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敬禮具德普賢如來

  敬禮具德普賢如來

  我們經常講「佛法在恭敬中求」。「恭敬」,一般出家衆很會把它作廣泛的解釋,認爲只要是在家衆,不接受僧衆提出來的意見,就是沒有恭敬叁寶。這就是假借恭敬、敬禮之名,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家尊敬。其實,當別人對我們不恭敬時,就應該反觀自照:「爲什麼別人不恭敬我?是不是因爲我沒有具德?」應該具什麼德?先把範圍縮小來看,自己有沒有具備,恭敬叁寶的德?佛寶、法寶、僧寶,沒問題,我們是恭敬的。但是,身爲出家衆,自己是不是具備,成爲僧寶的條件和資格?這就很重要了。出了家,並不表示什麼都會,是權威了;一個人不會開飛機,就算把頭剃了,出了家,仍然不會開飛機;一個人不會開車,也不是把頭剃了,變成出家衆,就會開車了;一個人不會講英文,也不是頭剃了,馬上就會講英文。外在的知識、常識和技能,與成爲叁寶裏的僧寶,是沒有關系的。當然,有這些知識、常識、語言、技能做工具,是有助于修行,但是,也可能成爲修行的障礙──所知障,是各有利弊得失的。

  

  如何「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可以分幾方面來說明。所謂「具德」,就是必須具備福德圓滿,才叫作具德;也就是要明心見性、要有大開悟,要有「自然的智慧」。什麼叫作「自然的智慧」?可以把它比喻成,像虛空一樣自然的智慧,也就具備了「摩诃」及「大圓滿」的意義。這裏講的「具德」,是具備了大圓滿的意義,大圓滿是比虛空還大的。當虛空中飄進了烏雲,虛空會受到幹擾、影響嗎?會生起連鎖反應嗎?當我們在地上走、在虛空過,大地、虛空有沒有責罵我們,「你今天沒有精進修行,不讓你通過」?或者「你今天比較精進,所以,你的腳每踏出一步,前面就出現蓮花,右腳走出去一朵蓮花,左腳走出去也一朵蓮花,左右腳走出去都是蓮花」?有沒有這樣?事實上,虛空是不會受幹擾、影響的。有句話說,向人家吐痰或罵人時,就像對虛空吐痰一樣,會「反墮其人」,會「噴到自己」,虛空是不會受到幹擾、影響的。

  

   自然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如實的反映,把事相呈現出來,不做連鎖性的反應,僅僅是呈現而已。就像有些同學,從別個佛學院讀到這個佛學院,轉來轉去,從別個道場來到這個道場,從那個教室走到這個教室,走來走去,整個虛空都沒有受到幹擾,只是讓大家如實的,在其中來去表演而已,沒有罣礙,沒有執著,沒有認爲有那個地方,不能讓誰通過。這就是沒有任何執著的智慧,也就是自然的智慧。

  

   這種福德圓滿的自然智慧,是本來就已經具足,不是去修才有的,只因爲我們被汙染了,所以認不出來。只須把所受的汙染消融掉,讓自己回到本來的狀態,它就會顯現。我們不是經常在講「吉祥、吉祥」?佛教講的吉祥,就是要「具德」,具德就吉祥,吉祥就是具德,圓滿具足了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就叫作吉祥。《喜金剛續》裏說的「師利、師利」,就是無二智,也是「吉祥」的意思,也有功德殊勝的意思。殊勝,包括了殊勝有寂,「有」與「寂滅」的吉祥,也就是輪回有趣與涅槃寂滅,都現出空與方便的無二智慧,那就稱爲吉祥。吉祥就必須要具德,所以,我們要敬禮具德的普賢如來。

  

   我們總是要求人家恭敬叁寶,而且,把恭敬叁寶套用在自己身上。其實,人家恭敬不恭敬叁寶,是人家的事,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具德?有沒有具足僧寶的德行?所以,要反觀自照來修行。我們不可能因爲,被人家恭維了一句話,就馬上變成圓滿具德了,例如人家對我們說:「你實在很殊勝、很有威德、很有福報、很圓滿。」「你是上根利智,馬上可以大開悟了。」這樣一恭維以後,我們就馬上具德了嗎?沒有用的,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有實實在在自己去修行,才有用;自己不去修,是沒有用的。臺灣現在的佛教界,就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出家衆不知道,恭敬叁寶的真正意義,只會一味的要求,在家衆要恭敬叁寶,而在家衆也胡裏胡塗的,不知道恭敬叁寶的真正意義,以爲唯唯諾諾,順從出家衆講的每句話,把它當作聖旨,就叫作恭敬叁寶。這是錯誤的哦!

  

   恭敬叁寶,是要透過聽聞、思惟佛陀講的法,以僧寶作爲模範,透過修行來調整自己妄心的起伏不定,才叫作恭敬叁寶、敬禮叁寶,否則就不是。在學院裏,就有過這樣的現象,例如愚僧經常,用很簡單的兩、叁句話,把修行的訣竅說給大家聽,大家聽了,就覺得不稀奇、不重要,把它當作耳邊風,「院長講的這些,我都懂,我都聽過了。」看過《禅觀有情世界》後,也都說:「書裏面的每個字,我都懂。」「整本書裏不同的字加起來,也沒有超過兩千個字啊!這有什麼學問?」我們就是不懂得在恭敬中求法,才會把書束之高閣,丟在一邊,而一聽到要上「大圓滿」的課,大家就很興奮、很高興,「哇﹗這個課一定很棒,一定可以使我馬上大圓滿。」從開始講課到現在,大家也覺得,好像已經有一點大圓滿了,其實還差得遠呢!聽幾堂課就大圓滿了嗎?假定那麼簡單,很多人都要拜你們做師父,請你們上課了。

  

  「普賢如來。」「普」就是遍一切法,無所不在。當遍一切法時,是沒有時空隔閡的;也是因爲沒有時空的隔閡,才能遍一切法。就像佛陀,雖然示現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但佛法仍然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空,超越一切時空,所以,我們現在才能回到佛陀的懷抱,用法來與佛陀相會。那麼,要怎樣遍一切法?就是叁世沒有變遷,過去、現在、未來,從來沒有變動過,即使這一世出生爲人,也沒有變動過;死了再投胎,也不會變動。我們的本性一直跟著自己,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下地獄,跟著我們,進天堂,也跟著我們;成佛,是這一個,不成佛,也是這一個;要跳出六道輪回、要成佛,都是這一個,這就是我們的自性,只不過我們不認識而已。只要認識它,它就遍一切處、叁世無變遷,陪著我們生生世世流轉,就算我們投胎爲一頭牛、一頭豬、一個人,或者一條蟲,都是這一個,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這個「普」是遍一切法,叁世都沒有變遷過,不管在任何境界中,它都沒有離開過。

  

   「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由妙賢(妙善)而不動。」我們都沒和密意相應,才會很怕輪回。但是害怕輪回,還比不上害怕現在就死。會怕死,是怕會離開這個軀體,怕這個肉體不再是我的,所以就很執著這個肉體。其實,這個肉體有什麼稀罕、稀奇呢?只是心一旦進入這個軀體,就不容易出去了。例如請解剖醫師把我們解剖看看,從頭發、指甲、皮膚、骨頭、眼睛、耳朵、鼻子,一直解剖到最後,能解剖出一個「我」嗎?但是,我們偏偏執著,這身體裏面有一個「我」;明明在這個身體裏面,找不到一個「我」,偏偏聽到被人喝斥一聲、罵一下子,喝斥的人、罵的人還沒到眼前,只不過是聲音傳送過來,就受不了了。在齋堂用齋時,本來是「五爪拿飯碗」(臺語),看到別人用眼睛瞄我們一下,馬上就知道自己沒有「龍含珠」,即刻就緊張起來。爲什麼會這樣?

  

   參話頭,參「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密意」又是什麼?透過大圓滿法的修行,就能了知本來面目或密意是什麼。在《六祖壇經》裏,惠明法師爲了搶衣缽,而追殺六祖,六祖跑不動了,就把衣缽放著,惠明法師伸手去拿,卻又縮回來,說:「我是爲法來,不是爲衣缽。」六祖問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什麼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密意就在這裏。就是因爲不認得本來面目,我們才會這個殼子鑽完了,又鑽那個殼子;鑽完了這個人形殼子,不知道愛惜,還想將來能鑽到那個披毛戴角的地方去。但是,惠明法師有沒有開悟?沒有!所以,他才又問六祖:「有沒有更秘密的呢?」六祖答:「密在你的心中。」密意,就是指本來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是「身及智無離聚之密意」。我們的身與智,從來沒有離開過,也從來沒有聚合過,它根本沒有變動、變遷過,這是在解釋「普」,是根據我們的體性、性體來解釋的。

  

   「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如果分基(體)、道、果來解釋,是包含了哪些意義?《功德藏疏》說,大圓滿可以詳細的分爲基、道、果叁位,就是基大圓滿、道大圓滿、果大圓滿。「基大圓滿」是指在本來就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如來藏體性中,所有輪回涅槃的法都是圓滿的,都是如夢所現,如夢幻泡影,是以「無」來顯「有」的;「有」是因爲明體中的我執所生,除此我執,即爲「無有」。涅槃諸法,就像太陽和陽光能夠自然的任運;太陽與陽光是一體的,陽光從太陽出來,太陽就是「體」,陽光就是照明,是「用」,體、用能夠自然的任運,就稱爲「圓滿」。「有」就是輪回,「寂」就是涅槃,有、寂能夠自然任運,就是一種自然的智慧。這種自然的智慧,遍一切處、一切時,就稱爲「大」。

  

   「道大圓滿」是指心及心所法,同樣都能消融在法界,而離開戲論。只要能離開戲論,就會自然産生智慧出來,而遠離一切造作,超越蔔度、臆想的相續。假定沒有任何的造作,所有的汙垢自然就會離開,它的道與果及所有的法,就能任運圓滿。也就是說,能淨除覆蓋如來藏的煩惱障及所知障,達一切乘究竟之道,就叫作「道大圓滿」。

  

   談到戲論,就像演戲一樣,世間的人在演戲,我們現在,就是在演目前自己的角色。但是,演歌仔戲或舞臺劇的人,是依照劇本來演戲,做種種動作、講種種對白,主要是讓看戲的人,感到很歡喜而已,並沒有實際的意義。我們的妄見也是這樣,在産生妄見時,就叫作戲論。我們經常掉入戲論裏,而不自知,所以,要遠離心和心所法,讓二者都消融在法界裏,然後離開戲論,自然的智慧就會産生。自然的智慧一産生,就是大圓滿。我們…

《敬禮具德普賢如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觀有情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