、随力去做的,不应该否定排斥,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是基本的佛教教理,这点大家要有正确的了解。

  这几段经文之显示,目的就是要我们众生有一个方向,有一个归依处,让我们今生今世彻彻底底地愿生弥陀净土,所谓“垂形立名”。也就是说显示阿弥陀佛这一尊佛,而且建立阿弥陀佛这个名号,让我们能够称名,能够忆念,能够忆佛、念佛。

  第二,阿弥陀佛在哪里啊?佛在十方,光寿无量故。(待续)  

  

《佛在何处?(上)》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在何处?(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