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具德普贤如来
我们经常讲「佛法在恭敬中求」。「恭敬」,一般出家众很会把它作广泛的解释,认为只要是在家众,不接受僧众提出来的意见,就是没有恭敬三宝。这就是假借恭敬、敬礼之名,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家尊敬。其实,当别人对我们不恭敬时,就应该反观自照:「为什么别人不恭敬我?是不是因为我没有具德?」应该具什么德?先把范围缩小来看,自己有没有具备,恭敬三宝的德?佛宝、法宝、僧宝,没问题,我们是恭敬的。但是,身为出家众,自己是不是具备,成为僧宝的条件和资格?这就很重要了。出了家,并不表示什么都会,是权威了;一个人不会开飞机,就算把头剃了,出了家,仍然不会开飞机;一个人不会开车,也不是把头剃了,变成出家众,就会开车了;一个人不会讲英文,也不是头剃了,马上就会讲英文。外在的知识、常识和技能,与成为三宝里的僧宝,是没有关系的。当然,有这些知识、常识、语言、技能做工具,是有助于修行,但是,也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所知障,是各有利弊得失的。
如何「敬礼具德普贤如来」?可以分几方面来说明。所谓「具德」,就是必须具备福德圆满,才叫作具德;也就是要明心见性、要有大开悟,要有「自然的智慧」。什么叫作「自然的智慧」?可以把它比喻成,像虚空一样自然的智慧,也就具备了「摩诃」及「大圆满」的意义。这里讲的「具德」,是具备了大圆满的意义,大圆满是比虚空还大的。当虚空中飘进了乌云,虚空会受到干扰、影响吗?会生起连锁反应吗?当我们在地上走、在虚空过,大地、虚空有没有责骂我们,「你今天没有精进修行,不让你通过」?或者「你今天比较精进,所以,你的脚每踏出一步,前面就出现莲花,右脚走出去一朵莲花,左脚走出去也一朵莲花,左右脚走出去都是莲花」?有没有这样?事实上,虚空是不会受干扰、影响的。有句话说,向人家吐痰或骂人时,就像对虚空吐痰一样,会「反堕其人」,会「喷到自己」,虚空是不会受到干扰、影响的。
自然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如实的反映,把事相呈现出来,不做连锁性的反应,仅仅是呈现而已。就像有些同学,从别个佛学院读到这个佛学院,转来转去,从别个道场来到这个道场,从那个教室走到这个教室,走来走去,整个虚空都没有受到干扰,只是让大家如实的,在其中来去表演而已,没有罣碍,没有执着,没有认为有那个地方,不能让谁通过。这就是没有任何执着的智慧,也就是自然的智慧。
这种福德圆满的自然智慧,是本来就已经具足,不是去修才有的,只因为我们被污染了,所以认不出来。只须把所受的污染消融掉,让自己回到本来的状态,它就会显现。我们不是经常在讲「吉祥、吉祥」?佛教讲的吉祥,就是要「具德」,具德就吉祥,吉祥就是具德,圆满具足了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就叫作吉祥。《喜金刚续》里说的「师利、师利」,就是无二智,也是「吉祥」的意思,也有功德殊胜的意思。殊胜,包括了殊胜有寂,「有」与「寂灭」的吉祥,也就是轮回有趣与涅槃寂灭,都现出空与方便的无二智慧,那就称为吉祥。吉祥就必须要具德,所以,我们要敬礼具德的普贤如来。
我们总是要求人家恭敬三宝,而且,把恭敬三宝套用在自己身上。其实,人家恭敬不恭敬三宝,是人家的事,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具德?有没有具足僧宝的德行?所以,要反观自照来修行。我们不可能因为,被人家恭维了一句话,就马上变成圆满具德了,例如人家对我们说:「你实在很殊胜、很有威德、很有福报、很圆满。」「你是上根利智,马上可以大开悟了。」这样一恭维以后,我们就马上具德了吗?没有用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只有实实在在自己去修行,才有用;自己不去修,是没有用的。台湾现在的佛教界,就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出家众不知道,恭敬三宝的真正意义,只会一味的要求,在家众要恭敬三宝,而在家众也胡里胡涂的,不知道恭敬三宝的真正意义,以为唯唯诺诺,顺从出家众讲的每句话,把它当作圣旨,就叫作恭敬三宝。这是错误的哦!
恭敬三宝,是要透过听闻、思惟佛陀讲的法,以僧宝作为模范,透过修行来调整自己妄心的起伏不定,才叫作恭敬三宝、敬礼三宝,否则就不是。在学院里,就有过这样的现象,例如愚僧经常,用很简单的两、三句话,把修行的诀窍说给大家听,大家听了,就觉得不稀奇、不重要,把它当作耳边风,「院长讲的这些,我都懂,我都听过了。」看过《禅观有情世界》后,也都说:「书里面的每个字,我都懂。」「整本书里不同的字加起来,也没有超过两千个字啊!这有什么学问?」我们就是不懂得在恭敬中求法,才会把书束之高阁,丢在一边,而一听到要上「大圆满」的课,大家就很兴奋、很高兴,「哇﹗这个课一定很棒,一定可以使我马上大圆满。」从开始讲课到现在,大家也觉得,好像已经有一点大圆满了,其实还差得远呢!听几堂课就大圆满了吗?假定那么简单,很多人都要拜你们做师父,请你们上课了。
「普贤如来。」「普」就是遍一切法,无所不在。当遍一切法时,是没有时空隔阂的;也是因为没有时空的隔阂,才能遍一切法。就像佛陀,虽然示现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但佛法仍然遍一切处、遍一切时空,超越一切时空,所以,我们现在才能回到佛陀的怀抱,用法来与佛陀相会。那么,要怎样遍一切法?就是三世没有变迁,过去、现在、未来,从来没有变动过,即使这一世出生为人,也没有变动过;死了再投胎,也不会变动。我们的本性一直跟着自己,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下地狱,跟着我们,进天堂,也跟着我们;成佛,是这一个,不成佛,也是这一个;要跳出六道轮回、要成佛,都是这一个,这就是我们的自性,只不过我们不认识而已。只要认识它,它就遍一切处、三世无变迁,陪着我们生生世世流转,就算我们投胎为一头牛、一头猪、一个人,或者一条虫,都是这一个,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这个「普」是遍一切法,三世都没有变迁过,不管在任何境界中,它都没有离开过。
「身及智无离聚之密意。由妙贤(妙善)而不动。」我们都没和密意相应,才会很怕轮回。但是害怕轮回,还比不上害怕现在就死。会怕死,是怕会离开这个躯体,怕这个肉体不再是我的,所以就很执着这个肉体。其实,这个肉体有什么稀罕、稀奇呢?只是心一旦进入这个躯体,就不容易出去了。例如请解剖医师把我们解剖看看,从头发、指甲、皮肤、骨头、眼睛、耳朵、鼻子,一直解剖到最后,能解剖出一个「我」吗?但是,我们偏偏执着,这身体里面有一个「我」;明明在这个身体里面,找不到一个「我」,偏偏听到被人喝斥一声、骂一下子,喝斥的人、骂的人还没到眼前,只不过是声音传送过来,就受不了了。在斋堂用斋时,本来是「五爪拿饭碗」(台语),看到别人用眼睛瞄我们一下,马上就知道自己没有「龙含珠」,即刻就紧张起来。为什么会这样?
参话头,参「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身及智无离聚之密意。」「密意」又是什么?透过大圆满法的修行,就能了知本来面目或密意是什么。在《六祖坛经》里,惠明法师为了抢衣钵,而追杀六祖,六祖跑不动了,就把衣钵放着,惠明法师伸手去拿,却又缩回来,说:「我是为法来,不是为衣钵。」六祖问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什么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密意就在这里。就是因为不认得本来面目,我们才会这个壳子钻完了,又钻那个壳子;钻完了这个人形壳子,不知道爱惜,还想将来能钻到那个披毛戴角的地方去。但是,惠明法师有没有开悟?没有!所以,他才又问六祖:「有没有更秘密的呢?」六祖答:「密在你的心中。」密意,就是指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是「身及智无离聚之密意」。我们的身与智,从来没有离开过,也从来没有聚合过,它根本没有变动、变迁过,这是在解释「普」,是根据我们的体性、性体来解释的。
「敬礼具德普贤如来。」如果分基(体)、道、果来解释,是包含了哪些意义?《功德藏疏》说,大圆满可以详细的分为基、道、果三位,就是基大圆满、道大圆满、果大圆满。「基大圆满」是指在本来就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如来藏体性中,所有轮回涅槃的法都是圆满的,都是如梦所现,如梦幻泡影,是以「无」来显「有」的;「有」是因为明体中的我执所生,除此我执,即为「无有」。涅槃诸法,就像太阳和阳光能够自然的任运;太阳与阳光是一体的,阳光从太阳出来,太阳就是「体」,阳光就是照明,是「用」,体、用能够自然的任运,就称为「圆满」。「有」就是轮回,「寂」就是涅槃,有、寂能够自然任运,就是一种自然的智慧。这种自然的智慧,遍一切处、一切时,就称为「大」。
「道大圆满」是指心及心所法,同样都能消融在法界,而离开戏论。只要能离开戏论,就会自然产生智慧出来,而远离一切造作,超越卜度、臆想的相续。假定没有任何的造作,所有的污垢自然就会离开,它的道与果及所有的法,就能任运圆满。也就是说,能净除覆盖如来藏的烦恼障及所知障,达一切乘究竟之道,就叫作「道大圆满」。
谈到戏论,就像演戏一样,世间的人在演戏,我们现在,就是在演目前自己的角色。但是,演歌仔戏或舞台剧的人,是依照剧本来演戏,做种种动作、讲种种对白,主要是让看戏的人,感到很欢喜而已,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我们的妄见也是这样,在产生妄见时,就叫作戏论。我们经常掉入戏论里,而不自知,所以,要远离心和心所法,让二者都消融在法界里,然后离开戏论,自然的智慧就会产生。自然的智慧一产生,就是大圆满。我们…
《敬礼具德普贤如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