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圓滿佛剎),二上師(必爲佛),叁眷屬(必爲菩薩聖衆),四法(必爲大乘教法),五時(必爲輪回未空,不取涅槃),這五種決定都能夠莊嚴「彼境」。「賢」者,「由彼境中以大悲心變化六能仁。」因爲大悲心,而變成六道衆生來度衆,這樣就成佛了嗎?事實上,佛菩薩度衆生是比凡夫還忙的。我們往往自己做一點事、出一點坡,就覺得很忙很忙,就不能用功了。但是,像觀世音菩薩,聞聲就要去救苦救難,單是學院每天發出的求救聲音,就夠觀世音菩薩忙的了,何況還有六道衆生等著度,忙不忙啊?觀世音菩薩比我們忙幾千萬億倍,都不覺得忙、不覺得苦,而我們做一點小事情,就發牢騷、就生氣、就鬥來鬥去,這就是沒有「賢」。賢,是「由彼境中以大悲心變化六能仁。」要來調伏六道衆生,在六道中度化衆生。像地藏菩薩發願在地獄度衆生,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救難,就是因爲祂們能在汙穢裏,化爲「六能仁」,才能在六道度衆生。所以,「敬禮者」就是「恭敬獻呈也」。什麼叫作「恭敬」?就是要像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這樣,才叫作「敬禮具德普賢如來」。我們供養叁寶,有沒有修到這樣啊?能不能在六道衆生裏救苦救難,而不起煩惱心、不産生任何問題?
自性本寂離戲之空界。頓成身智自性極妙嚴。諸作千光照攝調伏界。佛子智悲如日喜頂供。爲諸賢劫異生衆。由于其道解脫城。決定超出之法者。明此自性大圓理。清淨車辂之解釋。夫一切如來廣大聖言之頂尖者。是自性大圓滿法門故。其理真實。然于一凡夫實解如何受持次第。使達到所謂大圓滿禅定休息究竟故。所以用此解釋明白指示要門之理也。今初敬禮。
繼續再廣說「敬禮」。什麼叫作「敬禮具德普賢如來」?
龍清巴尊者這樣論述說明「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在密宗裏,莊嚴頂禮佛和上師是很重要的。有些出家衆很喜歡別人跟他頂禮,但是,要讓人家頂禮,要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成就?有沒有具德?有沒有像「敬禮具德普賢如來」所講的,具備種種威德、成就?假定修行有成就,自己證得法身空性,自性也就起用了。自性起用到什麼狀態呢?要像太陽一樣,能夠照耀萬裏晴天,照遍叁千大千世界,身智的莊嚴才會出現。所以,必須要超越色界天,自性才能莊嚴,才能成佛。我們的莊嚴,靠什麼來成就?自性本來就是寂靜,本來就沒有生死涅槃,離開這些戲論、妄見,進入空性裏,我們的身智自性,自然就會極妙莊嚴起來。
我們都想要莊嚴自己,但是,臉都是臭臭的,稍微做一點工作、出坡,就不高興了;或者,聽到別人稍微批評自己,嘴就翹得高高的,吊上兩顆上回學院供養倫珠梭巴格西的大蘋果,都還不會掉下來,好像有人欠自己幾百萬、幾千萬,沒有還一樣。連色身都沒有辦法莊嚴,哪有辦法莊嚴叁千大千世界,産生妙用?
氣色的修行是滿重要的,要把氣色修到「諸作千光照攝調伏界。佛子智悲如日喜頂供」。「千光」不是一千個太陽,而是太陽另一種含意深遠,又很好聽的名字。不是一千個太陽哦!假定要一千個太陽,當然也是不難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也可以有千江日啊!假定沒有千江水,排一千個臉盆水,不就有千日了嗎?其實,在佛陀的宇宙觀裏,「千光」就表示無數量的太陽系,以目前的科學研究即可印證。「佛子智悲如日喜頂供。」「佛子」是指佛說的教法,結集成的經典,它所具備的智慧和大悲心,就像太陽般的照射,並供養一切法界,沒有任何分別心。太陽不會因爲某人是殺人犯,他走到哪裏,就讓哪裏都暗暗的;也不會因爲我們虔誠的拜佛,走到哪裏,它就照到哪裏。
爲什麼要「喜頂供」呢?就是爲了「諸賢劫異生衆。」在一切劫數中,諸賢聖都能用一切好的清淨法門,來修行及度化異生衆。「由于其道解脫城。」透過修習「大圓滿清淨解脫法門」獲得解脫,而能「決定超出之法」,超越一切的執著。假定不能明白自性的原理,當然就不能了解、受持,法的整個次第,也就很難達到「大圓滿禅定休息」的究竟。所以,爲了讓凡夫達到「大圓滿禅定休息」的究竟,龍清巴尊者才講出更明白的道理。而爲了要說明這些方法,連龍清巴尊者在造論時,也都「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尊者本身,已經得到大圓滿法的傳承,透過修行也得到大成就,爲了要讓一切劫數中的賢聖衆生,也能明白知道這種修行次第,並依樣畫葫蘆的去修行,尊者才把大圓滿法詳加說明,希望衆生都能離苦得樂,得大解脫。「夫一切如來廣大聖言之頂尖者。」上述大圓滿法的義理,是非常真實的,依此軌道修持,可獲得解脫究竟,這是如來廣大、殊勝、無上、頂尖的聖言量。
爲什麼要「休息」?諸佛菩薩爲了度化六道衆生,而忙來忙去,需不需要休息啊?不需要的,因爲諸佛菩薩已經休息在這其中了。但是我們呢?爲了忙著要去輪回,在六道中滾來滾去,一下變豬,一下變狗,一下變人,一下變比丘,一下變比丘尼,一下變在家衆......變來變去的。我們很會玩把戲,也忙得團團轉,滾來滾去,忙得不得了,我們才真正需要休息。禅宗有一句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真的放下了,就可以停止六道輪回,就能夠了生死,這時就叫作「大休息」。只要能夠了脫生死,就叫作真休息;而在沒有了脫生死以前,我們一直忙得不亦樂乎,經常說要離苦得樂,卻偏偏在造苦的因,不造樂的因,所以才忙得不得了,忙得不亦樂乎,還自以爲很忙就能解脫。其實,都是忙著在六道裏打滾。
讓自己狂心頓歇,是很重要的。我們的心真要大休大息,就要放下。要看自己有沒有放下,就要看《禅觀有情世界》最後一篇〈狗子與佛性〉,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跟「看破」、「放下」、「自在」(叁只狗的名字)一樣,忙得團團轉?是不是處處你爭我奪、與人交诤?也就是交互爭奪,有語言上的诤奪、肢體上的爭奪,吵吵鬧鬧、打打殺殺。假定是,狂心怎能歇啊?所以,要了解心性。一旦了解自己的心性,自然就能放得下,不然,就永遠放不下。其實,把《禅觀有情世界》全都看通了,不管是大圓滿、念滅處、四念處、白骨觀、或者數息觀等等,通通都會懂得怎麼修。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休息」,要讓狂心歇息。
在學院裏,大家都想讀「禅門專修部」。爲什麼?因爲可以不交周記、筆記,不必考試,每天只要進禅堂打打坐,應付應付,至于在禅堂裏,胡思亂想些什麼,也沒有人知道!這叫作狂心頓歇嗎?其實,那還是在忙,忙得不得了。所以,要修「禅門專修部」,就要狂心頓歇,不胡思亂想,把一切放下、放下。大家有沒有放下?怎樣放下啊?連現在都還忙著抄筆記,那有放下?眼睛都還忙著看書,那有放下?這些其實都是攀緣,並沒有放下。在禅宗裏、在大圓滿裏,都是講頓悟的,說放下,就放下,不是手上接受了供養,嘴裏拼命說:「不用!不用!」「放下!放下!」偏偏就把供養,放到自己的口袋裏。到底放下是放到哪裏去了啊?放到口袋裏,也叫作放下嗎?這樣,是不能超出叁界的。
真正停止輪回的流轉,才叫作「休息」。也就是說,在意念之間停止生死輪回,才能超叁界,才叫作真正的放下。過去所教的念滅處、境滅處,甚至觀肉團心的修法,都是要讓狂心頓歇。所以,要修大圓滿,只要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觀心品〉修會了,大圓滿自然就會修;〈觀心品〉看懂了,大圓滿法自然就看得懂。
《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