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眼等诸根完整无缺。〗颂词中讲“根具”,“根具”就是眼根、耳根等诸根都完整无缺。可用眼根看佛像、看经书,可用耳根来听法,可用舌根和其他人讨论法义、提问或者传道。除眼、耳、舌等身根,还有一个意根。意根就是头脑很清醒,可以思维问题,这是主要的根。
第四〖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使业际无有颠倒。〗业际无倒是指自己没有造五无间罪,没有以五无间罪为因,而让自已业际颠倒,这是比较重的业际颠倒。还有一些五无间罪以外的,如经常杀生、偷盗、做一些非法行,如此业际已经颠倒。应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善恶因果互成颠倒,就成了业际颠倒。断除了五无间罪为首的很多恶业,称之为业际无倒。
第五信佛法。〖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这方面是指以律法为主。佛陀的教法有经律论三藏,这里指对佛教的律藏产生信心。律法是能够调伏自心的殊胜方便,能够让自已修持善法、断除恶业。对律法有信心、对佛陀的经藏、论藏都有信心,这个称之为信佛法。
〖这以上是五种自圆满。〗“自”的意思就是在自身上需要具足的因缘。“圆满”就是修法的机缘在自身方面具足,这个称之为五种自圆满。
下面讲五种他圆满:观待他方所具备的修法机缘称之为他圆满,共有五种。前面颂词说过“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就是指五种他圆满。
第一〖佛陀现身于世〗。佛陀出世,给世间带来了光明。有了佛陀出世,才出现了三宝、佛法;佛出世了,我们才具足修法的因缘。如果佛不出世,我们不可能有修法的因缘,这是观待他相续而具足的第一个圆满——佛陀现于世。
第二〖宣说佛法〗。如果佛陀已出现于世,但是未宣说佛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轮,灵鹫山二转*轮,广严城等处三转*轮,现在才有三转*轮的教典住于世间,宣说佛法、讲解佛法。
第三是圣教住世。〖因为有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即是有见到诸法自性的、见谛的这些圣者,让佛法得以住世,这是比较严格的标准。从不太严格的角度,可指有修学佛法的方法住于世间,如世间有可以修学的经典、论典等,也可称为佛法住世,还没有隐没,称为教法住世。
四是入教。〖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佛门〗,叫“入教”。自己趋入佛门是依靠圣者证悟的语言,是观待了圣者证悟之后的教言令我们趋入佛门,所以称为他圆满。
第五是指〖有提供资具的施主,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有施主意为:对出家人来讲,要顺利修行下去,自己一心一意修持的缘故,不去从事农工商等事情,要靠施主们提供资具,才可以顺利修行。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心,〖这五种是他圆满〗。这五个他圆满要观待他方才具有修法机缘,所以称为他圆满。
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即十种圆满,加上前面讲过的八种闲暇之处,一共有十八个方面,称为十八暇满。〖具足十八种功德的人身实在是极为难得。〗因为拥有这样的人身才有修法机缘,若不具备这样的人身,修法不可能圆满,也无法顺利修行佛法。
〖《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遣除八无暇是很难得的,因为要远离八种无暇,必须要具足很多因缘。要离开地狱,就不能造粗重的业;要离开旁生,离开饿鬼,都不能造相应的业,这是很难的。“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遣除八无暇之后,获得清净、暇满的人身非常难。有人说:我已经得到了,有什么难得的?从实际意义上分析,才知道人身是非常难得的。知道难得,就应该把它当成最珍贵的物品使用,用在最应该用的地方。什么是最应该用的地方?前面我们分析过,修行佛法是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其他的世间劳作之事,一般的人身都能做,一些旁生也会做,所以不是该用之处。最该用的地方就是修持菩提心、修持利他心、修行菩萨道,这是最应使用之处。
〖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这样的人身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快乐,转为人或天人,在天界中辗转增上快乐,比如从三十三天到夜摩天等辗转增上;决定胜是指涅槃或者解脱,具有这样的能力。获得暇满人身修持善法,第一能得到增上生的快乐,第二能得到决定胜的安乐,都是依靠暇满人身得到的。
〖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我们务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这是在教授我们要珍惜暇满人身。暇满人身这么难得,这么宝贵,居然被我获得了,就好像是乞丐在垃圾桶里捡到一个如意宝一般,他会想:我这样的身份居然会捡到如意宝,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假的?同样我们也要想:这么难得的暇满人身,具足这么多功德,现在居然被我获得了,我居然获得了修行正法的能力,应该非常高兴、欢喜。有时候想:我是不是在做梦?因为虽然非常难得,而现在我们确实获得了。
既然获得了,我们要利用这个暇满人身,时刻精进,兢兢业业奉行善法;我们要利用这个暇满人身,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快乐。
〖假设在这个时候没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么后世怎么能再度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人身?〗如果此时我们没有了知它的利益重大,也许会热衷于其他非法的事情,用宝贵人身做非法的事情,没有修行有利于自他的善法,浪费了暇满人身。后世怎么可能再度得到清净圆满的人身呢?
〖绝对不会得到,〗因为因缘不具足了,因缘不具足的缘故不可能再得到。
〖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白白浪费、虚度人生。〗寂天菩萨也同样教诫我们说,千万不要白白浪费人身,不要虚度,要依人身好好取舍,好好修持菩提心。
〖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佛经中也是说,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人身无意义地空耗。
〖《致弟子书》中也说:“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致弟子书》是月观论师写的一部论,他曾经在那烂陀寺和月称论师辩论了七年自空他空的中观,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证悟者,他给弟子们写了《致弟子书》,就如龙树菩萨给挚友乐行王写了《亲友书》。这是月观论师给他的弟子写的教言:“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说任何一个人得到暇满人身后,都可以借助暇满人身趋至于涅槃彼岸,完全可以超越生死大海,播下成佛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实际上暇满人身的功德远远超胜了如意宝的功德,因为如意宝珠只能满足吃穿,满足世间的种种所求如意,满足无病、照亮等利益,只能满足今生的利益,而暇满人身不仅能满足今生的各种利益,而且可以成办来世的利益,所以功德远远超胜如意宝,这样的人身谁会虚耗呢?有智慧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以上讲了第一个科判。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上面讲的是身所依,现在讲的是心所依。就是以心做为所依,在这方面产生菩提心,这种福德之心也是非常罕见的,很难以具足的。一旦我们具足这样的心,也应该珍惜,让我们获得菩提心的修法。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首先打个比喻,好像是在乌云暗夜中,尤其月底二十八、九的时候,看不见月亮,非常黑暗,再加上有乌云盘据在空中,这样的暗夜是什么都见不到的。“刹那闪电极明亮”,这个时候如果突然出现闪电,这个闪电会照亮整个大地,显得非常明亮。同样的道理:“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世人的心就好像乌云暗夜什么都看不见,因为世人的心具足很多无明烦恼、罪障等,非常愚痴、黑暗。佛威德力就比喻成前面的闪电,然后因佛威德力,如闪电一下子把整个大地照亮一样,让世人突然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一种想法,这不是很稀有吗?非常稀有。这样的黑夜中,出现这样的一种闪电,照亮了整个大地,就如在我们的心中,突然产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想法,这是非常稀有的。既然我们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意愿,就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契机,加入到修行广大福德善根的行列中。注释讲:
〖例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和颂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在这样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然出现的闪电会让色法显现得很清楚,虽然短暂,但是非常明显。
〖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借助佛陀的威德之力,自己相续中也有某种善根,加上外在佛陀的加持,使处在黑暗中的世人,偶而也能产生修持善法的念头。
〖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实际上这种善心不会屡屡产生,有的人短暂生起就失去了。我们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令其不断增长;就因不易产生,更要努力生起并增上。这对修道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入行论》也是不断增长我们的善心,学习教言也是天天修持我们的善心,最后当我们修行非常纯熟的时候,我们的起心动念就会自然变成一种利他心,显现一种菩提之心,这是通过训练,通过不断努力才可以增上的。如果只是由其发展,偶尔产生一种想要修善、想要利他的心,没有刻意去保护和发展,这样的善心终有一天会淹没在自己满是罪业无明的相续中,没办法通过自然的方式让它再再增长,所以我们要刻意发展这种善念,保持这样的善念。
〖如云:“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颂词中这样讲:现在我们已经具足了闲暇和圆满的一双翅膀。闲暇是一只翅膀,圆满是另一只翅膀,就如大雁或老鹰一样,已经具足闲暇和圆满的双翼;也具足能现见善恶功过的眼睛,这个眼目也很重要,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能够区分这些的智慧眼目已经具足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条件下,“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还是被今生的名闻利养的网罟所束缚,“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难道不是最后已经进入了充满罪业的樊笼之中吗?意思是说我们已经具有了闲暇圆满的翅膀,也有了能够善见功过的眼目,应该努力去修持如此殊胜的善法,应该翱翔在大菩提心的虚空中,不能被眼前一点点名闻小利所引诱,入于密林,被猎人的网罟所擒获,这是不幸的。老鹰就应该翱翔在虚空中,远离一切障碍;菩萨也具有闲暇、圆满的双翼,也有能够现见善恶功过的眼睛,也应翱翔在殊胜菩提心的虚空中,不要去贪图名闻利养,最后被名利网所擒。这样最后我们也会如一般的世间人一样,让已经具足的功德无法发挥其用处。这方面是修持菩提心、修持菩萨道的人应非常注意之处。这里是讲了“意乐所依福德之心”。菩提心是依靠强大的福德之心作为依靠的,如果没有福德之心,菩提心很难产生。这种福德之心,在颂词中也讲很稀有、很稀罕,所以当我们产生这样的善念时,应该刻意地去保护,让它数数地增长,在这种心态下产生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第07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