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等諸根完整無缺。〗頌詞中講“根具”,“根具”就是眼根、耳根等諸根都完整無缺。可用眼根看佛像、看經書,可用耳根來聽法,可用舌根和其他人討論法義、提問或者傳道。除眼、耳、舌等身根,還有一個意根。意根就是頭腦很清醒,可以思維問題,這是主要的根。
第四〖斷除五無間罪因而使業際無有顛倒。〗業際無倒是指自己沒有造五無間罪,沒有以五無間罪爲因,而讓自已業際顛倒,這是比較重的業際顛倒。還有一些五無間罪以外的,如經常殺生、偷盜、做一些非法行,如此業際已經顛倒。應做的沒做,不該做的做了,善惡因果互成顛倒,就成了業際顛倒。斷除了五無間罪爲首的很多惡業,稱之爲業際無倒。
第五信佛法。〖對如來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稱爲信佛法,〗這方面是指以律法爲主。佛陀的教法有經律論叁藏,這裏指對佛教的律藏産生信心。律法是能夠調伏自心的殊勝方便,能夠讓自已修持善法、斷除惡業。對律法有信心、對佛陀的經藏、論藏都有信心,這個稱之爲信佛法。
〖這以上是五種自圓滿。〗“自”的意思就是在自身上需要具足的因緣。“圓滿”就是修法的機緣在自身方面具足,這個稱之爲五種自圓滿。
下面講五種他圓滿:觀待他方所具備的修法機緣稱之爲他圓滿,共有五種。前面頌詞說過“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就是指五種他圓滿。
第一〖佛陀現身于世〗。佛陀出世,給世間帶來了光明。有了佛陀出世,才出現了叁寶、佛法;佛出世了,我們才具足修法的因緣。如果佛不出世,我們不可能有修法的因緣,這是觀待他相續而具足的第一個圓滿——佛陀現于世。
第二〖宣說佛法〗。如果佛陀已出現于世,但是未宣說佛法,對衆生也沒有利益。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輪,靈鹫山二轉*輪,廣嚴城等處叁轉*輪,現在才有叁轉*輪的教典住于世間,宣說佛法、講解佛法。
第叁是聖教住世。〖因爲有見谛的補特伽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即是有見到諸法自性的、見谛的這些聖者,讓佛法得以住世,這是比較嚴格的標准。從不太嚴格的角度,可指有修學佛法的方法住于世間,如世間有可以修學的經典、論典等,也可稱爲佛法住世,還沒有隱沒,稱爲教法住世。
四是入教。〖根據聖者的證悟而開示教言令有緣者趨入佛門〗,叫“入教”。自己趨入佛門是依靠聖者證悟的語言,是觀待了聖者證悟之後的教言令我們趨入佛門,所以稱爲他圓滿。
第五是指〖有提供資具的施主,這是指爲利他衆的慈悲〗。有施主意爲:對出家人來講,要順利修行下去,自己一心一意修持的緣故,不去從事農工商等事情,要靠施主們提供資具,才可以順利修行。這是指爲利他衆的慈悲心,〖這五種是他圓滿〗。這五個他圓滿要觀待他方才具有修法機緣,所以稱爲他圓滿。
五種自圓滿和五種他圓滿,即十種圓滿,加上前面講過的八種閑暇之處,一共有十八個方面,稱爲十八暇滿。〖具足十八種功德的人身實在是極爲難得。〗因爲擁有這樣的人身才有修法機緣,若不具備這樣的人身,修法不可能圓滿,也無法順利修行佛法。
〖《華嚴經·佛暖處傳》中雲:“遣除八種無暇亦難得,清淨圓滿閑暇亦難得。”〗遣除八無暇是很難得的,因爲要遠離八種無暇,必須要具足很多因緣。要離開地獄,就不能造粗重的業;要離開旁生,離開餓鬼,都不能造相應的業,這是很難的。“清淨圓滿閑暇亦難得”:遣除八無暇之後,獲得清淨、暇滿的人身非常難。有人說:我已經得到了,有什麼難得的?從實際意義上分析,才知道人身是非常難得的。知道難得,就應該把它當成最珍貴的物品使用,用在最應該用的地方。什麼是最應該用的地方?前面我們分析過,修行佛法是最應該使用的地方。其他的世間勞作之事,一般的人身都能做,一些旁生也會做,所以不是該用之處。最該用的地方就是修持菩提心、修持利他心、修行菩薩道,這是最應使用之處。
〖這般暇滿的士夫具有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能力。〗這樣的人身暫時可以獲得人天快樂,轉爲人或天人,在天界中輾轉增上快樂,比如從叁十叁天到夜摩天等輾轉增上;決定勝是指涅槃或者解脫,具有這樣的能力。獲得暇滿人身修持善法,第一能得到增上生的快樂,第二能得到決定勝的安樂,都是依靠暇滿人身得到的。
〖在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的此時此刻我們務必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奉行善法。〗這是在教授我們要珍惜暇滿人身。暇滿人身這麼難得,這麼寶貴,居然被我獲得了,就好像是乞丐在垃圾桶裏撿到一個如意寶一般,他會想:我這樣的身份居然會撿到如意寶,是不是在做夢?是不是假的?同樣我們也要想:這麼難得的暇滿人身,具足這麼多功德,現在居然被我獲得了,我居然獲得了修行正法的能力,應該非常高興、歡喜。有時候想:我是不是在做夢?因爲雖然非常難得,而現在我們確實獲得了。
既然獲得了,我們要利用這個暇滿人身,時刻精進,兢兢業業奉行善法;我們要利用這個暇滿人身,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快樂。
〖假設在這個時候沒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麼後世怎麼能再度得到這樣清淨圓滿的人身?〗如果此時我們沒有了知它的利益重大,也許會熱衷于其他非法的事情,用寶貴人身做非法的事情,沒有修行有利于自他的善法,浪費了暇滿人身。後世怎麼可能再度得到清淨圓滿的人身呢?
〖絕對不會得到,〗因爲因緣不具足了,因緣不具足的緣故不可能再得到。
〖因此,作者教誡我們,萬萬不可白白浪費、虛度人生。〗寂天菩薩也同樣教誡我們說,千萬不要白白浪費人身,不要虛度,要依人身好好取舍,好好修持菩提心。
〖如經中說:“莫令如此閑暇無意義。”〗佛經中也是說,千萬不要讓這樣的人身無意義地空耗。
〖《致弟子書》中也說:“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致弟子書》是月觀論師寫的一部論,他曾經在那爛陀寺和月稱論師辯論了七年自空他空的中觀,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證悟者,他給弟子們寫了《致弟子書》,就如龍樹菩薩給摯友樂行王寫了《親友書》。這是月觀論師給他的弟子寫的教言:“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說任何一個人得到暇滿人身後,都可以借助暇滿人身趨至于涅槃彼岸,完全可以超越生死大海,播下成佛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實際上暇滿人身的功德遠遠超勝了如意寶的功德,因爲如意寶珠只能滿足吃穿,滿足世間的種種所求如意,滿足無病、照亮等利益,只能滿足今生的利益,而暇滿人身不僅能滿足今生的各種利益,而且可以成辦來世的利益,所以功德遠遠超勝如意寶,這樣的人身誰會虛耗呢?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以上講了第一個科判。下面講第二個科判:
丁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上面講的是身所依,現在講的是心所依。就是以心做爲所依,在這方面産生菩提心,這種福德之心也是非常罕見的,很難以具足的。一旦我們具足這樣的心,也應該珍惜,讓我們獲得菩提心的修法。
猶如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首先打個比喻,好像是在烏雲暗夜中,尤其月底二十八、九的時候,看不見月亮,非常黑暗,再加上有烏雲盤據在空中,這樣的暗夜是什麼都見不到的。“刹那閃電極明亮”,這個時候如果突然出現閃電,這個閃電會照亮整個大地,顯得非常明亮。同樣的道理:“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世人的心就好像烏雲暗夜什麼都看不見,因爲世人的心具足很多無明煩惱、罪障等,非常愚癡、黑暗。佛威德力就比喻成前面的閃電,然後因佛威德力,如閃電一下子把整個大地照亮一樣,讓世人突然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一種想法,這不是很稀有嗎?非常稀有。這樣的黑夜中,出現這樣的一種閃電,照亮了整個大地,就如在我們的心中,突然産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想法,這是非常稀有的。既然我們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意願,就應該以此爲突破口、契機,加入到修行廣大福德善根的行列中。注釋講:
〖例如:在烏雲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爾依靠閃電的外緣一瞬間能使色法昭彰顯著,現得極爲明顯。〗和頌詞的意思是一樣的,在這樣烏雲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然出現的閃電會讓色法顯現得很清楚,雖然短暫,但是非常明顯。
〖同樣,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時也能使由罪業所感處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爾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借助佛陀的威德之力,自己相續中也有某種善根,加上外在佛陀的加持,使處在黑暗中的世人,偶而也能産生修持善法的念頭。
〖而這種心態不會屢屢持久不斷生起,因而我們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實際上這種善心不會屢屢産生,有的人短暫生起就失去了。我們既然已經産生了,就應令其不斷增長;就因不易産生,更要努力生起並增上。這對修道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入行論》也是不斷增長我們的善心,學習教言也是天天修持我們的善心,最後當我們修行非常純熟的時候,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會自然變成一種利他心,顯現一種菩提之心,這是通過訓練,通過不斷努力才可以增上的。如果只是由其發展,偶爾産生一種想要修善、想要利他的心,沒有刻意去保護和發展,這樣的善心終有一天會淹沒在自己滿是罪業無明的相續中,沒辦法通過自然的方式讓它再再增長,所以我們要刻意發展這種善念,保持這樣的善念。
〖如雲:“具備閑暇圓滿之雙翼,亦具現見善惡功過目,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頌詞中這樣講:現在我們已經具足了閑暇和圓滿的一雙翅膀。閑暇是一只翅膀,圓滿是另一只翅膀,就如大雁或老鷹一樣,已經具足閑暇和圓滿的雙翼;也具足能現見善惡功過的眼睛,這個眼目也很重要,現在我們已經能夠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能夠區分這些的智慧眼目已經具足了。在這樣的基礎上,在這樣的條件下,“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還是被今生的名聞利養的網罟所束縛,“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難道不是最後已經進入了充滿罪業的樊籠之中嗎?意思是說我們已經具有了閑暇圓滿的翅膀,也有了能夠善見功過的眼目,應該努力去修持如此殊勝的善法,應該翺翔在大菩提心的虛空中,不能被眼前一點點名聞小利所引誘,入于密林,被獵人的網罟所擒獲,這是不幸的。老鷹就應該翺翔在虛空中,遠離一切障礙;菩薩也具有閑暇、圓滿的雙翼,也有能夠現見善惡功過的眼睛,也應翺翔在殊勝菩提心的虛空中,不要去貪圖名聞利養,最後被名利網所擒。這樣最後我們也會如一般的世間人一樣,讓已經具足的功德無法發揮其用處。這方面是修持菩提心、修持菩薩道的人應非常注意之處。這裏是講了“意樂所依福德之心”。菩提心是依靠強大的福德之心作爲依靠的,如果沒有福德之心,菩提心很難産生。這種福德之心,在頌詞中也講很稀有、很稀罕,所以當我們産生這樣的善念時,應該刻意地去保護,讓它數數地增長,在這種心態下産生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第07課》全文閱讀結束。