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圆满佛剎),二上师(必为佛),三眷属(必为菩萨圣众),四法(必为大乘教法),五时(必为轮回未空,不取涅槃),这五种决定都能够庄严「彼境」。「贤」者,「由彼境中以大悲心变化六能仁。」因为大悲心,而变成六道众生来度众,这样就成佛了吗?事实上,佛菩萨度众生是比凡夫还忙的。我们往往自己做一点事、出一点坡,就觉得很忙很忙,就不能用功了。但是,像观世音菩萨,闻声就要去救苦救难,单是学院每天发出的求救声音,就够观世音菩萨忙的了,何况还有六道众生等着度,忙不忙啊?观世音菩萨比我们忙几千万亿倍,都不觉得忙、不觉得苦,而我们做一点小事情,就发牢骚、就生气、就斗来斗去,这就是没有「贤」。贤,是「由彼境中以大悲心变化六能仁。」要来调伏六道众生,在六道中度化众生。像地藏菩萨发愿在地狱度众生,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救难,就是因为祂们能在污秽里,化为「六能仁」,才能在六道度众生。所以,「敬礼者」就是「恭敬献呈也」。什么叫作「恭敬」?就是要像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这样,才叫作「敬礼具德普贤如来」。我们供养三宝,有没有修到这样啊?能不能在六道众生里救苦救难,而不起烦恼心、不产生任何问题?
自性本寂离戏之空界。顿成身智自性极妙严。诸作千光照摄调伏界。佛子智悲如日喜顶供。为诸贤劫异生众。由于其道解脱城。决定超出之法者。明此自性大圆理。清净车辂之解释。夫一切如来广大圣言之顶尖者。是自性大圆满法门故。其理真实。然于一凡夫实解如何受持次第。使达到所谓大圆满禅定休息究竟故。所以用此解释明白指示要门之理也。今初敬礼。
继续再广说「敬礼」。什么叫作「敬礼具德普贤如来」?
龙清巴尊者这样论述说明「敬礼具德普贤如来」。在密宗里,庄严顶礼佛和上师是很重要的。有些出家众很喜欢别人跟他顶礼,但是,要让人家顶礼,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成就?有没有具德?有没有像「敬礼具德普贤如来」所讲的,具备种种威德、成就?假定修行有成就,自己证得法身空性,自性也就起用了。自性起用到什么状态呢?要像太阳一样,能够照耀万里晴天,照遍三千大千世界,身智的庄严才会出现。所以,必须要超越色界天,自性才能庄严,才能成佛。我们的庄严,靠什么来成就?自性本来就是寂静,本来就没有生死涅槃,离开这些戏论、妄见,进入空性里,我们的身智自性,自然就会极妙庄严起来。
我们都想要庄严自己,但是,脸都是臭臭的,稍微做一点工作、出坡,就不高兴了;或者,听到别人稍微批评自己,嘴就翘得高高的,吊上两颗上回学院供养伦珠梭巴格西的大苹果,都还不会掉下来,好像有人欠自己几百万、几千万,没有还一样。连色身都没有办法庄严,哪有办法庄严三千大千世界,产生妙用?
气色的修行是满重要的,要把气色修到「诸作千光照摄调伏界。佛子智悲如日喜顶供」。「千光」不是一千个太阳,而是太阳另一种含意深远,又很好听的名字。不是一千个太阳哦!假定要一千个太阳,当然也是不难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也可以有千江日啊!假定没有千江水,排一千个脸盆水,不就有千日了吗?其实,在佛陀的宇宙观里,「千光」就表示无数量的太阳系,以目前的科学研究即可印证。「佛子智悲如日喜顶供。」「佛子」是指佛说的教法,结集成的经典,它所具备的智慧和大悲心,就像太阳般的照射,并供养一切法界,没有任何分别心。太阳不会因为某人是杀人犯,他走到哪里,就让哪里都暗暗的;也不会因为我们虔诚的拜佛,走到哪里,它就照到哪里。
为什么要「喜顶供」呢?就是为了「诸贤劫异生众。」在一切劫数中,诸贤圣都能用一切好的清净法门,来修行及度化异生众。「由于其道解脱城。」透过修习「大圆满清净解脱法门」获得解脱,而能「决定超出之法」,超越一切的执着。假定不能明白自性的原理,当然就不能了解、受持,法的整个次第,也就很难达到「大圆满禅定休息」的究竟。所以,为了让凡夫达到「大圆满禅定休息」的究竟,龙清巴尊者才讲出更明白的道理。而为了要说明这些方法,连龙清巴尊者在造论时,也都「敬礼具德普贤如来」。尊者本身,已经得到大圆满法的传承,透过修行也得到大成就,为了要让一切劫数中的贤圣众生,也能明白知道这种修行次第,并依样画葫芦的去修行,尊者才把大圆满法详加说明,希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得大解脱。「夫一切如来广大圣言之顶尖者。」上述大圆满法的义理,是非常真实的,依此轨道修持,可获得解脱究竟,这是如来广大、殊胜、无上、顶尖的圣言量。
为什么要「休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六道众生,而忙来忙去,需不需要休息啊?不需要的,因为诸佛菩萨已经休息在这其中了。但是我们呢?为了忙着要去轮回,在六道中滚来滚去,一下变猪,一下变狗,一下变人,一下变比丘,一下变比丘尼,一下变在家众......变来变去的。我们很会玩把戏,也忙得团团转,滚来滚去,忙得不得了,我们才真正需要休息。禅宗有一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真的放下了,就可以停止六道轮回,就能够了生死,这时就叫作「大休息」。只要能够了脱生死,就叫作真休息;而在没有了脱生死以前,我们一直忙得不亦乐乎,经常说要离苦得乐,却偏偏在造苦的因,不造乐的因,所以才忙得不得了,忙得不亦乐乎,还自以为很忙就能解脱。其实,都是忙着在六道里打滚。
让自己狂心顿歇,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心真要大休大息,就要放下。要看自己有没有放下,就要看《禅观有情世界》最后一篇〈狗子与佛性〉,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跟「看破」、「放下」、「自在」(三只狗的名字)一样,忙得团团转?是不是处处你争我夺、与人交诤?也就是交互争夺,有语言上的诤夺、肢体上的争夺,吵吵闹闹、打打杀杀。假定是,狂心怎能歇啊?所以,要了解心性。一旦了解自己的心性,自然就能放得下,不然,就永远放不下。其实,把《禅观有情世界》全都看通了,不管是大圆满、念灭处、四念处、白骨观、或者数息观等等,通通都会懂得怎么修。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休息」,要让狂心歇息。
在学院里,大家都想读「禅门专修部」。为什么?因为可以不交周记、笔记,不必考试,每天只要进禅堂打打坐,应付应付,至于在禅堂里,胡思乱想些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这叫作狂心顿歇吗?其实,那还是在忙,忙得不得了。所以,要修「禅门专修部」,就要狂心顿歇,不胡思乱想,把一切放下、放下。大家有没有放下?怎样放下啊?连现在都还忙着抄笔记,那有放下?眼睛都还忙着看书,那有放下?这些其实都是攀缘,并没有放下。在禅宗里、在大圆满里,都是讲顿悟的,说放下,就放下,不是手上接受了供养,嘴里拼命说:「不用!不用!」「放下!放下!」偏偏就把供养,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到底放下是放到哪里去了啊?放到口袋里,也叫作放下吗?这样,是不能超出三界的。
真正停止轮回的流转,才叫作「休息」。也就是说,在意念之间停止生死轮回,才能超三界,才叫作真正的放下。过去所教的念灭处、境灭处,甚至观肉团心的修法,都是要让狂心顿歇。所以,要修大圆满,只要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观心品〉修会了,大圆满自然就会修;〈观心品〉看懂了,大圆满法自然就看得懂。
《敬礼具德普贤如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