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沒有大圓滿,自己會很清楚。例如當看到一件事、一個現象,就會去猜測爲什麼會這樣,但事實上,這件事、這個現象的原因,我們不一定會知道,一切都是自己推敲出來的,所以,才會有自己的感受。假定有另外一個人,看到同樣的現象,他也會去推敲,爲什麼會産生這個現象,結果,這個人猜測的與其他人猜測的,通通都不一樣,這就是戲論。
我們都被幻化的表相所覆蓋、蒙蔽著,以自己的妄見來認定一件事,這就是「戲論」。例如禅七時,我們會找一天晚上,把所有的燈熄掉,只留一盞小燈,讓學員在「暗蒙蒙」(臺語)的禅堂裏,漫無目的地走,走著走著,然後,讓他們對目前的境界發表感想,有的人說「漫無目的」,有的人說「像孤魂野鬼」,有的人說「這個境界很悠閑」,有的人說「快成佛了」等等,通通不一樣。明明看的境都一樣,透過不同人的眼睛、耳朵,看了、聽了以後,再經過心的判斷,講出來的都不一樣,這就是戲論。又如我在這裏,講了一大堆話,每個人聽了以後,聯想出來的也都不一樣。假定要每個人,拿一張紙寫下對「戲論」的想法,一定也通通都不一樣。明明聽到的是同樣的話,爲什麼想出來的會不一樣?就是因爲有妄見,而且被表相給迷惑住,又沒有能力穿透,看不到事實的真相。當看不到真相而自以爲是時,就是掉入戲論了。所以,要離開戲論、遠離造作,才能超越臆想的相續,産生自然的智慧。
在《禅觀有情世界》裏提到,我們最大的苦惱就是,憶念、憶想過去的事情,或者作未來的白日夢,把心投入過去,或者丟到未來,然後再投到現在,對現在的境界,又去預測、推測,苦惱就從這裏生起,這樣就不能「大圓滿」了。所以,只要把《禅觀有情世界》裏講的,全都修好,就能修大圓滿了。但是,現在的人很奇怪,明明白話文每個字都看得懂,大家偏偏不喜歡修,反而喜歡修看起來、念起來都不懂的。例如「說」就用「說」,它偏要用「雲」。「如來一子本續雲」中的「如來一子」,明明就是佛講的經典,偏要寫成「如來一子」。讓大家看不懂,而覺得「哇!太有學問了。這個太棒了。」就是這樣,現在的人就喜歡那個,看不懂、聽不懂的,然後說:「這個法講得很好。」對于講出來都聽懂的,一聽就想打盹。有這樣的心態,就很難任運圓滿。
「果大圓滿」是說,在本明的自性中,當障礙的穢垢清除,而得到清淨時,一切的身及智無離聚而圓滿,也就是透過修行,頓證「斷」、「證」、「事業」叁大自性的圓滿,所以稱爲「大」。果大圓滿能離一切蓋障,讓心光顯露出來,産生自性自然的智慧,這就是果的大圓滿。
以基、道、果,來解釋「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具德」就必須具備自然的智慧,完全沒有執著。而要達到自然的智慧,就要敞開心胸、把心擴大,大到比虛空還要大,這種自然、毫無執著、能包容一切,也不會受幹擾、障礙,不會産生任何阻礙,而呈現洞然透澈的狀態,就是自然智慧。具德,就是要具足這種自然的智慧。
假若以基(體)來解釋,「普」就是叁世都沒有變遷,過去沒有變動,現在也沒有變動,未來死了沒變動,即使再受生,也沒有變動。我們有沒有變動過?有。因爲我們是輪回來的。不過,也有人可能不是輪回來的,而是乘願再來的。有些人問我:「你是怎麼來的?」我說:「我是隨業力輪回來的,不是乘願再來的。假定是乘願再來的,心量絕對不只這樣而已。」我們要「廣大此心境」,才能「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由妙賢而不動。」
「妙賢」也可以稱爲「妙善」,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境界,就叫作「妙善」。「敬禮具德普賢如來。」「敬禮」是什麼意思?就是要了悟此義,了悟「具德普賢」的意義。從體性上去了悟這個道理,才會與「體」相應,這才是真正對佛的供養,這叫作法供養。我們通常講的供養叁寶,是要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而現在很多人供養叁寶,都以爲把錢拿出來就沒事了,回到家照樣打孩子。在學院裏,上課時也講要供養叁寶,但下了課,進了大寮,就開始計較誰不做事,午齋吃得不滿意,也去大寮批評一下,這叫作供養叁寶嗎?不是耶!供養叁寶,是要了悟敬禮叁寶之意,了悟真正對佛的供養,就是法供養。當透過法的修行,讓自己有所成就,真正了悟法的真義,就是最大的供養,是真正的敬禮。我們有沒有這樣真正的敬禮啊?「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法門」首先就教我們要「敬禮」,敬禮是什麼意思?就是要如法去修行,這樣的敬禮和供養才是真的,否則就不是真的。
若以「與道合解」來講,「具德」是什麼意思?就是把自性菩提心也放下,這就是「法身密意也」。也就是把我們的自性菩提心、大悲心,完完全全的放下,連「放下」也要放下,連要「空的」也空掉,這就是法身的密意。
「密意」有兩層意義。第一層的密意是「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第二層,是更進一步的與道相應,也就是法身的密意,就是自性菩提心也要放下。有些人一開始學佛,就處處看人家不順眼,看人家什麼都不對,只有自己對,大家都不如法,只有他如法。尤其有些想要出家的人,看到有些法師不如法,就說:「這個人不如法」、「那個人不如法」、「這個道場不是我要修行的地方,我不能在這裏出家。」然後到別的地方,又看到別人不如法,因此整天說:「這個地方不如法」、「這個不對」。他永遠只看到別人的不對,從來看不到自己的不對,只好叁世輪回,流轉好幾世、好幾劫,一直在找別人的不對,而自己的不對,就這樣把他拉去,出生爲狗、爲貓,這就是因爲,他沒有把自性菩提心放下。
以「道」來講。「普」就是在任何時刻、分分秒秒,都要停留在具德的境界裏不離開。「賢」就是「未離法身境中顯現一切有情本自解脫大圓滿境界也」,也就是停留在證悟的境界不離開。所以,普賢如來也是普賢菩薩的,現量證及現量境。普賢王本初的佛名,就是「桑傑衮杜」;從一切兩執錯誤中覺悟爲「桑」,無二智慧自性的擴展爲「傑」,無余的密意爲「衮」,向一集中爲「杜」,「桑傑衮杜」或「桑傑,」就是普賢王如來的藏音名號。我們若達到這種境界,而且分分秒秒都不離開,就是自性菩提心放下的境界,是不離開法身境所顯露出來的,一切有情本自解脫大圓滿的境界。
宇宙萬物都是唯心所造,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是如來自性的現量,而我們的身心,則是阿賴耶識的現量。其實,我們的自性,根本就沒有離開過這個法界,而在法身境中,顯現的一切有情,也只是自然的顯現。我們本來就在解脫中,根本不必再求解脫,包括連要求解脫的心,都不需要有,這時才能達到「普賢」的境界,就像叁祖請求二祖爲他解縛(即解開結惑),二祖說:「誰把你綁了?」叁祖一聽這句話,就開悟了!
我們的心也經常打結,但是,假定我也向大家講:「誰綁了你啊?誰把你捆了啊?」大家聽了,會不會開悟呢?明明知道自己打了結,偏偏又很喜歡打結。所以,要達到「普賢」這個境界,就不應該有所求。本自解脫的我們,之所以不能解脫,就是因爲自己綁自己、自己捆自己。所以,不必求什麼,靠自己來解脫,才叫作大圓滿,才能達到大圓滿的境界。
精進、勤奮的修行,而達到法爾境中,就叫作「敬禮」。我們在供養法,在敬禮、禮佛、禮法時,並不是用頭在敬禮,不是把頭拜下去就是敬禮,而是要時時刻刻,都把身心投入精勤的修行中,讓自己能達到法爾境界。透過這樣的修行,才能表示我們對「法」的敬禮。從這樣的解釋,就能知道要以什麼態度,來修「大圓滿」。就像上課前都有敬禮,有起立、問訊,但這些都只是外表的敬禮,當老師在臺上講課時,我們卻在臺下一直打哈欠,沒有把法聽進去,沒有去看自己精進的「自性菩提心」,這就是沒有敬禮、沒有恭敬法。所以,徒具形式的敬禮,是不能産生道交相應的。
從「與果合解」來了解。「具德」是無始本覺的,所謂無始本覺,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是本來就已經具足,所以叫作本覺。也就是說,透過大圓滿的修行,證到了果位,這種果位必須是,具備福德智慧都圓滿,才可能證到「本覺」的境界。本覺的境界,是指本來就覺悟的,就如「佛」,「佛」就是覺。我們雖然本來就覺,但還是要透過修行,才會覺悟,這並不表示,我們本來沒有「覺」,我們的佛性仍然是在的。那麼,這個本覺的自性,到底是什麼?就是「生死涅槃諸無上達到。」無始的本覺就是在「生死涅槃無上達到」。也就是說,有生死時是凡夫,涅槃時就是佛,凡夫與佛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這一體兩面要如何修,才能達到無上的修持、無上的智慧、無上的功德呢?這就要藉大圓滿的修持了。
「而于頓成寶秘密孔中。(法身中)內明身智無離聚而住者也。」這就更深一層,也就是到,能立地頓悟成佛的奧秘了,而到達這個秘密的「孔」,就叫作法身境界。這個「孔」是指什麼?身體裏有一個秘密孔,把它打開後就能徹悟,這是一個大秘密。這個大秘密在哪裏?就在「內明身智無離聚而住者」。我們可以修心地法門、念滅處等法門,當停留在念滅處時,哪裏還有身智的離聚?當安住在沒有離聚的地方,就可以「成佛」了。達到「內明」,就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內心本自具足的光明,無離聚而安住,這就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樣的。密宗的修持,就是要靠修脈輪,來打開這個秘密孔;而藏密氣功的修持,更是專門談,如何打開脈輪,以及怎麼修脈輪、修身、修心、修氣、修明點等。
提到普賢的意義。「普者。于彼境中示密嚴具五決定莊嚴者也。」「彼境」是指頓成境,就是即刻顯現出來的境。「五決定」是指五圓滿,就是一處(必…
《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