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敬礼具德普贤如来▪P2

  ..续本文上一页有没有大圆满,自己会很清楚。例如当看到一件事、一个现象,就会去猜测为什么会这样,但事实上,这件事、这个现象的原因,我们不一定会知道,一切都是自己推敲出来的,所以,才会有自己的感受。假定有另外一个人,看到同样的现象,他也会去推敲,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结果,这个人猜测的与其他人猜测的,通通都不一样,这就是戏论。

  

   我们都被幻化的表相所覆盖、蒙蔽着,以自己的妄见来认定一件事,这就是「戏论」。例如禅七时,我们会找一天晚上,把所有的灯熄掉,只留一盏小灯,让学员在「暗蒙蒙」(台语)的禅堂里,漫无目的地走,走着走着,然后,让他们对目前的境界发表感想,有的人说「漫无目的」,有的人说「像孤魂野鬼」,有的人说「这个境界很悠闲」,有的人说「快成佛了」等等,通通不一样。明明看的境都一样,透过不同人的眼睛、耳朵,看了、听了以后,再经过心的判断,讲出来的都不一样,这就是戏论。又如我在这里,讲了一大堆话,每个人听了以后,联想出来的也都不一样。假定要每个人,拿一张纸写下对「戏论」的想法,一定也通通都不一样。明明听到的是同样的话,为什么想出来的会不一样?就是因为有妄见,而且被表相给迷惑住,又没有能力穿透,看不到事实的真相。当看不到真相而自以为是时,就是掉入戏论了。所以,要离开戏论、远离造作,才能超越臆想的相续,产生自然的智慧。

  

   在《禅观有情世界》里提到,我们最大的苦恼就是,忆念、忆想过去的事情,或者作未来的白日梦,把心投入过去,或者丢到未来,然后再投到现在,对现在的境界,又去预测、推测,苦恼就从这里生起,这样就不能「大圆满」了。所以,只要把《禅观有情世界》里讲的,全都修好,就能修大圆满了。但是,现在的人很奇怪,明明白话文每个字都看得懂,大家偏偏不喜欢修,反而喜欢修看起来、念起来都不懂的。例如「说」就用「说」,它偏要用「云」。「如来一子本续云」中的「如来一子」,明明就是佛讲的经典,偏要写成「如来一子」。让大家看不懂,而觉得「哇!太有学问了。这个太棒了。」就是这样,现在的人就喜欢那个,看不懂、听不懂的,然后说:「这个法讲得很好。」对于讲出来都听懂的,一听就想打盹。有这样的心态,就很难任运圆满。

  

   「果大圆满」是说,在本明的自性中,当障碍的秽垢清除,而得到清净时,一切的身及智无离聚而圆满,也就是透过修行,顿证「断」、「证」、「事业」三大自性的圆满,所以称为「大」。果大圆满能离一切盖障,让心光显露出来,产生自性自然的智慧,这就是果的大圆满。

  

   以基、道、果,来解释「敬礼具德普贤如来」。「具德」就必须具备自然的智慧,完全没有执着。而要达到自然的智慧,就要敞开心胸、把心扩大,大到比虚空还要大,这种自然、毫无执着、能包容一切,也不会受干扰、障碍,不会产生任何阻碍,而呈现洞然透澈的状态,就是自然智慧。具德,就是要具足这种自然的智慧。

  

  假若以基(体)来解释,「普」就是三世都没有变迁,过去没有变动,现在也没有变动,未来死了没变动,即使再受生,也没有变动。我们有没有变动过?有。因为我们是轮回来的。不过,也有人可能不是轮回来的,而是乘愿再来的。有些人问我:「你是怎么来的?」我说:「我是随业力轮回来的,不是乘愿再来的。假定是乘愿再来的,心量绝对不只这样而已。」我们要「广大此心境」,才能「身及智无离聚之密意。由妙贤而不动。」

  

   「妙贤」也可以称为「妙善」,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慧境界,就叫作「妙善」。「敬礼具德普贤如来。」「敬礼」是什么意思?就是要了悟此义,了悟「具德普贤」的意义。从体性上去了悟这个道理,才会与「体」相应,这才是真正对佛的供养,这叫作法供养。我们通常讲的供养三宝,是要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而现在很多人供养三宝,都以为把钱拿出来就没事了,回到家照样打孩子。在学院里,上课时也讲要供养三宝,但下了课,进了大寮,就开始计较谁不做事,午斋吃得不满意,也去大寮批评一下,这叫作供养三宝吗?不是耶!供养三宝,是要了悟敬礼三宝之意,了悟真正对佛的供养,就是法供养。当透过法的修行,让自己有所成就,真正了悟法的真义,就是最大的供养,是真正的敬礼。我们有没有这样真正的敬礼啊?「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法门」首先就教我们要「敬礼」,敬礼是什么意思?就是要如法去修行,这样的敬礼和供养才是真的,否则就不是真的。

  

  若以「与道合解」来讲,「具德」是什么意思?就是把自性菩提心也放下,这就是「法身密意也」。也就是把我们的自性菩提心、大悲心,完完全全的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连要「空的」也空掉,这就是法身的密意。

  

   「密意」有两层意义。第一层的密意是「身及智无离聚之密意」;第二层,是更进一步的与道相应,也就是法身的密意,就是自性菩提心也要放下。有些人一开始学佛,就处处看人家不顺眼,看人家什么都不对,只有自己对,大家都不如法,只有他如法。尤其有些想要出家的人,看到有些法师不如法,就说:「这个人不如法」、「那个人不如法」、「这个道场不是我要修行的地方,我不能在这里出家。」然后到别的地方,又看到别人不如法,因此整天说:「这个地方不如法」、「这个不对」。他永远只看到别人的不对,从来看不到自己的不对,只好三世轮回,流转好几世、好几劫,一直在找别人的不对,而自己的不对,就这样把他拉去,出生为狗、为猫,这就是因为,他没有把自性菩提心放下。

  

   以「道」来讲。「普」就是在任何时刻、分分秒秒,都要停留在具德的境界里不离开。「贤」就是「未离法身境中显现一切有情本自解脱大圆满境界也」,也就是停留在证悟的境界不离开。所以,普贤如来也是普贤菩萨的,现量证及现量境。普贤王本初的佛名,就是「桑杰衮杜」;从一切两执错误中觉悟为「桑」,无二智慧自性的扩展为「杰」,无余的密意为「衮」,向一集中为「杜」,「桑杰衮杜」或「桑杰,」就是普贤王如来的藏音名号。我们若达到这种境界,而且分分秒秒都不离开,就是自性菩提心放下的境界,是不离开法身境所显露出来的,一切有情本自解脱大圆满的境界。  

  

   宇宙万物都是唯心所造,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如来自性的现量,而我们的身心,则是阿赖耶识的现量。其实,我们的自性,根本就没有离开过这个法界,而在法身境中,显现的一切有情,也只是自然的显现。我们本来就在解脱中,根本不必再求解脱,包括连要求解脱的心,都不需要有,这时才能达到「普贤」的境界,就像三祖请求二祖为他解缚(即解开结惑),二祖说:「谁把你绑了?」三祖一听这句话,就开悟了!

  

   我们的心也经常打结,但是,假定我也向大家讲:「谁绑了你啊?谁把你捆了啊?」大家听了,会不会开悟呢?明明知道自己打了结,偏偏又很喜欢打结。所以,要达到「普贤」这个境界,就不应该有所求。本自解脱的我们,之所以不能解脱,就是因为自己绑自己、自己捆自己。所以,不必求什么,靠自己来解脱,才叫作大圆满,才能达到大圆满的境界。

  

   精进、勤奋的修行,而达到法尔境中,就叫作「敬礼」。我们在供养法,在敬礼、礼佛、礼法时,并不是用头在敬礼,不是把头拜下去就是敬礼,而是要时时刻刻,都把身心投入精勤的修行中,让自己能达到法尔境界。透过这样的修行,才能表示我们对「法」的敬礼。从这样的解释,就能知道要以什么态度,来修「大圆满」。就像上课前都有敬礼,有起立、问讯,但这些都只是外表的敬礼,当老师在台上讲课时,我们却在台下一直打哈欠,没有把法听进去,没有去看自己精进的「自性菩提心」,这就是没有敬礼、没有恭敬法。所以,徒具形式的敬礼,是不能产生道交相应的。

  

   从「与果合解」来了解。「具德」是无始本觉的,所谓无始本觉,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是本来就已经具足,所以叫作本觉。也就是说,透过大圆满的修行,证到了果位,这种果位必须是,具备福德智慧都圆满,才可能证到「本觉」的境界。本觉的境界,是指本来就觉悟的,就如「佛」,「佛」就是觉。我们虽然本来就觉,但还是要透过修行,才会觉悟,这并不表示,我们本来没有「觉」,我们的佛性仍然是在的。那么,这个本觉的自性,到底是什么?就是「生死涅槃诸无上达到。」无始的本觉就是在「生死涅槃无上达到」。也就是说,有生死时是凡夫,涅槃时就是佛,凡夫与佛其实是一体两面的。这一体两面要如何修,才能达到无上的修持、无上的智慧、无上的功德呢?这就要藉大圆满的修持了。

  

   「而于顿成宝秘密孔中。(法身中)内明身智无离聚而住者也。」这就更深一层,也就是到,能立地顿悟成佛的奥秘了,而到达这个秘密的「孔」,就叫作法身境界。这个「孔」是指什么?身体里有一个秘密孔,把它打开后就能彻悟,这是一个大秘密。这个大秘密在哪里?就在「内明身智无离聚而住者」。我们可以修心地法门、念灭处等法门,当停留在念灭处时,哪里还有身智的离聚?当安住在没有离聚的地方,就可以「成佛」了。达到「内明」,就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内心本自具足的光明,无离聚而安住,这就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密宗的修持,就是要靠修脉轮,来打开这个秘密孔;而藏密气功的修持,更是专门谈,如何打开脉轮,以及怎么修脉轮、修身、修心、修气、修明点等。  

  

   提到普贤的意义。「普者。于彼境中示密严具五决定庄严者也。」「彼境」是指顿成境,就是即刻显现出来的境。「五决定」是指五圆满,就是一处(必…

《敬礼具德普贤如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观有情世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